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灵感,在古希腊哲人看来,就是缪斯女神赐给“荷马”们的“迷狂”。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口说:诗人如果“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就不能做诗和代神说话。”①德谟克利特也说,“没有一种疯狂式的灵感,就不能成为大诗人。”②我们可以将柏拉图“灵感说”中的“迷狂”释为“入迷到疯狂的程度”。近几年国内讨论灵感的文章,一般都是反对“迷狂说”的。但论者大都从“动”的角度谈灵感,因而不可能真正划清灵感与“迷狂”——最高意义上的“动”——的界限。我们能否换一个角度——从“静”的方面来研究灵感呢?考察灵感的静态特征,对于从根本上认清灵感与“迷狂”的异同,而最终将“灵感”从“迷狂”中拯救出来,对于进一步探索灵感的  相似文献   

2.
由于灵感本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自己罩上了一件神秘的外衣,致使数千年来许多哲学家、美学家作了种种探索和猜测。在西方,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等唯心主义哲学家们把灵感看成是神赐天启的神秘物,说它是一种灵气,是“神的诏语”,“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由神凭附着。”直到十九世纪的康德还把灵感看作是天才,是不能靠后天勤奋获得的创造力.中国古代,没有灵感这种名称,一些文学家、理论家一般称为“应感”、“兴会”等。中国的理论没有把灵感同神联系起来,而着重把它看成是先天的才能。曹丕把诗人的才气看作是“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的天赋条件。陆机对灵感的解释也感到无能为力,说“虽兹物  相似文献   

3.
灵感(inspiration)这个词,古希腊的原意是指神的灵气。从那时起至今这个概念已沿用两千年了。柏拉图认为:“这是神性的着魔”,是人与神的沟通。德谟克利特认为:“这是一种感情极度狂热或激动的特殊精神状态。”英语中灵感一词的意思是灵气(spirit)的吸入。它的原始意义也是指的一种降神术。我国《辞海》定义说:“创作者在丰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酝酿思考的紧张阶段,由于有关事物的启发,促使创造活动中所探索的重要环节得到明确的解决,一般称为获得灵感,灵感的生理机制是大脑暂时神经系统的接通。新的信息输入激荡着过去储存在大脑的信息,信息重新组合即出现灵感。”  相似文献   

4.
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灵感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但是,自从古希腊的德谟克里特提出了灵感的命题后,两千多年来,人们对这一命题的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柏拉图认为“诗神……给人灵感。”黑格尔则说:“想象的活动和完成作品中技巧的运用,作为艺术学的一种能力单独来看,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灵感。”高尔基主张在创作的劳动中“寻求灵感”。郭沫若在《论诗三札》中指出:“诗人的心境譬如一湾清澄的海水,没有风的时候,便静止着,如象一张明镜,宇宙万物的印象都涵映在里面;一有风的时候,便要翻波涌浪起来,宇宙万类的印象都活动在里面。这风便是所谓直  相似文献   

5.
提出这个问题可能会遭到一些非议,因为长期以来我们把学生的作文是作为一种基本技能训练看待的;把学生作文看做一种模仿,谈不上创作,谈不到创造性劳动,所以也就自然读不到灵感问题了。另外,几千年来灵感现象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从“神的凭附”到“天启”“天才”,到“潜意识”,总使人感到朴朔迷离,难以言传,即使今天如何认识它,把握它发生的规律仍在探索中,所以现在提出培养学生灵感思维能力使人觉得为时尚早。  相似文献   

6.
文学创作中,作家主体性的体现,最集中、最神秘的,恐怕莫过于灵感了。而诗,因为主要是抒情的,主体性的要求,又进了一层,因之,和灵感的联系就更多、更近。 普希金说:“灵感是一种敏捷地感受印象的情绪,因而是迅速理解概念的情绪。”  相似文献   

7.
灵感是什么?有的诗人说它是“花非花,雾非雾”,飘来忽去,难以捉摸;某些哲学家认为,它是奇异的梦境,是“理念”的显现,又像是一种神灵的推动。究竟灵感的实质和特点是什么?人们怎样才能亲近它和掌握它?这被认为是艺术创作中一个难解的謎。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和自我感觉这一领域,经常和天赋、天才、气质、直觉、灵感等的概念联系在一起,显得神奇莫测。艺术上一切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也总喜欢从这里向唯物主义和进步的文艺理论进行挑战,宣扬文艺创作的不可知论和神秘观念。所以,科学地探讨和阐明灵感等现象是有积极意义的。它不仅可以揭穿创作的神秘外衣,有利于我们的科学认识,同时也只有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培养灵感,自觉地掌握灵感。  相似文献   

8.
(一) “想象是风筝,而现实是手中的线,放得好,风筝便会飞起来。”“那么风是灵感?”“当然!”这是诗人艾青和法国女翻译家的一段有趣的对话。艾青把创作构思活动比作放风筝,说风筝的原动力——风是灵感,肯定了灵感的存在和对文艺创作的重要作用。艾青说他的《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就是在狱中因一次偶然的灵感式触发“一口气写下来”的。郭沫若也曾这样叙述灵感对他的袭击:“《凤凰涅槃》那首长诗是在一天之中分两个时期写出来的。上半天在学校课堂里听讲的时候,突然有诗意袭来,便在抄本上  相似文献   

9.
论灵感     
一灵感是文艺创作中带有规律性的现象,也是文艺理论值得探讨的课题。特别是在“四人帮”宣判“灵感”死刑,把它打入“理论禁区”之后,重新讨论这一问题,为灵感恢复名誉,澄清理论是非,显得更为必要。本文拟就灵感的客观存在,人们对它的认识及其特征等问题略陈管见,随作引玉之砖。“灵感”一词是外来语,最早源于古希腊,近代以后,随着这一词语翻译为中文,我国很多  相似文献   

10.
艾青在上世纪 30年代的诗歌创作中“奉灵感为至圣” ,写出了很多富有魅力的佳作。他的灵感有三种类型 :定向涌流 ;感物触怀 ;彼此重合 ,都属对题材的“二次处理”。但在 4 0年代和 5 0年代 ,他的灵感失落 ,只凭“一次处理”写诗 ,创作陷入低谷。改革开放后 ,沉默多年的艾青重返诗坛 ,灵感回归 ,诗歌创作达到新高峰。  相似文献   

11.
钱学森同志曾数次指出:“创造性思维中‘灵感’是一种不同于形象思维的逻辑思维的思维形式。”“灵感是又一种可以控制的大脑活动,又一种思维,也是有规律的。”他还提出要专门创立一门“灵感学”,和逻辑学、形象思维学并列一起作为总的思维学来研究。他预见“一旦有了这些学问,对科学技术的进展,影响将是巨大的。”钱学森同志的识见与号召应引起我们搞理论的同志的高度重视。本文拟就灵感的不自觉性  相似文献   

12.
与灵感结缘     
创造性思维是一项非常有用但又比较稀缺的技能。根据Economist对中国主要公司所做的研究,缺乏创造性是中国员工的主要弱点。而阿恩这本灵感十足的书《灵感》将指导您如何扩展您的创造性思维,并获得当今商界最有价值的技能。这是一本关于创意和灵感、黑白分明的酷册子:黑色的文字讲的是创意的宝典,大量的留白将是每个人自己灵感的源泉。沃尔特·李普曼说过:“当所有人的想法都一样时,就表示没人真正在想。”  相似文献   

13.
灵感是人类创造性认识活动中一种非常神奇而美妙的精神现象。是地球上最美妙、最奇丽的思维之花,是激发人类潜能的智慧源泉。它虽不同于逻辑思维,却也是实际存在的。爱因斯坦说:“我相信直觉和灵感。”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称其为“神理凑合”。王士祯则称之为“兴会”,灵感来时是“兴会神到”,并具“兴会超妙”、“神韵天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1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说过:“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 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74页)这并非过誉之词。青年时代的马克思对古希腊原子论所进行的研究就是一例。他在大学毕业时撰写的题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的博士论文在科学、哲学上所具有的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重视。古希腊原子论创始人是留基伯,德谟克利特继承了他的学说,作了相当完整的阐述。此后,伊壁鸠鲁又推进了德谟克利特的理论,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然而,从古希腊罗马开始,不少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对伊壁鸠鲁采取了一种粗暴的态度。他们将他看成是德谟克利特的剽窃者和败坏者。在中世纪教会和神父那里,伊壁鸠鲁更成了无神论的同义语,绝  相似文献   

15.
加里宁在评价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在苏维埃文化发展史上的意义时曾经说过:“我觉得,马雅可夫斯基是一个为苏维埃人民服务的光辉的典范。他把自己看成革命的战士,而就他的创作的实质说来,他也的确是个这样的人。他不仅竭力把自己作品的内容,而且连形式在内,与革命人民融为一体。”马雅可夫斯基是苏联无产阶级的杰出代表,是苏维埃时代最优秀最有才华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是和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诗人自己就曾这样宣布过:  相似文献   

16.
无论是在艺术创作和科学研究的创造性思维中,还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灵感思维都普遍存在着,也就是说,灵感思维普遍存在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活动中。钱学森教授指出:“不仅有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而且还有灵感思维。”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非常正确的。我们只要翻开文艺史或科学史,就不难发现,人类不少可贵的发明创造都往往和灵感思维有关。诗人、文学艺术家的“神来之笔”,军事指挥家的“出奇制胜”,思想战略家的“豁然贯通”,科学家的“顿然领悟”,等等,都说明了灵感思维不仅普遍存在,而且经常会起到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可以将灵感怎么出现这个问题转化为无意识是怎样进入意识的问题,一旦诗人笔下的艺术形象与无意识发生共鸣,诗人就会达到一种意不由己、情难自禁的灵感状态。而艺术家则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处于一种灵感孕育状态。  相似文献   

18.
诗论二题     
创新 “新陈代谢”,“吐故纳新”,这是世界上自然发展的规律。只有“新”才是最有生命力的东西。新的发明、新的创造才是推动世界前进的动力。把文艺作品叫做文艺创作,就是贵在这一个“创”字上,就是贵在创新上。如果,文艺作品中,没有“创”出“新”东西来,它就失去了艺术的生命力。诗歌创作更是如此。 马克思说:“专事模仿的诗人们,除了形式上的光泽,就再没有别的什么了。”托尔斯泰也说:“从诗中得来的诗不可能感染人们!”我国古代诗人和诗评家也很强调和重视诗歌的创新。《修词通鉴》中说:“作诗最忌蹈袭。”“随人作诗终后人。"  相似文献   

19.
王朝闻先生说:“灵感在艺术创造活动中是一个重要的心理现象,它不仅促成独创的形象的产生,而且也是推动创作活动的一种心理动力,它加强着艺术家的创作冲动”,①在艺术创造工程中,灵感也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它)不可强求,来去迅捷,这正说明看似全凭主观意志产生的灵感,常常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因此,艺术家应该对它有一个明智的态度:尊重它,而不是凌驾它;引发它,而不是塑捏它。”②摄影艺术创作同样也需要灵感,摄影  相似文献   

20.
唐代诗人王维,在当时的文坛上就有很高的地位。代宗李豫曾称许他是“天下文宗”,说他“位历先朝,名高希代”。后代也有人将他与李白、杜甫鼎足而三,相提并论。比如徐而庵《说唐诗》就说:“诗,总不离乎才也。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人才得王摩诘(维)。”由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