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化三论     
一、全球化和大同理想 1.大同理想.<礼运>记载了孔子对大同的描绘.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资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相似文献   

2.
<正> 一、孔子的大同思想“大同”是中国人民二千年来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代名词。最早记载大同社会的书是《礼记·礼运》篇,其中,孔子以称颂尧舜禹三代的口气将大同社会描述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段言简意赅的文字从内容上可分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3.
“礼运大同”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传永 《东岳论丛》2000,21(5):104-107
“礼运大同”作为一种政治理想 ,其提出者既不是孔子 ,也不是子游 ,而是秦汉之际的儒者。“礼运大同”的提出者从“天下为公”的基本政治制度、“选贤与能”和“讲信修睦”的为政方针、“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的人际关系、“男有分 ,女有归”的分工原则、“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的财产观念、“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的劳动态度、“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的社会秩序等七个方面描绘了“大同”之世的美好景象 ,就系统性、完整性、严密性而言在我国古代堪称空前绝后。“礼运大同”以儒家思想为主干 ,兼有道家、墨家、杂家等学派的思想痕迹 ,在历史上曾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礼记》的《礼运》篇有一段著名文字: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禹汤文武咸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历来解释误解了此文上边的“与”字。“与”指上文“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之与,与本训谓,大  相似文献   

5.
康有为的大同理想,虽然就整体而言是他本人的独立创作,但却并非凭空杜撰,而是有所本的。特别是与孔学的大同太平之道有着明显的前后相承的渊源关系,带有浓厚的孔学色彩。《春秋》公羊学的“三世”说和《礼记·礼运》篇的大同、小康说,给康有为以重要的思想启迪。康有为认为,孟子的性善说的根据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此心推而广之即为“仁政”,故此心实在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切根”、“一切源”,因此,“不忍人之心”成为他设计大同理想的逻辑起点。康有为还认为,人的本性是去苦求乐,“好进化而恶退化”,这是人道进化的原动力,有此原动力,人类社会就会自然遵循必由之路,循序渐进而至于尽善尽美的理想境界,这是他坚信大同理想一定会实现的基本理由,康有为的大同理想表达了人类诸多美好愿望,尽管它即使到了遥远的将来能否实现还是个未知数,但它自身所固有的价值却是永存的。康有为的大同理想是近代中国出现的一种具有孔学特色的空想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6.
校管異义     
问第二十四士之有田而不使者几何人。吏恶何事。丁云。尹注云。不使谓不用其吏。疑本作不吏。谓不治史事也。士有田则已身为官吏。故问其不治吏事者几何人。并问其所治者何事也。恶卽何也。疑一本作恶。一  相似文献   

7.
青年毛泽东从自述其大同之鹄提出了大同之境,然在作《伦理学原理》批注时否定了其大同之鹄,其进行的工读活动、新村活动仅是作为一种改造社会的手段,而并无追求大同理想的意义。在思想急剧动荡与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中,青年毛泽东对大同理想的追求历经了认同、存疑、扬弃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正> 天地、君、亲、师并举,始自《荀子·礼论篇》。《礼论篇》云: “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荀子这里举出周代礼制的三本,首天地,次先祖,次君师。在自然方面,天地最尊重。所以,古代祭天地的礼,也是最尊重的。在家族方面,先祖最尊重。在国中,君、师最  相似文献   

9.
母子关系是一切人际伦理中最美满、最和谐、最牢固的关系之一.传统社会父母对儿子有不同的角色期待,一般而言,父亲对儿子的期待往往好高骛远,富于理想色彩,其态度是严厉而苛刻的,而母亲对儿子的角色期待则平和而切于实际,其态度是宽容而慈善的.父尚义,母尚恩,故父亲严厉,母亲慈善,母亲而不尊,父尊而不亲.由于母子关系比较亲近,母亲对子女性格的影响常常超过父亲,母亲更适宜做儿童的启蒙老师,是培养儿童健全才性和健康心灵的最佳人选.  相似文献   

10.
"廷珪"辨     
东坡《书海南墨》一文曰:“此墨吾在海南亲作,其墨与廷珪不相下。海南多松,松多故煤富,煤富故有择也。”这是坡翁流放海南期间写下的他在海南亲自制墨的短文。除“廷珪”外,全文意思很清楚,可谓明白  相似文献   

11.
学者读古人之书必须融会贯通而後能得圣贤至善之道夫圣贤立言常有时地不同及所与言之人不同故言忠言孝言仁言义往往有一言两歧此不独论语之间答有然即礼经所载亦有前后未能划一者如曲礼言为人臣之礼不显谏三谏而不听则逃之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檀弓则曰事亲有隐而无犯左右就养无方事君有犯而无隐左右就养有方言事亲则与曲礼同言事君则与曲礼异学者其将主曲礼之无显谏乎其将主檀弓之有犯而无隐乎即证之於  相似文献   

12.
公平与效率既是当前我国的热点问题,又是伦理学、经济学、法理学的跨学科难题。细究围绕这一难题中外学者所进行的争论,可以看出,这个难题原来由四个问题合成:公平、平等、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平等与效率的关系。公平公平无疑是应该的、道德的、善的行为.而不公平则是不应该的、不道德的、恶的行为。但是,反过来,善的、应该的、道德的,却不都是公平的;恶的、不应该的、不道德的,也不都是不公平的。救人出水火,是应该的、道德的、善的,但却不能说它是公平的,更不能说它是不公平的:它无所谓公平不公平;杀人越货是恶的、不应该的…  相似文献   

13.
试论孔子的政治理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于什么是孔子的政治理想,学术界迄今尚无定论,观点主要有三,即“礼运大同”说、“论语大同”说、“有道”说。作为“礼运大同”说的仿制品的“论语大同”说,存在着导致孔子的政治理想与他的治国主张的相互矛盾、对史料的运用和理解不够严谨、准确等不足,此说难以成立。因此,“有道”才是孔子的政治理想。因为,第一,“有道”是孔子政治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第二,孔子赞美“有道”、痛恨“无道”,说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话,并视当世为“无道”社会,从逻辑上证明了“有道”是他心目中的理想政治。孔子“有道”政治理想有其具体内容,但孔子把实现“有道”政治理想的希望寄托在最高统治者“修己以敬”、“为政以德”上,反映了其思想的保守性和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正> 在先秦时代的伦理道德中,“男女有别”是一条重要原则,而对嫂叔关系防范尤严。在丧服制度中就规定有“嫂叔之无服”(《礼记·檀弓》)。“嫂叔无服”就是“嫂”对丈夫的兄弟们不服丧服,“叔”对兄弟们的妻子也不服丧服。《礼记·檀弓》疏引何平叔云:“夫男女相为服,不有骨肉之亲,则有尊卑之异也;嫂叔亲非骨肉,不异尊卑,恐有混交之失,推使无服也。”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也说:“夫外亲之爨犹服,而独兄弟之不为制服者,以其分亲而年相亚,故圣人嫌之,嫌之故远之,而大为之坊。”他说尚多,恕不备举。  相似文献   

15.
清季以来,面对内忧外患的时局,一部分思想激进的读书人放弃了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的传统社会模式,转而构建不独子其子、不独亲其亲的大同社会,即儿童出生之后,交由公立机构养育、教育。这样,男女双方只需生育而无抚养、教育的责任。他们相信这不仅有助于实现教育平等和社会的根本改造,而且可以藉此将妇女从育儿的责任中彻底解放出来。不过,这一事关儿童的讨论,却忽视了儿童自身的诉求和人类对亲情的基本需要。  相似文献   

16.
张轩 《船山学刊》2013,(4):107-113
“大同之世”出自于《礼记》,是先秦儒家对理想政治的描绘。熊十力推崇六经,同时又心系国家苍生,“大同”理想便是他本人结合当时所处之特殊社会状况并根据自己对六经要旨、大道的理解所提出的思想体系,也是其“内圣外王”思想的具体体现。从内容上看,它既包含了传统儒家理想的仁爱礼法、奉公去私、厚德利生与和睦共生,也融入了西方的科学精神与民主法治,以至于最后期盼实现一种消弭国家界限而天下一家的和睦世界。可以说,“大同”理想作为熊十力“外王”的归宿,起到了对本体论、宇宙论等思想的统领作用,从而具有极为复杂的综合特点,也对于我们从整体把握其思想主张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对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概念情有独钟,在文章和著作中多次明确地把它作为自己心目中的奋斗目标和社会理想而加以使用,即此而言,毛泽东笔下的"大同"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无疑是对传统"大同"理想的自觉传承。与此同时,毛泽东还结合时代条件和现实需要对"大同"进行阐发,从而在特征认知、空间把握、实现路径和方法策略等多个方面实现了对传统"大同"理想的超越。毛泽东晚年积极推动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当时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公有制理论与中国传统"大同"思想相结合的一种实践探索。其出发点无疑是好的,只是由于没有全面客观地把握基本国情,同时急躁冒进、急于求成,终成毛泽东"大同"理想的一次并不成功的实验。  相似文献   

18.
胡礼垣作为清末改良主义思想家的代表人物,在其留给后世的煌煌巨著中,处处闪耀着大同思想的光辉,时时流溢着对大同理想的向往与渴望。他的思想是以大同思想为归宿。翻开卷帙浩繁《胡翼南先生全集》的就会发现,胡翼南畅谈大同理想,不仅在时间上早于康有为,在所涉及的内容上,认识的水平上,也丝毫不亚于康有为。  相似文献   

19.
在儒家中持性朴论的典型代表是荀子和董仲舒,孔子也倾向于此论.《荀子》一书中的《礼论》、《劝学》、《荣辱》、《儒效》等都表明了人性朴,而《性恶》应该是荀子后学所作.董仲舒在继承荀子性朴论的基础上凸显了性中善的潜质,但不认可孟子的性善论.根据性朴论,人性不能说是善的,也不能说是恶的,而是中性的,故它不同于性善论,也不同于性恶论.性朴论也异于性有善有恶论和性无善无恶论.司马迁、董仲舒、韩婴等西汉中期的人未读过《性恶》,对我们推断它的产生时间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20.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对理想社会进行过短暂的思考 ,但很少有人对大同思想进行过系统的清理 ,毕竟 ,“大同梦”在现代社会距我们越来越遥远。令人可喜的是 ,刘明华先生所著的《大同梦》一书可以让我们对“大同梦”有一个比较全面而细致的了解。人类社会确实存在一个最大的梦想 :世界大同。但不同的历史时期 ,不同的文化背景 ,会导致大同梦境的差异。不同时代的人对大同梦的诠释也不尽相同。尽管如此 ,那也只是同中有异 ,大同小异 ,人们总能存小异 ,求大同。大同梦到底是什么 ?今天为什么要重温大同梦 ?刘著系统地叙述了中外历史上不同时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