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张宏辉 《天府新论》2008,(5):131-135
"批评话语"是一种与"批评"概念、批评实践有内在关系的,并与一般知识话语、理论话语、独立学科话语相区别的话语类型,是一个近现代话语现象,有着特定的涵义、言说性质、核心内容、基本特征,具有与现代文化、现代学术内在关联的知识文化品质;其内在于文学知识活动的两个层面基于文学、文化的现代建制需要而融构成一个整体,这个批评话语整体在文学现代研究中占据着一种知识思想核心的位置,"20世纪是文学批评的世纪"现象及论断的有关学理内涵蕴蓄于其中.  相似文献   

2.
广告通过话语实施隐性控制,分析话语有助于了解其权力建构机制。本文阐述了批评话语分析的基本概念、研究领域和分析框架,探讨了广告话语的特点、分析对象和分析方法,最后以"科技以人为本"为例对深度阐释型批评话语分析做了探索。  相似文献   

3.
现代小说批评话语的构建曾经是《新青年》同人的重要议题,钱玄同积极参与并因其基于语言的小说批评而独树一帜。他把国语建设与文学创作贯通起来,以明清迄于民初的小说创作为主要批评对象,指出其肤泛语与过火语的充斥,剖析其语言之所以缺乏质感的内在原因,并把批评锋芒直指其文学趣味中的复古倾向。现代小说发展的第一步是翻译,第二步是新作,而鼓动鲁迅为《新青年》撰稿则是其小说批评话语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4.
《总目》采用的话语形式呈现出历史继承与现实应用共融的态势。它遵循的批评话语形式有三种:儒家传统批评话语形式;审美批评话语形式和学术批评话语形式。每一种批评话语承载着不同的文化意义,儒家传统批评话语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审美批评话语具有文学审美本体价值;学术批评话语则显示出学术的力量和学者的勇气。三种话语形式共融于《总目》的批评活动中而成为话语组合。  相似文献   

5.
通俗文学的繁荣已成为既定的文学事实,但由于受到特定历史语境中形成的"权威批评话语"的影响,使通俗文学批评中存在一种不合理的历史性想象.这样,一方面,通俗文学的价值被任意曲解;另一方面,文学批评本身也成为一种虚假的批评.本文主要探讨这种"权威批评话语"的形成,以及它在当代通俗文学批评中的具体显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反思我们文学批评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国际关系领域的批评话语分析深受语言学和哲学研究的启发.索绪尔揭示了语言意义之生成;福柯阐明话语以知识的形式建构权力;维特根斯坦提出语言的意义来源于使用,使用要遵循规则;奥斯汀从话语行为、施事行为和施效行为三个层面来看待话语的作用.受此影响,国际关系领域批评话语分析关注外交话语的意义生成及其中蕴含的主观建构,所十循的社会规则以及对新规则、民众认知和权力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新历史主义批评强调从政治权力、意识形态、文化霸权等角度对文本实施一种综合性的解读,将被形式主义与旧历史主义所颠倒的传统重新颠倒过来,把文学与人生、文本与历史、文学与权力话语的关系作为自己分析的中心问题,从而使历史意识的恢复成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原则。本文将从新历史主义批评的产生背景、新历史主义批评的理论特征和新历史主义批评在操作中的方法特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侯文宜 《晋阳学刊》2012,(2):131-134
当代批评话语的西方化、模式化一直是文学批评中的突出问题。中国传统文论与当代批评可否沟通?学界见仁见智。作为中国文学中最重要的批评理论和话语系统,文气论批评在当代仍具有普适价值,并与当代活的文学生命相契合,具有其话语价值和重构可能。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诗歌理论批评史》在建构中国现代诗歌理论批评框架与话语系统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其特点为:强化史的意念,坚持科学性,突出当代性,具有谨严简约的文风。  相似文献   

10.
刘娜 《江西社会科学》2019,39(7):231-238
在人类活动深刻影响自然的时代里,各种人为有毒物质造成环境污染,将绿色田野变为棕色地带,甚至威胁到人类与其他物种的生存。这种现实危机投射到文学理论和文化理论中,促使毒性话语成为生态批评的研究焦点。身体、毒性物质、环境构成的互动网络印证了无处不在的物质交换。毒性物质的慢暴力呈现形式反映出涉及阶级、种族、性别等因素的不均等环境负担和环境危害,使生态批评中的毒性话语和环境公正产生了交集。跨身体性和行动者网络理论为透彻理解毒性话语提供了重要途径。毒性话语呈现出对环境伦理的迫切诉求与对地球生态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11.
生态理念往往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和社会色彩,生态文学艺术具有突出的批判性与反思性,生态批评也因此而有着鲜明的社会、政治性色彩。虽然生态话语具有突出的政治性和批判性,但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又不能沦为生态话语简单的"政治传声筒",而应该注重生态理念、生态思维的形象化和情感化,尽可能采用审美的方式与生态进行对话。生态话语审美化,是生态批评重要的诗意之维。  相似文献   

12.
唐诗话语是词学批评的重要源泉,亦是词学批评比附形式的重要内容。从词体比附诗体到宋词史比附唐诗史,从词人个体比附唐代诗人个体到具体词作比附唐代诗歌作品,皆体现出词学批评家推尊词体、突出宋词文学成就、推崇代表自己词学观念的词人个体等词学理念。词学批评中的唐诗话语客观上提升了词体的地位,丰富了词学批评形式,为诗词文体之辨体与破体提供了充足的文献参考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以来,青年亚文化从地域性的边缘文化转变为具有全球化特征的后亚文化,混杂性、开放性、深度消解成为理解青年亚文化的关键词。在青年亚文化转变的过程中,话语的转变是最为重要的变化之一,这些转变体现在亚文化话语主题、话语策略上。以全球最为流行的青年亚文化嘻哈文化为例,其话语主题从嘻哈群体关注的种族问题转移到对全球化议题和全球/本土二元身份的反思,而嘻哈文化的传统话语策略如反语言受到有意的弱化,新的话语策略如语码转换、符号游戏开始出现。亚文化话语的转变体现出在全球化趋势下,青年亚文化传播交流的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其目的是加强亚文化族群相互联系的话语纽带,并拓展青年亚文化的互动空间。  相似文献   

14.
《琼州学院学报》2017,(1):34-38
考察金圣叹点评《西厢记》中的意象话语,可以将其界定为"意象批评法"。而根据其所运用的意象内容,可以总结出四类意象批评方式,即:以客观物质譬喻、以事件行为譬喻、以具体话语譬喻以及金圣叹本人固定化的意象批评术语。相较于传统意象批评,金圣叹的意象批评法具有两个方面的优点:一是以其"极微"视角对批评对象的深入体悟而使批评语言更为精准贴切;二是所选取的意象承载的理论内涵有所丰富,使意象保持审美性的同时提升了其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15.
女性话语的文学境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丹娅 《东南学术》2004,(1):132-140
女性话语在中国已历经百年演化过程,但因其生长在源远流长的传统男权话语之中,并关涉到每一个具体个人、具体家庭、具体组织的性别文化成份,因此,反映在女性文学的写作、阅读与批评中,便存在着十分错综复杂的状况.传统话语对女性话语资源的误识、误导与误用亦在所难免.因而,举证与分析、辨识与澄清,是女性话语摆脱传统话语所造成的困窘境遇的必要工作.  相似文献   

16.
《江西社会科学》2014,(8):236-241
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发生",经历了孕育、萌芽、职业自觉三个阶段。不同阶段发生的媒介批评话语实践,折射出媒介批评观念的发展变化。从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思想,中西批评理论产生交融与并存,到批评观念具备职业意识与学术理性,中国现代媒介批评观念也经历了一个由自发走向自觉的历程。  相似文献   

17.
新历史主义的文化诗学批评全面崛起于后现代文化的话语场,在与各种当代理论的相互碰撞之中逐渐形成文化诗学的学术品格.在泛文化形态的历史批评中,它提倡文学研究从历史文本转向文化形式而建构跨越学科界限的诗学概念;在历史性的文化批评中,它主张在各种批评理论之间的自由流动而实现跨越话语界限的批评理念.从文学研究的越界批评到文化理论的话语振摆,文化诗学以文化文本的概念重新引入历史文化的整体性思路,在泛文化批评的基础上进一步建构理论话语的对话体系.  相似文献   

18.
真,作为批评范畴的话语,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系统里一直处于边缘位置,与"言志"、"缘情"、"意象"、"意境"、"神韵"等相比,只起敲边鼓作用.至于客现现实一面,因为它被吸附在诗话、词话等感悟式、印象式、抒情式文学批评中,始终与主观情感捆绑在一起,所以较少指涉客观世界.只是到了近现代,中国近现代生死存亡危急的现实语境才催生了"真"的客观性内涵,使它急速上升为居主导地位的文学批评话语.它迅速地越过抒情文学传统,与现实主义挂钩,其内涵直指"人生"、"平民"等文学的"普世价值",成为批评艺苑中一道主风景线.但是随着政治现实需要的加强,它逐渐被刺离了"人生"内涵,外延也被限定在革命范畴之内,沦落为政治工具符号.但如果文学之真一旦偏离了人生、平民、人道、人类等文学的"普世价值",那么它就失去了文学存在的意义.因此追溯"真"批评话语模式转变的历史,对于我们清楚地认识文学为人生、为平民、为人类的"普世价值"的永恒意义,扭转当代文学中粉饰、娱乐、游戏、谋利的文学短视潮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文学批评家们纷纷被所谓"批评理论"所收编,文学研究被文化研究取而代之已成为事实.这种现象的一大后果,是真正关于文学的关注销声匿迹,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学事业的受挫,需要对之作出拨乱反正.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思想文化实践,其实质并非关于文学现象的随心所欲的"看法",而是以尊重文学存在为前提的中肯有力的"见识".本文就此进行批评之批评,希望有助于当代中国文论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传媒文艺作为后语言时代的文艺形态,是现代观念与娱乐生产的新形式。它具有批量化、工业化等特征,与受众互动、媒介逻辑和社会机制有关,是多种文化作用下的文艺形式。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在互联网的生产与传播中传媒文艺成为当下文艺的重要形态,是现代观念与娱乐生产的新形式。传媒文艺与传统文艺在话语范畴、意义关系、受众角色、接受要求、接受方式、介质逻辑等维度上差异明显,呈现出大众媒介系统下文艺的独特性。当前,传媒文艺批评要走出后现代话语的思维依赖,实现学科建设、意义生产、文艺效果、文艺功能等批评话语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