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平山堂话本》中的“得”共出现687例,其中动态助词“得”共出现49例,占“得”出现总量的7.1%。其作为动态助词出现的句法格式有“动+得+名词(包括时间名词)”、“动+得”(在分句末)、“动+得+数量短语(包括时量、动量、名量)”、“动+得+动词(包括动词性短语)”、“形+得+名词”,动态助词“得”在这之中全部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完成实现,而不表动作状态的持续。动态助词“得”的功能在宋元明时期开始逐渐趋向单一。  相似文献   

2.
由于表述的需要,汉语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量词群体。量词群体在与名词群体搭配时,具有主导作用的名词在选择量词时具有优势。但在具体的语言中,由于线形组合的限制,名词也只能选择唯一的量词来组合。由于身份、地位、职业的不同,表述“人”这一概念的语言形式在汉语中迥异参差。这种形式本身的差别决定了在量词选择上不同,而某个量词出现的时间差也制约了称“人”名词选择的可能性。本文从历时的角度,考察这一组量词与称“人”名词(下文直接称为“人”)的搭配组合关系。主要考察某一量词的产生时间、搭配对象的选择和搭配对象本身的异同,并力图寻求其搭配格局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X同时于Y,是指X的时间和Y的时间在时间轴上至少有一个共同点。“的时候”是同时标记,“时候”句只表示同时关系,具体包括重合型、包含型、交叠型和相接型四种类型。综合视角与分析视角、小句时间与事件时间、客观同时与主观同时、现实性与确定性制约着人们对“时候”句时间性的认识,以往有些学者之所以提出“时候”句表示先时关系和后时关系,就是因为未能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梳理同时关系的四种类型、探究认识“时候”句时间性的制约因素,亦有助于分析“时候”句的习得偏误。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语料考察基础上,以认知语言学的主观性和主观化为理论工具对“起来”与“起去”的不对称分布进行对比分析,指出“起去”的消隐现象与“起来”的概念包容性相关;“起来”经历了一个主观性不断增强的主观化过程,而“起去”没有获得主观性表达功能因而走向消隐。  相似文献   

5.
“暂时”和“临时”在语义和句法方面各有特点:语义上,“暂时”的情状具有可控性或者在非可控状态下可断定其会发生变化,而“临时”的情状只具有可控性;句法功能上,主要表现在对动词、名词的选择上。  相似文献   

6.
"该X就X"格式是现代汉语口语交际中常见的一种言语表现形式,表达"某个动作或结果在产生的条件具备时不受外界因素影响,自然按照事物或事件发展或存在的逻辑顺序进行"的格式含义。格式对进入其中的X具有压制性,体现在X的限制和选择上,包括动词、形容词、代词、叹词、名词和短语等语法单位。其构成形式主要体现在变项X1与X2语形相同、相交、相异三种类型,语用功能主要体现为主观评价、凸显焦点、增强语气和篇章衔接。  相似文献   

7.
“N+们”与汉语中其他表多数形式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普通指人名词与“N+们”的语用区别1.集合名词与“N+们”的语用区别由于集合名词本身就表达复数意义,按理说,集合名词与“N+们”的分布应该是互补的,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可以根据集合名词能否后附“们”把他们分成两类:(1)不能后附“们”的集合名词。这类集合名词所指称的对象虽为一个群体,但在使用中更强调其整体性。这类词通常没有表达多数的语法形式,既不能后附“们”,也不能受集体量词和其他数量形容词的修饰。如:人民、人群、人类、大众、众人、全民、双方等。例:  相似文献   

8.
方位词附在其他语言成分后面,可以构成表示时间或处所的名词(以下简称时地名词)或短语(又称“方位短语”).在什么情况下构成的是时地名词,在什么情况下构成的是方位短语?对这个问题,目前的很多语法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意见:  相似文献   

9.
历史研究的是“过去”.在“重构论”、“建构论”及“解构论”这三种史学理论下,对“过去”的研究都是从对“事实”的构拟开始的.“事实”是被建构出来的,是被置于某种描述之下的“事件”.“事实”又有两种表现形式:物(事物)与事(事件),二者也成为了历史研究的两个基本层面:考古学强调“物”的研究,而中国传统历史学则侧重于对“事”的探究.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历史研究是一个将史料转换成“事实”乃至过去某个面相或者某个片段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往往是在历史学家的精神观念中进行的,由此加入了历史学家个人“主观”解释的成分,形成了历史的另一种形态——“观念中的历史”.观念中的历史与过去真实客观地发生过的历史、史料中的历史以及作为历史学家研究成果的历史一样,都是历史存在的形态之一.它使得历史解释完成了由“客观”的“史料”向带有“主观”解释色彩的“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之间的转化.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四个一定要”的总要求和始终成为“两个先锋队”、“一个领导核心”、“三个代表”的总目标,我们要按照这个总要求,实现总目标,不断保持党在新时期新阶段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1.
过去我们在描述成功的管理者时 ,更多地是肯定他们的“智商” ,而对“情商”则谈的较少。今天 ,综观各界成功人士 ,他们除了具有较高的“智商”外 ,更重要的是具有成熟而又丰富的“情商”。“情商”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而又丰富的概念 ,而人际关系则是“情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天人合一”的文化背景和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各市场参与者都希望实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而与各利益主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不仅可以促成交易与合作 ,降低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 ,减少交易风险 ,同时还可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提高组织效率。本文就什么是人际关系以及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由于“苛政猛于虎”的高频使用以及习语类推的作用,仿拟构式“XP猛于虎”得以生成,并重新分析为“XP|猛子虎”.“猛于虎”语义泛化成性质形容词,压制了“XP”的语义特征,“XP”必须是具有量性特征的名词或动词.“XP”转喻与之相关的整体和部分,具有转喻性,符合语言经济原则.仿拟构式“XP猛于虎”的构式义是:主观评判“XP”的某属性具有极性程度义.“XP猛于虎”通过主观评价“XP”的属性特征,实现了语言的语篇元功能.源型构式的高频使用、意象图式在语言的投射以及语言模因的移植作用下,仿拟构式“XP猛于虎”形成.  相似文献   

13.
社会流动与时空延伸 --"浙江村"农民流动的社会时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新明  孙景珊 《学术论坛》2002,3(1):123-126
本文认为 ,“产业——社区型进入”是“浙江村”农民实现社会时空延伸的途径 ,也是“浙江村”农民流动与其他农民流动本质区别之所在。对这类农民流动应给予政府方面的肯定 ,这有赖于户籍制度的彻底改革。  相似文献   

14.
副词“才”的语义发展脉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明莹 《云梦学刊》2007,28(6):130-134
“才(絻)”的副词用法在汉代文献中就已经出现,它的本义通过认知语言学的隐喻机制引中出强调数量少、程度轻,相当于“仅仅”以及强调时间短暂,相当于“刚刚”的意义。六朝以下的文献中,“才(絻)”往往用于前一分句,强调动作事件发生后时间短暂。到了宋代,“才(絻)”又引中出表示假设条件的用法。到了元代,“才(絻)”表示增值强调的用例开始出现,在明清时期这一用法进一步活跃起来,这与副词“才(絻)”的句法位置后移有关。元明时期副词“才”又出现了相当于现代汉语“刚才”的特殊用法,一直持续到清末这种特殊用法才基本消失。  相似文献   

15.
"早不VP,晚不VP"构式中VP成分一般是动词或动词性结构,该构式通常用于表不满、责备、意外的语境中,起着强调或突显责备语气的作用;它能表示责备的构式义,该构式义是说者把不满的情景语义附加在构式上而形成的,其构式义具有不可推导性;该构式是一种反预期主观化表达的修辞构式,它既传递反预期语言信息,又表达了说者对言语事件或行为的主观评价。  相似文献   

16.
孔子“乐”的体验既不来自于对外在客观真理的认知,也不来自于主观情感的选择,而是来自于生命追求与道(仁)合一后的精神自由。因此,这种“乐”乃是一种“自得之乐”,它超越了外在的富贵、权势、物欲等利害关系的束缚,使自己的生命进入到了一种至善至美的澄明之境。但是,孔子的这种“自得之乐”又不同于庄子追求的个体之“乐”(“逍遥游”),因为这种“乐”的背后潜藏着对社会人生的深深之“忧”,这种深沉的忧患意识正是孔子美学所独有而老、庄美学所缺乏的,它体现出孔子美学的深刻之处。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所追求的生命圆融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一种忧乐圆融,它蕴藏着真正的人文关怀深度和人道情操的生活内容。  相似文献   

17.
吴燕 《阴山学刊》2011,(4):36-42
在包头方言入声字中,有几个入声词头运用非常广泛,其中最为活跃且能产性最高的要属“圪”字。“圪”[ka?]保存了入声喉塞音[-?],作词头可以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和语气词。“圪”由一个表示“墙高”或“高土”的实语素演变为一个词头的虚语素,是与实词虚化有关。从汉语语音发展序列看,包头方言的入声已完成了[-P—t—k...  相似文献   

18.
沈潜 《兰州学刊》2003,(6):171-173
人物命运是由围绕着某个人的社会的、自然的关系所决定的独特的经历、遭遇 ,是通过“偶然事件”暗示的“内在联系”。情节、性格描写纳入命运的轨迹 ,才产生丰厚和深刻的文学美学意义 ;命运演变超越作家的主观意愿 ,往往就是审美创造的超妙境界 ,命运的美学意义得到充分的显示。  相似文献   

19.
“容入-离析”关系是指容物突破边界进入或离开容器的一种动态关系,“??(进)/??(出)”类动词是表达这种动态关系的典型代表。考察由它们构成的复合形式及其“容入-离析”关系的句法实现条件,需从所涉及的语义成分、对实体的扫描方式、“V”的方向性与“??/??”的匹配、隐现等角度入手。  相似文献   

20.
覃凤余 《学术论坛》2005,(9):158-163
壮族空间方位认知与表达与汉族相比有相通、相异和相对应之处。相通点:都借用表身体/物体的名词。相异点:(1)壮族对空间方位的认知和表达较汉族更具原生性;(2)壮语为内隐型空间,而汉语为外显型空间。相对应点:“左”、“右”指称地域汉语从古发展到今逐渐萎缩,而壮语一直都不兴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