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政府职责体系涉及各级政府及其组成部门的职能配置与权责结构,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权力本位和责任本位是政府职责体系建设中的两种价值理念取向。权力本位价值理念强调政治权力在政府职责体系中的支配作用,责任本位注重责任配置对于政府职责体系建设的关键性影响。从政府职责体系建设的过程来看,在价值理念层面经历了从权力本位到责任本位的转化过程。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政府职责体系优化应坚持责任本位的价值理念,以权责一致为核心原则、以协同高效为追求目标、以法治制度为基本依据、以究责问责为坚实保障。  相似文献   

2.
基本公共服务是以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为目标、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覆盖全社会的为社会公众所共同享有的服务。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现阶段我国政府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政策和制度安排。在我国,政府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提供者、组织者和协调者,具有"总负责"的地位和作用。政府的"总负责"地位所决定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性供给"特性,导致这一供给偏离了公共利益导向而带有"政府本位"倾向。而"政府本位导致政府失灵",是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有效制约政府权力。民主所具有的保护权利、权力与责任、制度化和程序化、公开和透明、多元和参与、监督和制约等基本要求以及由此而来的制约机制,决定了以民主维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有效制约政府权力,克服"政府本位"倾向,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现代国家的特性在于公私的和谐统一。但由于公私观的差异,中西现代国家成长出现不同的历程图景。具体而言,在"私本位"的公私和谐观影响下,西方现代国家是在国家权力和公民社会相互增权的进程中生成的。而在"公本位"的传统公私对立观的影响下,中国的现代国家成长却不同。一方面,由于受公私对立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的现代国家成长显得曲折、坎坷。另一方面,由于"公本位"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的现代国家成长呈现出从国家对社会的渗透与扩张,到国家与社会的同构,再到国家对社会的放权从而逐步生成公民社会的历程图景。因此,从公私关系的角度解析现代国家的成长历程,能为解释中国现实问题提供新的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4.
乔晔  乔晖 《社会科学论坛》2006,(12):125-129
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本文提出以"人格本位"能力本位"为基础创建高职教育"双本位"人才培养模式,论述了"双本位"模式提出的时代背景、内涵特点、建构原则、基本思路.文章概括出"双本位"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鲁迅五四时期阐述的"幼者本位"是一种新的伦理观,这一新的伦理观颠覆了传统的长幼伦理关系,将长者对幼者的"恩"转化为"爱"。鲁迅的阐述是以其自然观为基础的,因此其"幼者本位"具有自然观与伦理观的二重性。鲁迅"幼者本位"观念的形成,直接受到了日本白桦派作家有岛武郎的影响。而且,在鲁迅这里,"幼者本位"与进化论发生关联,构成注重生命意志与生存权力的"幼者本位进化观"。在鲁迅的小说、散文、散文诗中,"幼者"作为一种角色,决定着相关作品的叙述方式、意义结构、美学面貌。  相似文献   

6.
人本主义是一种从人本身解释世界的思想理念。西方国家的经济自由化、市场化进程以及主流经济学的发展路径与西方人本主义哲学观是互为表里的。然而,人本哲学与人本经济学在本位观上存在着重大差异,前者强调个人本位,后者强调社会本位。通过两种学说思想的比较,可以看出其间的差异;通过从“自我主体性”出发,又统一于主体与对象“互主体”的前提之下,并最终收敛于主体自身发展的价值尺度这样一个逻辑思维体系,再对主流经济学的个人本位与西方传统人本经济学的社会本位观进行糅合与理论补正,可以形成人本经济学理论新思维;通过建基于人本经济学思维之上来表明其学术旗帜的独立性及其与主流经济学、西方传统人本经济学的关联与正面对比,可以为确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供基础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权力是政治国家的主导运行规则,权利是公民社会的主导运行规则。权力与权利的关系反映了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以利益为联系纽带的对立统一关系。权力具有社会性、非对称性、强制性、与职责相对应性;权利体现自主性、公认性、与义务相对应性。从权力本位走向权利本位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特征。努力维护权利、切实保障权利、充分享有权利是文明社会的标志。当代中国要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政治文明、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实现从权力本位到权利本位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8.
张一粟 《东南学术》2007,(3):129-135
法律本位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表明法律的终极价值关怀,而法学基本范畴的确定则是法律本位的前提.在采纳"权利-义务"与"权利-权力"二元范畴的基础上,通过考察法律本位的源流以及目前学界关于环境法本位研究现状,表明我国应以社会利益优位下的权利本位构建环境法的体系,并区分环境公法和环境私法中权利本位的不同内涵.  相似文献   

9.
尹长海 《理论界》2012,(4):37-39
政府公共决策价值目标是关注民生、实现社会和谐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政府公共决策价值目标的实现路径:坚持以人为本的决策理念是前提;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关键;完善合理的制度是保障。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时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原则.从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新视角审视以人为本,其价值取向体现在:现实的人是以人为本的价值本位,人的主体性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是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以人为本的提出是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国际、国内形势以及党自身建设需要的基础上,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的"重构",以人为本的提出,在世界观、历史观、道德观和价值现方面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观念中"民本位"与体制运行中的"官本位"共存,既然是"双本位"又共存于一体—即中央集权的专制政体,必然会形成悖论。通过对"民本位"实质的分析,可以发现"民本位"与"官本位"均统一于封建专制政体中的"君本位"。如何打破"官本位",走出历史共存中的悖论,结论是让权力真正回归—人民当家作主,同时,对官僚制的权力进行严格的限制与规范,建立真正的服务型政府,彻底实行观念与体制的双重超越。  相似文献   

12.
本位观包括家本位、国本位两种 ,它的发展脉络是先家后国、家国一体 ,缺少个体关怀。由此形成的法律文化表现了集团本位和义务本位 ,漠视权利的存在与主张 ,法律文化的刑事性和道德性突出 ,以致我们今天的法制建设缺失一种制度运行的环境。研究本位观 ,就是解析制度运行的环境 ,以求深化对法制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服务型政府是坚持公民本位、以人为本的现代政府,是坚持主权在民的民主政府,是服务公共利益、捍卫公民尊严的公共政府,更是权力受到约束的法治政府与有限政府。相对于管制型政府与发展型政府而言,服务型政府更有利于保障公民的自由与权利,更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更有利于维护社会公正,更有利于捍卫公民的尊严,更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繁荣。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发展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4.
道德教育价值取向上,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是影响较大的两个流派,他们在价值观上是片面的,在认识论上是形而上学的。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把"学会关心"作为其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确立了全新的"关心本位"教育观,有利于促进道德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辩证统一,并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蕴含着理论与现实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张相学 《学术论坛》2008,31(2):172-176
学校课程管理目的是指学校课程管理活动的意图,学校课程管理目的观是对学校课程管理"为何管"的理解与解释.因学校内外系统的关系不同.学校课程管理表现为"为顺从而管理"、"为成果而管理"或"为建立永续的组织生态而管理"的目的观;就课程的信息来源而言,学校课程管理表现为"个人本位"、"社会本位"和"知识本位"的目的现."主体发展"的目的观旨在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发挥与发展,是对既有学校课程管理目的观的完善与超越.  相似文献   

16.
李远行 《学术界》2004,(2):58-65
"大共同体本位"和"小共同体本位"是当前概括中国农村基层组织性质的两大基本观点.然而在解释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组织建构时都陷入了困境之中.研究农村基层组织必须关注国家与地方相互关系的变化(互构与博弈).这样有利于研究村落外部国家政权对村落社会组织结构的影响,同时从家与村的结合原理研究村落内部农民生活价值秩序和村落内发发展的动力机制,最终达至寻求影响乡村社会结构变迁的基本动因的规范性解释和当代中国农村组织建构的合理性原则之目的.  相似文献   

17.
李广增  马拥权 《河北学刊》2003,23(1):130-132
人本位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在新闻传播领域体现为受众本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出了受众本位的内涵,是受众本位的理论基础;受众本位的落脚点是全心全意为受众服务,包括提供丰富的新闻信息,提供参与和利用媒体的机会,提供实用技术,提供娱乐等多个方面;传播先进文化是受众本位的中国特色.受众本位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真正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代文学的"城乡叙事"长久以来一直存在"乡村价值"本位观的倾向。李佩甫的小说长期关注"城市化"这一社会历史进程。其作品一方面扎根于中原文化深厚的传统和民间土壤中,另一方面对"城市化"浪潮中的城乡巨变和进城乡村人的精神症候给予了全面焦聚。李佩甫作品精神立场上的一个重要倾向就是很大程度上挣脱了城乡叙事中的"二元论"和"等级观",既正视城乡意识形态本身的差异性,又将变"乡"为"城"视做历史承前启后和不断提升的发展环节,并从这一立场塑造人物情节和建构价值观念。这一倾向不仅塑成了他小说鲜明的"城市文化本位观",而且对中国当代文学城乡叙事价值维度的开拓也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唐坤  蔡玉玲 《江汉论坛》2012,(12):52-56
政治领域从"神义论"到"人义论"的转向,奠定了现代国家公共权力合法性的价值基础,确立了人民主权的思想。公共权力在运行过程中的失约,也就是现实的人主体性的缺席,其本质就是现实的人自身的异化。公共权力的失约有着深厚的制度文化背景,要使公共权力回归,就必须提高监督制约公共权力的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广泛汲取人类文化遗产的丰富营养,确立一套全方位的以人为本的制度安排,并积极改善公共权力运行的软环境,加强相关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科举社会以"知识本位"为价值依归,视"学问"为官员录用与升迁的基本准则.社会上下莫不以读书为荣,"知识"的卡里斯马光环令"兵民"暗然失色.科举与行伍的尊卑高下,是传统文化尚文轻武价值取向的一种"显形"表现.科举制"以文取士"原则使"知识本位"与"权力本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同时也使中国无兵文化发展到极致.社会结构"有兵"还是"无兵"是划分传统与近代的重要标识之一,从"士农工商"到"兵农工商",虽一字之差,却折射了近代中国军事文化从"无兵"文化向"有兵"文化变迁之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