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哲学是人的自我意识,是关于人的存在与发展的反思。而传统哲学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对本体的认识只是从客体的角度,以一种还原论的思维方式探究终极本体。这种本体论思维方式不会为我们的安身立命提供指导。马克思哲学的伟大变革在于其实现了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从关系的角度,确立了主体的价值坐标,从实践的生成过程探究本体,这种思维方式为我们进一步探究本体论问题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在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问题上,很长时期内中国的正式提法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并被很多人支持。但应该说这种提法是有问题的:首先,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已使我们不能忽略公平问题;其次,效率与公平二者之间不是只有对立的关系,有鉴于此,我们认为有必要重新给予一个更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表述,即:实现市场效率,并追求社会公平,将效率与公平兼顾起来。  相似文献   

3.
人永远是哲学关注的中心,而自由恰恰是人的内在本性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部哲学史就是有限的人不断追求无限、追求自由的历史。康德在人是目的的理论中,耗尽毕生精力致力于探索实现人的自由的可能性和现实性问题,马克思更是早在学生时代就确立了实现人类自由的理想。马克思与康德一样,将追求人的自由作为哲学的最高价值指向,将实践作为实现自由的根本途径,将自由王国的实现看作是历史的过程。但另一方面,马克思在哲学的出发点上,将哲学的阿基米德点从天国拉回尘世,在现实生活世界中理解人,实现了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的转变;在实践内涵上,将康德割断的生产实践和道德实践统一起来,实现了从道德实践到社会实践的扩展;在哲学的价值指向上,实现了从道德目的王国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自由王国的转变,使哲学不再追求彼岸世界的乌托邦,而是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将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连接了起来,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找到了现实途径。通过这种转变,马克思完成了从康德开始的新的哲学思维方式的革命。  相似文献   

4.
论唯物史观与可持续发展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反思工作文明的成果,作为一种社会发展观,它与唯物史观在许多方面有相近之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对深化可持续发展思想有重要指导意义,在本体论层次上,唯物史观为可持续发展思想提供了唯物的、辩证的、实践的哲学基础。在认识论层次上,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认识论根源。同样,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唯物史观现代形态的发展,亦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如生态文明的成果,人的价值观与世界整体价值的统一关系,克服科学技术异化理论等,对唯物史观都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5.
公平是从头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也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追还应的一个目标。公平问题归根底是人与人之间或社会阶层之间的权利和利益关系问题。公平也是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反映了公平的具体涵义。因此,本人认为在阶级社会中,公平的最基本的内涵是权利和义务的分配及实现。这是因为权利和义务是人的一切活动的根基因而公平对每个人乃至整个社会成为一个普遍而重要的问题。从目前来看,在社会科学中,经济学和法学都对公平作了比较深刻而系统的论述,形成了经济学中的公平理论和法学上的公平…  相似文献   

6.
盛国军 《学术交流》2007,1(5):20-24
可持续发展观是对以追求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工业文明发展观的批判和超越。对可持续发展观进行辩证考察,其合理内核为:可持续发展观比较彻底地破除了发展等于经济增长的传统观念;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标志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是以人为本、根本目标是社会全面进步;代际公平开始纳入人类的视野。但是,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缺陷也是明显的:其理论基础仍然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根据的伦理价值观;可持续发展的范围条件没有明确的界定;可持续发展观的发展模式基础是以工具生产力系统为基础的,人与自然之间内在紧张的关系在其中得不到根本缓解。可持续发展观的未来路径选择只能是:确立环境伦理学的理论基础,扬弃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基本思想;把道德关怀的范围从人与人、人与社会真正扩展到人与自然;确立在人与自然平等和谐基础之上保护环境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7.
当代社会对公平分配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即经济学与政治哲学,但是由于两个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思考理路的不同,很难将二者融通,罗默的研究重点则是尽力实现二者的融合,目的是借助经济学的方法来澄清一些哲学思想上的模糊。最初,罗默从剥削的视角提出分配正义的基本原则。然而他很快发现,局限于经济领域的分配正义本身具有局限性,对社会正义问题的研究需要在一个更加宽泛的视域内才更有说服力。因此,在后期罗默转而对当代政治哲学领域内一些涉及公平分配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考察,提出了以机会平等为核心的社会正义理论。  相似文献   

8.
贺来 《阅江学刊》2015,(1):10-19
哲学关注现实的特有方式是,通过对现存世界的批判和超越去构造一个新的、"应然的"意义上的现实。哲学关注现实很大程度上是关注人和人的发展。当代中国最大的现实是让每一个中国人变得更加自由、独立,有尊严、更幸福。哲学关注幸福问题是当代哲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和重大主题之一。在哲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现实生活优先于哲学。哲学是人类幸福生活的仆人。哲学的任务和使命就是要真正服务人类,成为推动人追求幸福的思想力量。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流动性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社会要实现团结必定需要核心价值。核心价值观应能够真正融入心灵,成为人们自觉的共识。要达成这样一种共识,必须确立一种"为他人的主体性"观念,基于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统一建构一种新型的、关系性主体观念。现代性的建构是我们未完成的使命。中西方人所谈的现代性因其背后社会语境的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我们应把现代性价值确定为时代的主流价值。努力把现代性价值确立起来,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重要的价值和追求。  相似文献   

9.
吕嘉 《学习与探索》2006,2(1):74-81
政治哲学形成于对人类政治生活核心问题──人民根本利益的认识及相应政治形式的形而上探索。人民根本利益即人民──特定政治社会的社会基本成员──所需要的政治,最初形态为现实生活中没有而人民又迫切需要的形而上存在。使人民所需要的政治成为现实中的政治,涉及人类多种形式的探索与实践,政治哲学只是其中之一。政治哲学的社会功能是发现、论证时代所需要的政治规范与政治价值。政治规范将现实中没有而又“应有”的政治关系确定为政治生活中的基本规则,为政治社会奠定基础。政治价值以具有特定社会文化内涵的“人”及其本质特征为核心,为政治生活确定目标与标准,使政治规范获得正义与道义。政治哲学承担着性质一致但内容不同的使命──在不同的政治社会,人民所需要的政治的性质、实现程度不同,需要政治哲学解决的问题也不同。当代中国政治赋予中国政治哲学的使命是解决政治价值问题,即提出、论证体现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价值。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机遇在于正确认识和解答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为当今中国人提供正确的理性思维、价值理想和人生境界,发挥其指导、规范和推动社会前进的实践功能。为此,哲学需要实现三个转变:变“体系意识”为“问题意识”,实现哲学范式的转变;从“本土视域”转变为“世界视域”,扩展我们的哲学视野;从“中、西、马哲学”三个学科的分立转变为三个学科的“视域融合”,逐步确立“大哲学”的观念。  相似文献   

11.
张晓萌 《创新》2013,(2):22-25
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重构了人的消费需求和能力,因而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人们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运用正义理论挖掘资本主义制度与生态危机的深层关系,重新诠释了人与自然双重价值维度,并试图构建一种新型的社会正义形态,这对于当今的社会发展实践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艺术哲学的“关系”哲学重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物质生产为原点,以“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人与物的自然关系”为两个基本向度,意识形态性艺术、商业化艺术、自由艺术,乃是马克思艺术哲学勾勒出的艺术的三种形态。马克思艺术哲学的“关系”哲学重构,超越了传统的“经济基础一上层建筑”理论框架,突破了单一的艺术意识形态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will endeavour to comment briefly on the way in which the issue of social justice has been handled by Australian social policies relating to non-indigenous ethnic minorities in recent times, all of which have developed within a framework of multiculturalism. Hence, what are being considered are multicultural social policies — their goals and objectives as they have evolved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Part of this examination will also involve an exposition of the concept of social justice itself in relation to policy.  相似文献   

14.
生态社会主义抓住社会正义问题并将其作为分析生态问题的重要方法论,揭示出生态问题的本质是社会正义问题,而资本主义制度的非正义性是产生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源。将社会正义与生态正义结合起来,从政治正义、经济正义和文化正义等方面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以及人与社会和谐的公正的社会主义社会,才能最终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走向公正社会。生态社会主义的社会正义价值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正义理论,对认识生态问题的成因以及有效解决生态危机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其内在的理论缺陷,注定其与科学社会主义还相距甚远。  相似文献   

15.
杨明伟 《社会工作》2011,(22):61-62
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正、加强社会管理、完善社会体制是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以主动的建设和变革为手段,以改善社会的状况、建设一个更好的社会。公平正义既是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也是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追求,因此,社会工作的发展必将为创新社会管理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6.
袁祖社 《唐都学刊》2007,23(5):21-26
人类政治活动的直接目标,即是平衡主体之个体性与社会性的关系。所谓正义或者公正,正是对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理性平衡。西方历史文化中的正义观,概括起来,主要有六种形态:(1)奠立于古代"自然法"基础上的古希腊的理性"正义论";(2)奠立于基督教神学教义基础之上的中世纪"神学正义观";(3)奠立于社会"公意"基础之上的西方近代"契约正义观";(4)奠立于对人性之两面性整合与超越的哲学预设基础之上的"权利正义观";(5)奠立于未来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价值信念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正义观";(6)奠立于自由主义基础之上的罗尔斯的"社会正义论"、诺齐克的"资格正义论"以及麦金太尔的后现代主义的"实用理性正义论"。  相似文献   

17.
Community gardens vary enormously in what they offer, according to local needs and circumstance. This article reports on research and experience from the USA. The context in which thes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Local Agenda 21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licies. In particular, emphasis is given to exploring the social dimens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licies by linking issues of health, education,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food security with the use of green space in towns and cities.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the use of urban open spaces for parks and gardens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environmental justice and equity.  相似文献   

18.
30多年来,中国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推动着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取得了五大成就,开启了理论创新的时代。“十二五”时期,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将步入系统创新的新阶段,将从个别观点、个别结论的创新转换到基础理论、理论体系和方法论的创新;从单一学科、单一视野的创新转换到综合创新、交叉创新和新学科群的崛起;从无序竞争转换到有序推进。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创新能力建设与自然科学同为“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同样重要。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规划应当强化“国家意识”、建立“国家目标”、设立“国家工程”。系统创新、全面发展、走向世界,这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19.
高钟 《社会工作》2012,(2):8-12
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由权力社会进入民意社会,温饱问题解决后人民更关心社会公平与正义,利益分化导致各类社会问题集中的突显出来。由此引发了中共中央对于化解社会矛盾与问题的社会工作专业予以前所未有的重视。而企业社工因为关系到企业这一社会最重要的经济基础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企业社会责任的落实,关系到数亿劳动者与企业主的和谐共处,并因此而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安宁,故得到了学界与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本土企业社会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企业社工在中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社工专业同仁与社会各界还未做好充分的准备,随着机遇而来的是巨大的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挑战是如何做好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与职业依归。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哲学形态的建构可在以下三个问题上作出努力:为不同的社会人群提供可供选择的多元价值目标;重构中国人的价值秩序;为当代中国人的伦理行为与法律制度提供新的人性论基础。中、西、马哲学必须突破学科分割局面,以当代中国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趋势为自己的共同思考平台,动用各自的思想资源,构建符合当代中国人需要、并能指导其实践的人生哲学和当代中国发展需要的社会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