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振兴东北需要对相关的人口因素和人口战略予以足够的重视。并且应从生态文明和生态大美的角度确立东北振兴的生态支撑点。"生态大美"包括了多样共生的物态美、各适其天的整体美和生机盎然的活泼美,"生态大美"既是生态资本和生态魅力的要素,也是生态产业和生态消费的基础。从可持续发展的效益观出发,通过生态文明的制度安排,规范人类的行为,这是我们唯一的出路。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效益是系统的、有机的、全面的,包括了生态效益(或者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个最基本的方面,是生态本位和生态至上的效益观。而人口转型是反生态人口向亲生态人口的角色转型过程,是建设"生态东北"不可忽视的人口推力。建设"生态东北",必须在生态宣传、生态管理和生态建设这几个关键的环节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和协调发展"这三大理念。  相似文献   

2.
生态美学是人类进入现代文明以后,面对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种种危机,从生态主义观念出发,来审视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社会的多重审美关系,从而建立一种和谐的符合生态价值观的审美追求。纵观沈从文一生的创作,他的小说主要有"湘西世界"和"都市人生"两个系列。他以城乡对照的两个文学世界反映了湘西的乡野之美与人性和谐,映照出都市人生的堕落与萎顿,由此审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乡土中国诗意栖居地的侵蚀,反思现代文明扭曲人性所引发的精神危机和社会问题,从而折射出他对原生态家园的精神依恋和"失乐园"后的哀愁,渗透了他深刻的生态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人类不断地发现自己的本性,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使得人类发现了自己的生态审美本性,这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有关论著中已经有所涉及。而中国古代《周易》的"生生为易"、"上下交而万物通"以及"正位居体为至美"等等论述以及其它古代典籍的论述都反映了这一生态审美本性,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而西方维柯的"诗性思维"的论述、车尔尼雪夫斯基有关"美即生活,生活即生命"、杜威有关"活的生物"的论述以及梅洛-庞蒂有关"身体空间"与舒斯特曼有关"身体美学"的论述对于建设当代生态的生命的美学也都有其价值。新世纪新的生态审美观的建设应该在人的生态审美本性理论与生态人文主义的指导下从文化与审美的多个角度入手,并很好地吸收中国古代生态审美智慧。  相似文献   

4.
对"美丽中国"的理解不能仅限于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个维度,道德文明建设亦是构建"美丽中国"的应有之义。人、社会是影响一国之美的重要因素,人因道德之美而美,道德铸造社会的和谐之美。同时,新时期的道德文明建设需在继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符合国情,使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建设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5.
"礼法自然"是《礼记》生态美学立论的的基础。"人法于礼","天人合一"是《礼记》生态美学的表现。社会存在以"礼"为美,包括艺术思想,其中"乐"是"礼"作为生态美学思想的典型表现。"礼"的核心思想与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和老庄哲学的"道法自然"是一贯的。  相似文献   

6.
生态环境优美是美丽乡村的重要标志。通过推进生态人居工程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础性条件。体现美丽乡村建设所包含的村容整洁环境美。通过推进生态经济工程建设,体现美丽乡村建设所包含的生产发展殷实美、创业增收生活美,把"生态美"与"百姓富"融为一体。通过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留住"乡愁"这个根,使乡村的自然生态特色充分释放出来。从而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美丽乡村建设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7.
刘华军 《兰州学刊》2005,42(5):84-85
生态美学的研究涉及到人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多重审美关系,旨在实现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审美的生存状态.庄子基于"道"的整体美特点,主张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审美的,追求人与自然自由统一的审美生存状态.这一思想具有极高的生态美学价值,在人类面临生态危机的今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和川端康成的文学是东方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个拥有诸多共同之处的"传奇",他们文学之中所显示出的生态文学的倾向使其作品充满了东方式的诗意之美和哲理之美,更在其各自的文学世界中展开了对于东方生态的和谐之美的追求,"湘西世界"与"伊豆汤岛"成为他们所追求的"天人合一"与"吸收自然"的自然生境与文学生境的经典结合.  相似文献   

9.
生态美首先应该包含自然之美,这种自然之美一部分是符合传统审美要求的有形之美,但更多时候它以不符合传统审美要求的无形之美出现,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之美。除此之外,生态美还应由人与自然的关系延伸至人之美,如人的个体价值的回归与生态社会关系之美。作为实现生态美的重要手段之一,生态美育同样与此相呼应,其价值指向在于:激发人类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和承担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完成传统美学的价值转向。因而,实施生态美教育,体验生态美对人生存发展的重要价值,是最终让自然回归绿色和美丽的重要路径之一。生态美育的推进需要多方因素的支持,其中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是实现生态美育的两个关键环节。借由生态美育涵盖面广及其与自然之间的天然联系等特征,可以挖掘出一些具有特色的教育方式,以推进生态美教育的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10.
姚全兴 《社会科学》2005,(7):121-126
从上海中心绿地和城市森林之美、生态绿地和水环境之美以及生态住宅之美的观照中,可以感受城市生态化使城市人实现回归自然的梦想,在生态家园中真正欣赏和享受生态美的意境。从中可以发现城市生态化和生态美,应成为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4,(10):61-66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是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和行动纲领。基于旅游视角可提出"美丽中国"因何而美、到底多美、美有何用和如何更美的四层追问,并从旅游资源与旅游管理学的角度进一步剖析美的成因、美的评价、美的价值和美的建设问题,从宏观上架构起"美丽中国"旅游学的理论框架,从而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12.
从生态美学视阈来看,乡村生态具有多样的生态功能和丰富的文化美学价值.作为文化遗产的古村落,是经过历史人文积淀所形成的生态存在,是自然美、社会美和建筑形式美的和谐统一.乡村自然生态既以原生态和本真性而显现其魅力,又以人类合理改造利用所形成的"人化自然"展现其风采.加强生态保护教育和生态审美教育对乡村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变革时代,心理资本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本文秉承生态时代对心理资本的要求,针对现有心理资本理论在实践中遭遇的困境,从价值生态的独特视角,将心理资本置于一个融合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巨环境中去思考其价值诉求,阐述心理资本自然价值生态、社会价值心态和内在价值生态,论证其科学性和提升路径,达到生态和谐、社会和谐、心态和谐,从而实现"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在心理资本开发提升中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4.
西方的生态型美学包括三个领域:环境美学、生态批评、景观学科,后一领域为中国美学界所忽略。西方生态型美学中的"景观学科",从词源上来说是希伯来传统和印欧传统的交汇,从思想上而言是荷兰风景画到英国园林再到美国的lA学科和德国的LE学科的交汇。西方生态型美学中的环境美学,是在批判艺术美学的"如画"思想中产生出来。如画的原则从根本上讲是实验室型和分割性的,而环境美学的审美新范式是要回到自然中人与景的互动,在这一互动中让人与景都重回到生态状态。  相似文献   

15.
生态美学是一种具有生态维度的新审美观,是生态文明的产物,且生态美学学科的发展将有利于实现人类用"整体观"视野看待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利于促进人类"诗意栖居"的生存观、可持续的社会发展观和"生生之美"的文化进步观的实现,生态美学的生态文明意义莫过于此。  相似文献   

16.
生态价值在本文特指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价值形态,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的价值形态。风险社会中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和谐社会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需要、培育善于处理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社会关系的"生态人"以及不断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都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自身的价值,回应风险社会的挑战,防止生态风险的全面到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从"经济人"到"生态人"的转变,以拓展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和功能。  相似文献   

17.
秦宏 《云梦学刊》2007,28(2):121-122
宋瓷艺术生态之美具有静、净、寂三个特征,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生态审美观相联系,阐释了“人”与“瓷”合一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8.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构建与之相契合的人性素质,通过人的内在力量把生态文明的理念、价值、技术和制度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并作用于技术应用和制度设计的全过程,使现实的人成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谐共生并协同进化的"社会生态人"。塑造社会生态人的生态理性、和谐情感、完全意志和适度欲望等人性要素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的素质品质支持。  相似文献   

19.
《理论界》2021,(1)
万物有灵、天人合一和诗意栖居是迟子建生态小说创作的三元构架。其中,万物有灵为其"生态之基",发端于自然的启蒙和原始宗教文化的熏陶;天人合一为其"生态之像",表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相亲相爱;诗意栖居为其"生态之境",借助历史回忆视角把昔日美好家园当作生态理想的寄居之地。  相似文献   

20.
张红  温波 《江西社会科学》2012,32(4):175-179
当代中国生态文化建设必须借鉴传统的思想和资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对我们构建当代中国生态价值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寒山文化,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内容:它尊崇的珍爱自然、崇尚自然之美;它提倡的人与自然万物都应平等,主张的人应回归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以及它强烈批判以物质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等,对当代中国生态文化构建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当代中国生态文化建设必须借鉴寒山文化中善待自然的生态价值取向,必须借鉴寒山文化中提倡的回归自然的精神追求,必须吸收寒山文化中所包含的人与自然相互"和合"的精神,为当代中国生态文化构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