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本文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的伊斯兰教政策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各阶段的伊斯兰教政策的内容和伊斯兰教各项事业运行发展的具体实践 ,指出正确宗教政策指引下的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已成为中国伊斯兰教进步与发展中的一条主线 ,它在新社会实践中发挥着而且必将继续发挥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伊斯兰教在社会主义社会长期存在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党的宗教政策的指引下中国伊斯兰教基本上得到了健康、顺利的发展,各地穆斯林群体的精神和物质文化生活都得到了极大改善,同时伊斯兰教的优良精神传统在各族穆斯林群众中不断深化,并且,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加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穆斯林群众的爱国热情进一步高涨。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新观念新思想的不断涌现冲击着人们固有的思想,穆斯林群众中出现一些涉及伊斯兰教教义释疑方面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3.
重视研究西部大开发中的伊斯兰教现实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必须正确处理大开发与伊斯兰教的关系 ,从而动员和团结广大穆斯林群众积极投身于西部大开发的伟大进程 ,组织和推动伊斯兰教界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积极引导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本文作者根据工作实践 ,提出一些与西部大开发有关的伊斯兰教现实问题 ,并认为应切实加以研究探讨 ,如维护祖国统一 ,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 ;关注中国穆斯林与西部地区城市化的关系 ;加紧培养造就新世纪伊斯兰教事业接班人 ,其中包括伊斯兰教高层人士或领袖人物 ,也包括一批高素质、爱国爱教的年轻阿洪或毛拉 ;在广大穆斯林中进一步加强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制教育 ;研究和掌握利用网络技术传递伊斯兰教信息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张明芳 《回族研究》2006,(1):140-144
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是清末民初由马启西创建于甘肃省临潭县旧城一个宗教社团。它的宗旨是“以本国文化发扬清真教学理,务使本国同胞了解清真教义”。由于社会变革,西道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西道堂的历史发展可以看成是伊斯兰教中国化、地方化的历史缩影。本文对马启西宗教思想及西道堂百年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分析归纳,浅论了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的问题,对现阶段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5.
仁爱观是伊斯兰伦理思想中的基本观念。探讨伊斯兰伦理思想中的仁爱观,对于弘扬伊斯兰教在现代世俗生活中的积极价值,营造和谐的安宁的社会氛围,保护生态环境,引领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正确处理大开发与伊斯兰教的关系,从而动员和团结广大穆斯林群众积极投身于西部大开发的伟大进程,组织和推动伊斯兰教界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作出应有的贡献,积极引导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本文作者根据工作实践,提出一些与西部大开发有关的伊斯兰教现实问题,并认为应切实加以研究探讨,如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关注中国穆斯林与西部地区城市化的关系;加紧培养造就新世纪伊斯兰教事业接班人,其中包括伊斯兰教高层人士或领袖人物,也包括一批高素质、爱国爱教的年轻阿洪或毛拉;在广大穆斯林中进一步加强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制教育;研究和掌握利用网络技术传递伊斯兰教信息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甘肃伊斯兰教西道堂历史与现状调查──以伊斯兰教如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为主甘敏岩宗教适应社会的变革而不断发生变化,是历史上宗教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社会主义时期,特别是在当前改革开放,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年代,宗教怎样适应当代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社会...  相似文献   

8.
从回族的文化认同看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伊斯兰教在中国内地以回族为主要载体。历史上伊斯兰教所以能够在中国内地扎根发展, 与回族文化认同密切相关。从回族文化认同角度探讨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问题, 不仅可以对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汇融合有较清楚的了解, 而且可以从现实出发, 摸索伊斯兰教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模式, 并进而探求回族社会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精心做好宗教工作,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好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也向全国伊斯兰教界发出《坚守中道,远离极端》的倡议。湖北伊斯兰教界人士和广大穆斯林群众一定要认真学习、积极响应,自觉坚守中道思想,远离极端暴力,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伊斯兰教的基本准则——中道思想伊斯兰教是热爱和平、坚守中道思  相似文献   

10.
马平 《回族研究》2005,(4):107-110
新兴教派门宦问题不是一个新问题,而在中国伊斯兰教历史上层出不穷。近一二十年,在中国各地(尤其是西北甘宁青地区),新兴教派门宦又呈现日趋活跃的态势。宗教内部改革、宗教教义教理方面的分歧、宗教资源的争夺、经济利益驱动和宗教管理工作相应薄弱等是新兴教派门宦产生的深层根源,但是新兴教派门宦不断产生并不是中国伊斯兰教独有的现象,而是世界性宗教普遍发生存在的问题。探索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议题之一,是如何缓解因新教派门宦的产生而带来的穆斯林民族内部纷争及因此而产生的社会稳定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加强社会控制。穆斯林民族内部也应寻求一种积极机制,加强宗教自律,减少因频繁发生的教派门宦纷争而造成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三位作者在中国伊斯兰教与世界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儒诠经"与"回儒共明"、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民族化与本土化等方面的对话。  相似文献   

12.
刘智是明末清初中国伊斯兰汉文译著的杰出代表,他的思想深受 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重人"精神的影响。他以伊斯兰为体、中国传统哲 学为用建构了以"人"的学说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他提出"人为万物之灵"的观 点;全面揭示了人的属性、规定了人的本质;在肯认人生价值的基础上,从宗教 和道德相结合的高度构想了人生境界。其人学思想是中伊文化融合的结晶,反映 了中伊两种文化在价值取向上的相融互通。  相似文献   

13.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是当今世界的重要文化系统之一,它是阿拉伯民族和其它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结晶。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世界文化尤其是欧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要作用,对于东方文化包括中国文化都产生过深远影响,在世界思想史和文化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以儒诠经"是明清时期伊斯兰教中国化的重要标志,辑录与解读"以儒诠经"文本中伊斯兰教中国化义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伊斯兰教界眼中的伊斯兰教中国化。"以儒诠经"文本对伊斯兰教中国化应包含的内容、如何践行伊斯兰教中国化提出了若干真知灼见,许多见解与当今倡导的伊斯兰教中国化若干内容相吻合。  相似文献   

15.
马冬雅 《回族研究》2012,(2):127-132
本文旨在对回族音乐中存在的文化融合与本色坚持现象进行分析,这不仅可窥见回族音乐本身的文化形态,也为探讨宏观的回族文化内涵提供具体、有力的例证。文内对回族音乐中的文化融合与本色坚持的概念进行阐释;对回族音乐中体现出的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跨文化交融的文化自觉,以及回族与他民族跨族交流的文化互动两个方面形成的文化融合进行分析;对伊斯兰教统摄下的本色坚持进行分析。由此可见,回族音乐独特的文化形态,在于文化融合与本色坚持的并存型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6.
从中国清真寺传统建筑看伊斯兰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清真寺建筑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的产物,它不仅是中国伊斯兰文化的固态表现,更是中国伊斯兰美学思想的动态反映。本文从建筑功能、布局、装饰等方面出发,结合中国伊斯兰教哲学思想,对中国伊斯兰的美学思想进行了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柯尔克孜族人民于 17、 18世纪才信奉伊斯兰教 ,时间不长 ,但伊斯兰教及其文化对柯尔克孜文化产生了多方面深刻的影响。柯尔克孜文化也是中国伊斯兰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建议学者们对其进行多角度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