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家赵秀琴的长篇小说《潮女》,以两个小学生为引线,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多姿多彩和世态炎凉,让读者看到了坚守者的自我完善与堕落者的自我救赎,最后,导致了由矛盾冲突走向和解和谐的美好结局的出现。作品在揭示人性蕴涵、挖掘社会生活本质上达到了一定深度。  相似文献   

2.
文本中每一个细节都触动、包含着下一个细节 ,并细腻地描绘和展现出人类的情感 ,透露着丰富的意味。每一个语言符号都被用以荷载着一种情境 ,而情境与情境之间又互相联系 ,并触动下一个情境 ,从而使整个形式充满意味。对《江城》的文本分析揭示出语言、情境与有意味形式的表达的内在关系 ,亦可见出它们共同生出的对文本艺术成就或称魅力的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3.
何希凡  王平 《江汉论坛》2003,4(10):83-85
萧红的小说中蕴含着一种诗意哲学的意味.但是,因受制于对作家思想立场和性别角色的双重定位,其价值意义未能在文学史上彰显出来.本文以<生死场>作为典型个案,通过还原、分析作品中所描绘的时空景观,以期揭示出小说记录传统农业文明颓败命运不可逆转的深刻底蕴,并透视隐含在文本中的哲学寓意和悲剧精神.在此基础上,对萧红小说创作的诗意哲学化倾向作一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理论界》2015,(12)
索尔·贝娄是犹太裔作家,其特定的身份注定了他作品中的犹太品性,特别是犹太人意识中的弥赛亚救赎理想更是深入到作品当中,短篇小说《寻找格林先生》表现了对弥赛亚临近的期盼,长篇小说《赛姆勒先生的行星》则表现了对弥赛亚时代的呼唤。贝娄作品中的弥赛亚救赎理想是在荒诞现代社会中积极寻找终极意义,是以善良意志、自律来开创正义、公平、平等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5.
寓言写作近几年颇受作家青睐 ,原因在于它为文本呈现出巨大而多重的意义建构。长篇小说《羊的门》就是穿行于历史与现实之间进行寓言写作的实证。作家李佩甫在文本中溶入了当代人的历史意识与文化反思及人性的深刻思考。在指出呼家堡四十年不倒的人间神话时 ,其笔端最终指向了对呼家堡道德乌托邦的解构 ,凝聚了作品鲜明的批判色彩 ,使小说获得了潜在的文本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取余华作品《现实一种》与《许三观卖血记》为分析文本,从文本的表现形式、潜在语境及哲学意味三个环节进行比照,将余华创作上的转变概括为从注视到对话的成长。  相似文献   

7.
<奥吉·马奇历险记>是美国著名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的成名作,在沿袭了<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流浪汉风格的同时也继承了贝娄其他作品的犹太风格.由于现实人物和贝娄各个作品中的人物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奥吉·马奇历险记>使得贝娄文本成为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整体文本,各个文本之间相互指涉,也自然成为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互文本,形成了一个意义更广泛的互文文本网络,说明"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进一步验证了互文性理论作为文学批评理论的实用性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龙咏熹 《船山学刊》2006,(4):161-164
在《施洗的河》中北村用虚构的既往历史来诠释当下,展现了当代人虚无的生命状态以及整个时代的精神危机,并试图为人们指出精神救赎的道路。本文运用西方哲学中虚无主义的理论对作品进行解读。分析了作品中人物的虚无主义特征以及两种精神走向,从时代和人物自身方面寻求人物虚无的缘由,并且对科学和宗教两条拯救之路及其限度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9.
《喜福会》和《我的缪斯》是美国当代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作品,前者是虚构的艺术作品,后者是作者真实的生活随笔,两部作品中亦幻亦真的人物命运都令人瞩目与感叹。作者对命运、鬼魂、信仰等人生难解之谜的异类表达,不仅带有明显的中国文化意味,也有西方文化的痕迹,混合信仰在人物形象和作者身上"杂糅"呈现,折射出华裔在跨文化语境中两难的生活处境与信仰选择及文化接受。  相似文献   

10.
《奥吉.马奇历险记》是美国著名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的成名作,在沿袭了《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流浪汉风格的同时也继承了贝娄其他作品的犹太风格。由于现实人物和贝娄各个作品中的人物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奥吉.马奇历险记》使得贝娄文本成为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整体文本,各个文本之间相互指涉,也自然成为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互文本,形成了一个意义更广泛的互文文本网络,说明"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进一步验证了互文性理论作为文学批评理论的实用性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读者在文学活动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这种重视在意大利小说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的作品<寒冬夜行人>中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读者从文本之外走到了文本之内成为作品的中心,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读者成为作品的主人公;二是读者的阅读期待构成文章的叙述线索.本文从这两个方面逐一分析,以期说明<寒冬夜行人>中的读者形象及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德国汉学家顾彬教授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是近年来海外汉学家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著作,论著对文本的重新阐释、对文学作品价值和意义的重新发掘,都具有启发意义。但是由于时间空间的距离,再加上语言的隔阂和材料的缺失,《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在论及中国现当代作家生平、作品版本和作品内容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值得商榷之处。澄清这些误解,对于更好地理解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对于更加理性地认识海外中国文学研究的成果具有相当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晓毓 《理论界》2006,(10):180-181
本文从《坟墓的闯入者》形式的意味入手分析小说的主题和作家的种族观。通过处理文本的叙事策略(叙事时间、人物模式、叙事张力、叙述人称和叙述者等),作家表现了青少年在南方种族社会艰难的种族观抉择,批判了维护种族秩序的南方社会,从而借通俗侦探题材及侦探小说的范式实现了对现实的干预。  相似文献   

14.
在《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采用了后现代互文性的文本策略,对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麦克白》从人物到细节、从主题到社会意义进行了全面的模仿。在追求和谐男女关系的掩饰下,劳伦斯塑造了一个地地道道的现代版的麦克白。然而,互文性在文本中的运用促使了文本的多元化、异质的解读。《恋爱中的女人》与《麦克白》的互文性解读为我们重新解读该作品提供了新的角度和阐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毕飞宇小说《玉米》中,描画了几种基本的人与人的关系:母子、父女、夫妻、恋人等等。但在综观全文过后,发现所有的这些关系不过都是一种关系:即男人和女人的关系。小说描画的两性间隔膜、拒绝和冷漠的关系代表了作家在探询何谓"人的存在"问题上的努力,其深刻的思考和文本背后的隐忧表达出作家一贯的人文主义立场。关注《玉米》的两性叙述,为小说文本的意义开拓了更宽广的阐释空间,同时为作家其后的作品在探询两性共存上的连续性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16.
方方常被当作女性意识不强的作家,其《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也被当作主张无判断、无价值归宿的超性别写作。然而,通过对该作品叙事形式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小说的话语层具有颠覆故事表层权力关系的作用,指向作品深层的性别意义。由此可见,对叙事作品的阐释不应只停留在故事事实的层面上,而应该深入分析作品的表达层,在表达层和故事层的相互映照中把握作品的深层意义,避免对作家和作品的定位偏差。  相似文献   

17.
读者在文学活动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这种重视在意大利小说家伊塔洛&#183;卡尔维诺的作品《寒冬夜行人》中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读者从文本之外走到了文本之内成为作品的中心,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读者成为作品的主人公;二是读者的阅读期待构成文章的叙述线索。本文从这两个方面逐一分析,以期说明《寒冬夜行人》中的读者形象及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贩的女儿》是英国现代主义作家劳伦斯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意象的运用是劳伦斯重要的写作特征。在该作品中,他主要运用了"池塘""马""火""衣服"四个意象。通过分析这些意象,可以感受到作者希望人们能摆脱资本主工业文明的束缚,回复人的自然本性的救赎的理想。  相似文献   

19.
关于《招魂》的作者,历来说法纷纭,笔者从文献数据、文本细读、文体接壤以及作家因素的梳理考据,得出现代文献中可见的《招魂》一文,系出自宋玉之手,乃模仿屈原之文的产物,为招楚襄王之魂,并带讽谏意味。另一方面,宋玉的《招魂》是楚之浪漫精神消歇的表征,启示了楚辞向汉赋的转向。  相似文献   

20.
当代美国黑人作家查尔斯·约翰逊的获奖作品《中途》通过对主人公的创伤书写来打破黑人被噤声、被表述的命运,是美国黑人创伤记忆的表征.作品质疑、反思了以二元论思想为核心的西方文化,强调东方宗教和哲学思想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并将其作为拯救个人和西方文明的一剂良药.从心理创伤这一视角出发,运用精神分析和文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该作,重点分析黑人主人公卢瑟福德所遭受的家庭和种族创伤,揭示产生这些创伤的社会历史根源及约翰逊提供的救赎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