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论界》2017,(2)
马里翁对"事件"的思考是其被给予性现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对于经典现象学的突破,马里翁试图恢复现象自身的主动性,从而提出事件性的概念;进而马里翁将"事件"作为被给予性的重要规定之一,从而使其现象学超出了传统形而上学;最后通过对于作为充溢现象的"事件"的思考,马里翁区别了"事件"与"对象",并重新思考了"主体"的继承者l’adonné概念,进一步丰富了被给予性的现象学。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8,(5):35-43
事物自身显现是海德格尔以后现象学发展的重要突破,这一突破使得现象学走向了彻底化。艺术现象就是事物自身显现的显著例证,马里翁探讨"纯外观"概念,海德格尔探讨"物性"概念,都表明他们"让事物自身显现"的立场。马里翁用"偶像"的生成,海德格尔用"真理"发生,阐明艺术作品自发性的内在结构。两者都认为,艺术是一种让不可见者和不能见者变得可见的活动,是纯外观和物性的同时显现,也是作为整体的世界的显现,但它们的显现是非对象性的。  相似文献   

3.
19世纪末、20世纪初,理性主义哲学在西方的统治地位被动摇了,非理性主义哲学逐渐侵入了其他人文领域。这种情况在艺术创造中首先表现于绘画领域。以画家塞尚、梵高、高更为代表的后期印象派,主张艺术不是模仿现实、再现现实,而是表现主观、创造形式。这些现代派抽象艺术家还提出,以往美学家那种在再现现实中达到主客统一的艺术观不再适用了。新的艺术实践需要新的理论,这种理论需要说明为什么艺术创造是主观对于客观的征服,艺术真实不是替代性的模仿结构,而是具有强烈表现性和独立性的实体,艺术形象为什  相似文献   

4.
方向红 《社会科学》2023,(10):27-35
马里翁在其中文首发的文章中直面笛卡尔在德国现象学中的处境并首次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马里翁穿梭于笛卡尔、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文本中,整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批评,重估笛卡尔在现象学中的处境,为笛卡尔辩护,对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展开反批评,其目的至少在于证明,现象学的某些基本操作不过是笛卡尔的某些环节的重复而已。但是,面对还原、现象性和意向性这三个在马里翁看来现象学和笛卡尔哲学所共有的基本操作或关键环节,我们的文本证据和学理分析表明,尽管笛卡尔对现象学的贡献在以前确实被低估了,但马里翁的辩护工作总体上是不成功的,因为在笛卡尔那里,还原不稳定,现象性不全面,意向性尚未出现。  相似文献   

5.
列维纳斯和马里翁都企图重构西方哲学,但是二者采取了不同的道路.马里翁思想在许多地方都体现着列维纳斯的影响,后者对"脸"的确定是马里翁现象学最重要的理论前提之一.所不同的是,在与他者的关系问题上,马里翁认为这张"脸"还是成问题的,它还必须被彻底化为一个"圣像",二者的差异主要不是各自发出什么样的呼唤,而是所引起的效果:接受到脸之呼唤的"我"是受格的,而领会圣像之呼唤的"我"是与格的.  相似文献   

6.
马里翁在其著作中对胡塞尔的“一切原则之原则”进行了深入讨论。一方面,他指出该原则解放了现象性。另一方面,他也指出该原则使得直观成为现象性的尺度,进而对现象性造成了如下诸多限制:第一,直观使自身成为显现的唯一形式;第二,以意向性为基本特征的直观使得现象性被还原成对象性,使得现象处于视域和自我的限制之下;第三,直观在本质上是可能匮乏的,并且事实上是匮乏的,这导致显现的现象也是贫乏的;第四,“一切原则之原则”脱离了还原,进而失去了现象学的严格性。在此基础上,马里翁通过发掘被给予性和还原的作用,提出了“还原越多,给予越多”这个原则,从而超越了“一切原则之原则”,通向被给予性的现象学。  相似文献   

7.
面向哲学本身:对“纯粹哲学”的现象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现在分化出了许多部门哲学,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和理论"繁殖"能力.哲学和各个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关于哲学自身的方法论反思则相对被忽视.哲学本身的合法性在部门哲学看来是不成问题的,无须反思.这种状况使关于"哲学本身"的研究处于一种理论无意识状态.因此,面向哲学本身,研究"哲学作为哲学"的"纯粹哲学"就是当务之急."纯粹哲学"的研究需要各种部门哲学发生"现象学转身",使部门哲学研究关注"哲学本身"的合法性问题.纯粹哲学对各种部门哲学理论进行"现象学悬置",对"哲学本身"进行现象学的追问,使用现象学的方法研究哲学的"纯粹性"和哲学本身的合法性."纯粹哲学"研究要求我们必须对哲学作为哲学的"哲学本身"进行研究,建构哲学本身独有的"纯粹世界"、特有的"纯粹方法"和哲学研究的"纯粹哲学"主体.  相似文献   

8.
王琦 《学术研究》2022,(2):169-176+178
让-吕克·南希把艺术的本质理解为对意义—世界的"触",它包括触摸、接触、触动、触及、触感、感触等含义,艺术因此被理解为以图像的可见性触及意义—世界的不可见性的根本方式。对于南希而言,基督教绘画能把艺术从神学中回撤和外展出来,使艺术回归作为"触"的本质中去。蓬托尔莫的《圣母往见》对凝视的表现和召唤,传达出基督教绘画中可见性与不可见性之间的辩证运动。卡拉瓦乔的《圣母之死》则通过对凝视的拒绝和排斥,传递了基督教神学自我解构的特征。两幅画作都揭示了艺术作为外展、敞开、到来等"向外"的特征,体现了南希的艺术本体观。南希对基督教绘画的分析,可以看作是对所谓"艺术终结论"的哲学回应。  相似文献   

9.
强调物质性是以“主体的终结”为口号的当代法国哲学之当代性特征的集中体现.马里翁关于饱和现象的探讨揭示了“受体”对“主体”的取代.与“主体”预见和引起现象不同,“受体”后于现象并承受这种突如其来的现象.“受体”是“被给出的接受给出者”,其被动性衬托了现象的自主性、自足性或自身物质性.事件是最基础、最简单的饱和现象,以其量的无限扩张而特别显著地表现出偶然性、不可预见性.通过推进法国实存哲学和概念哲学的最新努力,马里翁的强调绝对给出的物质现象学典型地代表了当代法国哲学对物质性的关怀.  相似文献   

10.
卢文超 《学术研究》2022,(5):152-162+178
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绘画确立了师法雕塑的原则,是否具有雕塑性成为绘画成败的关键因素。随着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西方绘画不再师法雕塑,转而师法音乐。这在不少画家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绘画不再追求对外在自然的如实复制,而是追求对内在情感的真切表达,音乐成为新的师法对象。西方绘画发生了从雕塑性到音乐性的精神变迁。中国绘画自古以来具有音乐精神,近代在西学东渐背景下转而师法雕塑。中西绘画精神发生了互转,此种现象值得回顾与反思。从跨媒介视角审视该问题,不仅对我们建构艺术史有所帮助,而且对改进艺术教育也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1.
王妍 《北方论丛》2011,(6):125-129
虚拟艺术作为虚拟技术现象,彰显出鲜明的技术规定性。虚拟艺术创造出全新的感知形态、感知模式、感知尺度和感知对象,重新建构了作者、作品、实在和接受者等艺术基本问题。在技术现象学视阈下,虚拟艺术使模仿艺术的表意范式发生了本体转向,进而启发艺术问题多元文化视角下的理论阐释与构建。  相似文献   

12.
现象学的产生既有客观的现实根源 ,又符合哲学史的一般进程。这一过程的根本特征来自于现象学的自我否定性 (辩证性 ) ,表现为多重性的十分剧烈的“哥白尼式革命”。从 1 8世纪到 1 9世纪是现象学哲学由古典现象学 (或“精神现象学”)经感性哲学 (“新哲学”)到纯粹现象学 (“先验现象学”)的发展过程 ,是现象学自身的历史生成、发展和完成的完整过程。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作为古典形而上学理性精神的完成状和现代哲学诞生的否定性平台 ,倚仗着具有巨大内在生命力的辩证法使得概念现象学得以最终完成 ;费尔巴哈在黑格尔概念现象学的寄生体内进行了现象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哥白尼革命”,将古典现象学带入感性、直观和直觉的广阔天地 ,以否定绝对理性的思维方式进一步推动了现象学的发展 ;胡塞尔的纯粹现象学则“双重”扬弃了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 ,创建起“真正科学”的先验现象学。这多重性的“哥白尼革命”最有力地说明了各个时期的哲学之间的客观联系 ,凸显出现象学产生的辩证性和历史合法性  相似文献   

13.
现象学心理学作为一门本质科学,主要研究纯粹经验.心理学是一门经验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各种经验,包括各种事实和实在.作为一门经验科学,经验心理学没有对意识进行纯粹的分析,并且盲目模仿物理学.因为每一种经验科学都要根基于一种或多种本质科学,所以经验心理学必然奠基于现象学心理学.  相似文献   

14.
现象学心理学作为一门本质科学,主要研究纯粹经验。心理学是一门经验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各种经验,包括各种事实和实在。作为一门经验科学,经验心理学没有对意识进行纯粹的分析,并且盲目模仿物理学。因为每一种经验科学都要根基于一种或多种本质科学,所以经验心理学必然奠基于现象学心理学。  相似文献   

15.
周锋 《东南学术》2012,(1):237-244
与二十世纪初期德法现象学哲学思想相对应,里尔克在文学领域提出了"诗是经验"这一现象学命题,其内涵主要是通过"本质直观",返回"心灵的内在空间",在物我融合中达到宇宙精神,以恢复人与自然在原初状态下的同一关系,从而为现代世界中个体的生存寻求根据。但现象对里尔克来说主要是主观精神的创造物,而不是现实的生活世界,诗与现实人生合一的理想更能体现出人类艺术自觉自由的真精神。  相似文献   

16.
“显现”概念是胡塞尔、海德格尔与阿伦特现象学最直接的交汇点,他们都将“现象”的原初意义理解为“自身显现”,这既体现了三者在“回到事实本身”问题上的一脉相承性,也彰显了现象学理论谱系的相互关联性。但他们对显现内容的理解却存在重大差别,这种差别又充分体现了他们各自理论的自足性。胡塞尔强调“纯粹意识”之显现,将“什么存在”的形而上学问题转换为“如何显现”的现象学问题,开创了现象学的哥白尼式革命;海德格尔强调“存在者自身之显现”,将“现象”从意识领域拓展至整个存在者领域,实现了现象学的存在论转向;而阿伦特则强调“人之复多性的显现”,揭示了现象学所隐含的公共维度,实现了现象学的政治转向。  相似文献   

17.
现象学作为哲学方法论,对现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现象学的奠基者胡塞尔的现象学又具有非现象性。现象不是存在者的呈现(表象),而是存在的呈现。现象本质上是主体间性的、超越性的。胡塞尔现象学的先验主体论和还原论,企图揭示存在者的本质,从而违背了现象的本质,没有实现存在显现的任务。因此,应该从本体论的主体间性的角度批判其先验主体论,从存在论的超越性角度批判其本质还原论,而这正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根本问题。现象作为存在的显现,只在审美体验中实现。因此,胡塞尔之后,现象学走向审美主义。我们应该建设审美的现象学,完成存在显现的哲学使命。  相似文献   

18.
作为独立学科,艺术学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考察中西艺术史,艺术主体观照现象世界并由此形成的经验图式乃是其特殊的精神活动的一面,是存在于艺术系统范围之内的"艺术之现实";艺术之现实有其精神性、结构性、真实性等方面的属性,这些属性由艺术主体精神观照的外观、内照、观照之观照等不同视角所造成,并且决定了艺术之现实的物理性、心理性和艺理性;而艺术之现实的"真实性",不是实证科学性的,而是艺术之现实自身的规定性,亦即"艺术之真实".  相似文献   

19.
当梅洛—庞蒂说"真正的哲学在于重新学会看世界"时,他既承认现象学是一种真正的哲学,又暗示着现象学仍有待于成为真正的哲学;因为现象学还带着某种本质主义的阴影,这妨碍了它贴近地看世界。绘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进入现象学的视野。自塞尚以来的现代画家对视觉的不断探索,使绘画不再只是一种绘画,也成了一种哲学。由此,哲学与非哲学的相互蕴涵就成了现代思想的基本特征,它源于对世界本源的自觉意识。哲学也将在这一新的基础上重新诞生。  相似文献   

20.
在《纯粹理性批判》的两版范畴先验演绎和图型论中,康德以主体性先验演绎逻辑规定了先验的想象力作为认知过程的一个必要功能--具有积极地建构经验对象的能力.海德格尔在时现象学方法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借助于对源始的时间性的分析.赋予了先验的想象力新的价值:想象力的综合不再像知性概念那样是规范的,完全依赖于知性统觉,而是自身收成的.是完成自身超越的本源性力量,它不仅独自构成了一切对象知觉的最源始条件,还是人类理性得以超越出来的根本原因.海德格尔对康德的认知想象力的批判使得海氏哲学完全超出了知识论层面,打开了存在论的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