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南炳文 《东岳论丛》2008,(2):168-169
一中华点校本《明史》(以下简称《明史》)卷88《河渠志》6第2150页称:永乐九年“浚江阴青陽河道”。查王鸿绪《明史稿》(以下简称《明史稿》)志28《河渠》6,其相应处所记,与之完全相同。可见《明史》此处文字乃因自《明史稿》。但查《明太宗实录》卷118第1页上永乐九年八月甲午  相似文献   

2.
1 通志是指一省范围的地方志。它大致可推源于宋代王靖《广东会要》及张田《广西会要》之作(《宋史·艺文志》);但那是合数郡之要为一书,且篇卷甚少,尚无通志的名实。元代即有行省之设,又为纂修《大元大一统志》而命各行省撰送图志,遂为专修省志准备了条件。及至明代,各省多撰省志,其间有名“通志”者如浙江、山东、山西、河南、江西等省;有名“总志”者如湖广、四川;有名“新志”者如贵州;有名“书”者如福建(《闽书》),纂修省志工作可称一时之盛,对请以来的普修通志工作颇著影响。但是,地处冲要的畿辅地区却未闻有志,稽其原因,则因“明代以畿内之地直隶六部,与诸省州县各统于布政司者,体例不侔,故诸者皆有通志,而直隶独缺”(《四库提要》卷六八)。 入清以后,随着杜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编志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康熙十一年(1672年),大学士卫周祚奉命陈事六条,其一即“请令天下郡邑各修志书,宣付史馆,汇成通志”,其意在为纂修一统志准备材料,所以要求凡山川形势、户口丁徭、地亩钱粮、风俗人物、疆域险要均当涉及。康熙接受了这一建议,使命各地组织人力,纂修通志,并颁发了顺治十八年(1661年)纂辑的《河南通志》作为参考模式。二十二年(1683年),复由礼部命各省于三月内成书。这种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草率  相似文献   

3.
明代的皇庄,名义上是官田之一种,实际上是皇室(皇帝及后妃)占有的庄田。关于明代最早的皇庄出现于何时,历来说法不一。早在明代当时,就有始于成化、弘治、嘉靖等说。清初,《明史稿》的作者又提出“皇庄之名”始于成化。后来清人所撰明代史籍以及所辑类书,如《明史》卷67《御批通鉴辑览》卷105、《续文献通考》卷6等,基本上认为明代皇庄始于洪熙。近人对明代皇庄始自何时的认识,大抵同清人。解放后,五十年代,我  相似文献   

4.
关于清代前期的贵州各府人口,史籍记载较多。但比较系统的只有康熙《贵州通志》、乾隆《贵州通志》和《嘉庆重修一统志》,分别记载了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的贵州各府人口数。  相似文献   

5.
明代西北屯田始于何时?由于史籍记载不一而说法不同。大致有三说。一是“始于六年”说。《明史》、《罪惟录》和《甘肃通志稿》持此说。《明史·食贷志》云:“(洪武)六年,太仆丞梁埜仙帖木尔言:宁夏境内及四川西南至船  相似文献   

6.
“胡蓝之狱”是明初的一大政治事件,但过去封建社会史学家所撰的《明史》、《明实录》等史籍都为尊者讳,掩盖了“胡蓝之狱”的真相,近代治明史学者亦未认真对此进行研究和评论。笔者不揣浅陋,拟就“胡蓝之狱”发生的原因,以及此案对明代社会造成的影响作一探讨,以求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7.
<正> 明朝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的“湟中三捷”是明代边疆战斗史上重要的战事,但是《明史》、《甘肃通志》、《西宁府新志》等  相似文献   

8.
威宁县设于金代,元仍之,隶兴和路,但金元两史阙载城址,致使后世众说纷纭,未有定论。 《大明一统志》称威宁县“在怀安卫东北二百一十里”。怀安卫即今河北省怀安县南约二十余公里处之旧怀安,其东北二百一十里当在今张北、崇礼一带。考元代兴和路治高原县,即今张北,以东则属上都路辖境,威宁县在此是不可能的。 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称:“威宁城在大同府北,……今之威宁海子是其地也”。《嘉庆重修一统志》。(以下简称一统志)载:威宁旧县在察哈尔正黄旗西南八十余里,威宁海子西南。考威宁海子即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察哈尔右翼前旗黄旗海。明代史籍中多有关于威宁海子的记载,所指亦今黄旗海。倘记载无误,显然海子以城得名,反过来又可证明城即在海子附近今察哈尔右翼前旗境。但是,元代集宁路遗址的确定不仅纠正了《一统志》将宣化边外的  相似文献   

9.
<正> 有明一代,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政治斗争错综复杂.理清明代政争的缘由与线索,揭示其经济和文化内涵,是明史研究中一个颇具学术魅力的重要课题.郑克晟教授所著的《明代政争探源》(以下简称《探源》)一书,最近已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对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而富有创见的探索,立论新颖而持论平实,不失为近年来明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10.
刘英波 《兰州学刊》2007,(7):186-187
《明实录》是从事明史和明代文学研究极富实证价值的重要参考材料.由于此著述工程巨大,涉及面广,加之出自多人之手和政治干预等原因,其中出现了对朱元璋诸皇子出生与去世时间先后次序的记录前后不一致现象,这里把其中记录这一现象的有关史料一一查出、梳理,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王阳明心学在清初遭到程朱学者的猛烈批评,从而影响到官修《明史》对明代学术的定位。康熙早期史馆总裁徐元文兄弟提出设立《理(道)学传》的倡议,遭到了多方面的反对,意见主要可归纳为道学当去、总归儒林,道学乃道家之学,《道学传》惟《宋史》宜有之等。《明史》最终未立《理学传》,作为争论核心的王阳明被列入大传,传稿历经数次改易,最终以其本人及王学被否定而结束。  相似文献   

12.
明朝对新疆东部实行了直接管辖,代表官方的正史或其他著述中,对西域的记载显得非常单薄,只有《明实录》对西域(以下称新疆)的记载相对丰富。《明实录》是明代陆续纂修的代表中央政府的编年体史书。全书起自明太祖朱元璋,止于明熹宗朱由校,计十三朝,3045卷,1600余万字。  相似文献   

13.
明代鄂西土司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鄂西土家族地区,明代曾实行土司制度.明代鄂西土司制度,是在朱元璋大败陈友谅之后,录用元代归附土官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据《明史·湖广土司列传》载:湖广土司地区"溪峒深阻,易于寇盗,元末滋甚.陈友谅据湖、湘间,啖以利,资其兵为用.诸苗亦为尽力,有乞兵旁寨为之驱使者,友谅以此益肆.及太祖歼友谅于鄱阳,进克武昌,湖南诸郡望风归附,元时所置宣慰、安抚、长官司之属,皆先后迎降."按:明代鄂西土司地区,是包括在此文中的"湖南"范围之内的.据《大明一统志》编目次序,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今鄂西)与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明史·西域传》中的黑娄传的史料来源以及"黑娄"译法的产生、修改、沿袭作了细致的分析,认为《明史·黑娄传》主要来源于郑晓《皇明四夷考》中的黑娄传和《明实录》中有关黑娄(楼)的记载;黑娄即哈烈,黑娄和哈烈的译法可能分别来自于高昌馆和回回馆中的通事;由于黑娄贡使入明必经土鲁番之地,并与该地使团一道进贡,这是产生黑娄"地近土鲁番"的误解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正《明实录》一直被认为是可信程度较高的史料,备受研究明史者的重视。笔者目前从事《明神宗实录》的整理与研究工作,发现其中亦有不少错误之处。兹以《明神宗实录》中沈懋孝与沈懋学二人混淆的四处记载为例进行纠误,简要分析其致误之由,并求诸位方家指正。一、错误举证沈懋孝,字幼贞,浙江平湖人,隆庆二年戊辰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修撰、南京国子监司业,后谪两淮运判。卒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沈  相似文献   

16.
明代,对元代所封的土司,采取“西南夷来归者,即用原官授之”(《明史·土司列传》序)的原则。朱元璋在平定陈友谅后,元时所置湖南的宣慰、安抚、长官司之属,皆先后迎降,“当是时,田州岑氏、龙州赵氏、播州杨氏、贵州安氏,其杂处两广川云诸大姓,畏威怀德,以次服属。有明三百年,抚有西南诸土司,实自此始”(《蛮司合志》卷一)。就是说,明代土司制度的建立,是以湖湘诸土司的归附启其端,继而今贵州地区等西南诸大姓以次服属总其成的。  相似文献   

17.
《明史》为官修二十四史的最后一部,也是正史中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其本纪部分叙事简洁、准确,多为后来学者称道.但其纂修久历岁月,虽屡经编摩,其中的疏漏讹误仍亦难免.今据《明实录》、文集、奏疏等资料校读,考证,发现中华书局点校本之本纪部分仍有一些讹误,且多为纂修之时资料参稽不审所致.  相似文献   

18.
《志略》是郑樵所著《通志》一书中的精华部分。《通志》全书共二百卷,由纪、谱、略、世家、列传、载记等六种形式组成。略分二十篇,五十二卷,通称《通志二十略》,简称为《通志略》。郑樵于史书编撰力主博通之论,《通志》即其所撰之通史。其书除二十略之外,皆为隋以前各史书之粗略综合,惟二十略有其独到之处,在体例方  相似文献   

19.
一、殉道者与人格之歌的诞生 历尽坎坷的诗人岑琦,近几年连续出了三部长篇抒情诗:《闻一多之歌》、《朱自清之歌》(此二部以《闻一多之歌》为名,1986年4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雪峰之歌》(《载《江南》1988年第3期)。著名九叶派诗人之一唐湜在《岑琦的两支歌》(《闻一多之歌》一书之《代序》)中称《闻一多之歌》(以下简称《闻歌》)与《朱自清之歌》(以下简称《朱歌》)“是两位诗人斗士的颂歌,两篇崇高的悲剧”;我以为,《雪峰之歌》(以下简称《雪歌》)  相似文献   

20.
屈宁 《东岳论丛》2008,29(1):122-126
《明史纪事本末》是清初一部重要的纪事本末体史书,它取材广泛,体例成熟,对此后《明史》的修撰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书中大量的史论,重视表达总结历史经验、经世致用的撰述宗旨,也颇具特色。系统考察此书的编撰特点和文献价值,既有助于准确评定其历史地位,对于研究明代历史也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