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风 《当代老年》2008,(10):26-27
2008年7月,国际著名导演吴宇森精心打造的巨片《赤壁》,仅上映一周,票房就高达1.8亿元。从昔日那名躲在被窝里画《三国演义》英雄谱的英俊少年,到如今白发苍苍仍在摄影机前指挥“千军万马”的老者,吴宇森用50年的光阴实现了他的“三国梦”。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夏津县有个叫宋云庆的老人,他不是记者也不是编辑,但却是一个有着25年办报经历的“老报人”了,这话怎么说呢?原来,他自办了一份《家庭通讯》报,到2005年中秋,这份报纸已经满25岁了。一份家庭报竟然办了25年,出报近300期,报纸内容是什么?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相似文献   

3.
有棱有角说叶柯□/文启煌叶柯,原名黄剑萍,人称华容一“怪”。解放初,他任《湘潭建设报》农村组长。读完苏联作家波列伏依的《无脚飞将军》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对书中主人公密里席叶夫、柯察金的硬骨头精神甚为钦佩,便给自己取笔名为“叶柯”...  相似文献   

4.
石卫东 《当代老年》2007,(11):48-48
梁启超在他的《少年中国说》中有这样一句“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这句话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心态问题。其实,人无论年龄大小,只要有“心”,只要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就会永远年轻。  相似文献   

5.
当五星红旗刚刚飘扬在巴山蜀水的时候,钟德灿就从天府之国投笔从戎,来到清湘大地参加剿匪。连队如火如茶的战斗生活和气壮山河的英雄事迹,激发着他的创作热情,他拿起笔来写诗歌,写鼓动词,写战地通讯.从此.与写作结缘。40年的军旅生涯,钟德灿一直笔耕不辍,发表了上百万字的作品,被誉为“军中一支笔”。退休后,他仍然壮心不已,继续从事地钟爱的写作。担任《中国老年报》驻湘记者站站长的几年中,他不遗余力,劳苦奔波,为发展老年事业摇旗呐喊,撰写了大量的稿件,被评为该报“十佳记者”之一。他还担负着《军事博览报》副主编,…  相似文献   

6.
自“文革”初章士钊上书毛主席,力图劝说毛、刘和好,挽回“文化大革命”的形势的努力无效之后,章士钊知道国家的一场浩劫已不可避免,他再也不向毛主席提意见了。每日除了看“两报一刊”,看传单小报,收听广播,关心时局发展外,就是伏案修订《柳文指要》。他从小酷爱柳宗元的文章,一生钻研柳文,孜孜矻矻,像蜜蜂一样,  相似文献   

7.
江川 《老年人》2008,(1):4-5
2007年,中国文艺界可谓刮起了一股红色旋风。从电视剧《亮剑》、《恰同学少年》到火爆的红歌会,再到人们业余时间学唱“红歌”,一浪高过一浪,一时间唤醒多少歌手和老年观众的红色浪漫激情。  相似文献   

8.
他1999年从办案第一线退下后,开始与青少年打交道,8年多来,先后帮助200多名“网瘾少年”,“问题少年”戒掉网瘾、改掉恶习,重回正常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2006年3月1日,《中国新闻出版报》以《“十五”图书出版业再上新台阶——“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执行总体良好》为题,发表了新闻出版署关于“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执行情况的报告。该报告在“出版社高质量实施”一节中,对全国老龄办所属华龄出版社予以表扬:  相似文献   

10.
珍稀动物 《有报天天读》的杨锦麟,既是我的员工,又是我的兄弟,我尊称他为“杨先生”。这是个敢于唱反调提意见的人,曾经扬言要在凤凰卫视成立“团结工会”,但我看中的是他面对生活时的那份真诚、认真与勇气。  相似文献   

11.
张正直  刘青 《老年人》2005,(7):20-21
要说崔维志发现侵华日军鲁西细菌战,纯属偶然。崔维志出生于山东沂源县,这是个革命老区。他从小爱听革命故事,一有空便到村里的“老八路”、老复员军人家请他们讲革命战斗故事。因此,从童年到少年,崔维志几乎是听着革命故事长大的。1989年,崔维志被调入临沂地区政协文史委员会工作,他多次被授予“优秀文史干部”称号,两次荣立三等功。在妻子唐秀娥的帮助下,他利用业余时间编著文稿9部,共计750余万字,其中《山东抗日战争纪实》、《山东解放战争纪实》和《鲁西细菌战大屠杀揭秘》获“全国近现代史科研成果一等奖”。1993年6月的一天,为了征集…  相似文献   

12.
所谓“书房花木”,追根溯源,书架上最早的一本植物书,是仇春霖的《叶绿花红》。这是我小时候风行的一套“少年百科丛书”里的一本。那套丛书当初买过不少,现在儿子已渐渐长大,准备转送给他,但这本却是要自己留着的,作为一个纪念:红的花、绿的叶般简单纯净的少年时.  相似文献   

13.
贺文兵 《金色年华》2008,(12):52-53
那一天,是2003年5月17目、当时,正在河西通程广场采访的记者看到一群人围在一起议论着什么,职业的敏感让记者钻进人群探了个究竟……于是,“一个与病魔抗争的少年要去北京看升国旗”的感人故事刊发在2003年5月18日的《长沙晚报》上,感动着读者、感动着社会,黄舸的事迹也在星城传开。3年多后,这个少年成了央视“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4.
禅君 《老人世界》2007,(8):12-14
他曾是小学教师,现在,他身为大学教授带有22个研究生,他曾在“文革”中偶然捡到一部《史记》,一读便是41年,如今他把《史记》搬到央视讲给全国观众,成为今年开门红的明星学者。  相似文献   

15.
张前 《老人世界》2014,(10):28-29
2002年秋日的一个午后,几个巴西少年悄悄爬上一辆火车的顶部,他们几个都是“滑板高手”。他们之所以冒险爬上火车顶部,是要在行驶的火车上练习平衡,以便让自己的滑板技艺更进一步。在这群少年当中,有一个13岁的巴西少年罗马诺,他是第一次玩儿这种致命游戏,因此,当火车开动的一刹那,他感到有些紧张。  相似文献   

16.
2001年7月10日,距离“卢沟桥事变”63年。在长沙市岳麓区银盆岭一栋旧房子里,80岁的饶泓老先生迎来了几位贵宾———来自韩国政府报勋处的官员和有关的历史学教授。面对他们,饶泓老人打开了脑海中60年前那些发黄的记忆。饶泓原籍广东,居住在新加坡。东南亚成为日本的沦陷区后,15岁的他就投身到了抗日的洪流之中。1940年,他回到中国参加了国民党,由于懂点文墨之道,加之腿脚勤快,先后担任赣西北《党政日报》的外勤记者和《阵中日报》战地记者。当时的湖南战区司令官薛岳是广东人,他就辗转来到长沙,在长沙《国民…  相似文献   

17.
有朋友从美国回来,惊叹于国内电视剧的发展变化,连呼进入了“中剧时代”!他早些年热心于《走向共和》,经常念叨着李鸿章在听到“送给老佛爷的八哥不叫了”之后的经典表情。后来向他推荐了《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他赞不绝口,尤其称道杨金水、胡宗宪和王用汲,分别命名为“义仆”、“循吏”和“信友”。如今又有了《人间正道是沧桑》,昨日闲聊起来,他说,这是一部史诗。  相似文献   

18.
陶冶 《老年人》2008,(1):18-19
柯蓝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曾创作出《洋铁桶的故事》、《风满潇湘》等著名作品。他1920年出生于长沙县江背镇五美村,少年时便投身革命,解放后曾担任上海市文联党组副书记、华东作协秘书长等职。作为家乡人,我有幸与他交往了多年,在感受到他作为一位文化名人革命激情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他对家乡的无限着恋之情。  相似文献   

19.
达洲 《老年世界》2011,(7):20-21
《三字经》,《辞源》释词为:“相传为南宋王应麟编”,王应麟,字伯厚,南宋鄞县人。他少年时通《六经》,淳祜元年中进士,历任过秘书监、吏部侍郎等诸多官职,博学多闻,长于考证,著述丰厚。  相似文献   

20.
声音     
近日,武汉的“五道杠少年”在网上迅速走红。这位13岁少年名叫黄艺博,是武汉某中学初一的学生,现任中国少先队武汉市副总队长。照片上的他戴着”五道杠”队牌,认真地审阅着手里的文件。据黄艺博的父亲黄宏章说,孩子两岁起就开始看“新闻联播”,7岁开始每天读《人民日报》。如今,他已在全国重要报刊上发表过100多篇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