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佟冬主编、张本政和刘家磊等同志编写的《沙俄与东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出版)是近年来中俄关系史研究、也是边疆史地研究著作中较为成功的、独具特色的专著。该书论述了从17世纪中叶至十月革命期间中国东北地区同俄国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含内容包括双方之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相似文献   

2.
维吾尔族是统一的伟大的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历史对维吾尔及其先民的记述自古有之,且卷帙浩繁。汉文和民族文字的典籍为国际学术界维吾尔历史文化研究奠定了基础。西方、日本对维吾尔的了解始于19世纪。斯时,沙俄帝国主义出于侵略扩张的需要,企图进一步染指我国西北边疆地区,不断派出以学术探察为幌子的各种探险队、考察团到我国新疆进行地理、历史及社会政治情况的调查。大量文书、碑刻及其他有趣的发现把俄国东方学的注意力引向新疆,引向了维吾尔。 “维吾尔研究”曾是俄国东方学的一个分支。十月革命以后苏联确定以“苏…  相似文献   

3.
万雪玉 《西域研究》2003,(3):114-115
20世纪以来 ,中国关于俄国统治中亚这段历史的研究始终与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政党关系紧密相连 ,它的研究宗旨和内容随着两国关系的好恶不断发生变化。当中苏两党两国关系友好时期 ,我国学界有关这段历史的研究便与苏联官方所编历史几乎一致 ,他们编写的《苏联历史》《联共 (布 )党史》便是我们的准则和观点 ;当两党两国关系交恶时 ,便反目为仇 ,互相指责和攻击。这时候 ,俄国统治中亚这段历史的研究便与我国西北边疆、民族历史研究混为一团 ,成为双方进行政治斗争的工具。今天看来 ,这是极不正常的 ;沙俄统治中亚的历史从整体上看是俄国和…  相似文献   

4.
18 5 5年七月十四日夜 (按 :为行文方便 ,本文日期一律使用农历 ) ,位处中国西北边疆的新疆塔尔巴哈台人民放火焚烧了俄国贸易圈 ,这就是震惊西北的塔城火烧贸易圈事件。事发后 ,清政府采取息事宁人的方针 ,最终于 185 8年同沙俄签订《塔尔巴哈台议定补贴条约》,答应重修被焚的俄国贸易圈 ,并以“补贴”名义赔偿俄商损失 135 6 82两 (以武彝茶5 5 0 0箱折抵 )。对于这一事件 ,在诸多有关中俄关系史的论著中都有所叙述 ,但专门的论著尚不多见 ,当中仍有不少细节有待进一步考证。而且一般的论著都是从沙俄怎样侵略、欺凌中国这一角度来描述的 …  相似文献   

5.
在侵略我国的帝国主义国家中,沙皇俄国是贪婪而野心尤大的一个。还在十九世纪,沙俄帝国主义就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掠夺了我国东北、西北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一九○○年,它在伙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组成八国联军入侵我国的同时,又武装抢占我国东北三省,妄图一口吞下黑龙江以南一百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随之,沙俄政府将一个又一个“密约”强加于中国当局,企图巩固其侵略成果,攫取更大的权益。  相似文献   

6.
自十七世纪七十年代至十八世纪五十年代,在我国西藏地方,发生了几起少数农奴主贵族作乱边疆、破坏国家统一的事件。这是与我国西北准噶尔部反动贵族割据叛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持续数十年的边疆动乱之中,沙皇俄国阴谋通过准噶尔上层割据势力侵占我国西北部、北部边疆,并将其黑手伸进西藏。在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清朝政府继削平“三藩”、统一台湾和将沙俄殖民强盗驱逐出黑龙江、与俄国缔结《尼布楚条  相似文献   

7.
塔塔尔族在近代新疆经济文化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塔塔尔人在新疆的商贸活动十八世纪前,新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内陆地区,十八世纪末,沙俄商人开始了与伊犁、塔城之间的贸易。但贸易额有限,且清政府对之控制较严,是非正式的。十九世纪起,随着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沙俄加强了对我国边疆地区的经济侵略与渗透。四十年代,更迫切地谋求与我国伊犁、塔城的正式通商。一八五一年八月,沙俄胁迫清  相似文献   

8.
<正> 苏联的藏学研究是国际藏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沙俄时期,就有一些亚美尼亚人从阿富汗和印度等国入藏经商,布里亚特蒙古人也不断入藏朝圣,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有几批俄国探险家分别以国家和个人的名义入藏考察,在俄国学术界藏学研究也取得了颇为可观的成就,十月革命后,苏联藏学家对于西藏佛教史的研究在世界上有一定的影响,二次世界大战时,苏联的藏学研究陷入于停顿,战后,通过培养副博士  相似文献   

9.
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掠夺我国领土的罪恶活动中,沙俄是一个最残暴、最野蛮的敌人。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俄国皇帝是世界上最凶恶的一个统治者。”(《毛泽东选集》一卷134页)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中国人民面对沙俄帝国主义  相似文献   

10.
实事求是地剖析噶尔丹与俄国的关系,是评价噶尔丹功过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拟专门对噶尔丹与俄国的关系这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淡一些看法。 一、十七世纪七十年代噶尔丹的对俄政策 不少同志全盘否定达一时期噶尔丹的对俄政策。理由主要有两点、一、噶尔丹的哥哥僧格1670年曾警告沙俄:必须交回准噶尔部属民,否则就把俄使阿布林扣起来。而噶尔丹却刚一执政,便“盛情接待阿布林”,并“专人护送”,这是“与僧格的抗俄立场截然相反的”。二、噶尔丹从1674年起到1681年,几乎每年遗使去俄国,“加紧与沙俄勾结”  相似文献   

11.
在俄国远东政策中,沙皇集团是政策制定系统,利益集团是执行系统,文人集团是间接主体系统。19世纪中期前,俄国对外扩张的重点在欧洲、近东、中亚细亚,19世纪中后期沙俄逐渐把扩张的重点转移到远东。尤其是1885年以后,沙俄的决策中枢力主将对外战略的重点确定在远东,态度的转变决定了政策的酝酿、制定、实  相似文献   

12.
余斌在《当代文艺思潮》第5期发表的长篇论文《论中国西部文学》,对西部文学的地理界定、形成过程及忧患意识和现代意识在中国西部文学中的表现,作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和论述。作者通过民族地理、自然地理和文化地理的简略考察,认为”可将文学  相似文献   

13.
沙皇俄国,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欧洲国家,伴随着其向东侵略的步伐,于17世纪开始与中国接壤。此时处于东亚传统封闭朝贡体制下的中国开始被动地与这个西方外来户进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一系列的交往活动。沙俄的东侵,对中国传统的边疆问题、民族问题、外交思想、对外贸易等领域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50年代,地处祖国西北边陲的塔城回、汉各族人民,在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下,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奋起反抗沙俄侵略者,愤怒火烧了沙俄在塔城的贸易圈,谱写了一曲捍卫祖国主权的战歌。19世纪初,沙俄对我国领土巴尔喀什湖  相似文献   

15.
甲午战争以中国的战败而告结束,日本达到了对华战争的目的.然而日本企图一举占有辽东半岛的行径,直接触犯了沙俄南侵的目标.于是,这个老牌侵略扩张主义国家就联合德、法两国,演就了一出“三国干涉还辽”的闹剧.沙俄对于远东地区早就怀有觊觎之心.它所以修筑西伯利亚铁路,旨在随时可以“饮马于黑龙江”,“并指向朝鲜或印度境界而先开事端”.这固然同日本“攻取朝鲜,以制辽东”的战略方针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但沙俄在亚洲争夺霸权的主要对手是英国,所以沙俄在朝鲜的问题上所采取的政策是:利用日本削弱中国,进而牵制英国.在“中国愈弱,对俄国愈有利”并乘中国削弱之际“在太平洋沿岸获得自由通路”的这样一种复杂心理的支配下,沙俄政府或多或少在中日战争一触即发的情况下起了纵容日本对华侵略的作用.中日战争结束后,沙俄政府为中国的惨败而感到高兴,沙俄外交大臣罗拔诺夫曾进言俄皇道:“中华帝国在今日被破坏的情况下,即使北京政府会进行一些必需的内政改革,亦很难  相似文献   

16.
梁笑梅 《南京社会科学》2012,(7):129-134,142
文学地理学的研究主要关注空间的美学价值,这种研究理念和观照域对于台港澳及海外华文诗歌的研究是一种拓展,也是华文诗学发展的自身需求。如果将台港澳及海外华文诗歌置身于有意义的地理空间中,并以动态的眼光观照诗人的籍贯或占籍、诗人的区域流动、诗人的心理地理、作品的描写地理和传播地理等,那么这对于打破较为静态、单向、平面的研究无疑是有启发性的。通过地理学关系的考察,可以发现其不同于中国大陆诗歌的规律:诗人籍贯地理与活动地理之间的普遍差异性,诗歌描写地理与诗人活动地理之间的明显参差性,诗歌创作地理与传播地理之间的巨大反差性。  相似文献   

17.
扩张移民伴随着沙俄东侵的脚步就已经开始了,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东部边疆开始成为沙俄的重点移民开发区,中东铁路的修建为沙俄向东移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世纪初,斯托雷平的改革将东部移民运动推向高峰,东部始终以"国内殖民地"的身份参与俄国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本文论述了十月革命前期沙俄向移民政策的背景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18.
俄国文学于清末民初输入中国 ,其译介规模虽不及英、法、美、日等国 ,但仍产生了一定影响。当时译介到中国的除虚无党小说外 ,还有一些名家名作 ,如托尔斯泰、普希金、契诃夫、屠格涅夫等人的作品。评论界对俄国文学的思想艺术价值也有较为深入的认识。近代中国的政治形势和文化氛围 ,使国人对俄国文学未能给予普遍关注 ,此种情况与“五四”时期俄国文学在中国的大受欢迎形成了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19.
引言清代西北中俄边界,勘分多次,前后数十年。每勘分一次,沙俄多占一大片土地,中国多失一大片国土。沙俄屡勘屡占,中国屡勘屡失,此为中俄边界谈判划界的基本规律。但也有例外,中俄科塔边界谈判就是一个。光绪九年(1883)的中俄科塔边界谈判是根据《中俄改订条...  相似文献   

20.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其革命理论与实践部分源于他对俄国革命的关注与思考.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爆发后,李大钊密切关注俄国革命的发展,思考中国革命的前途.“十月革命”爆发后,李大钊以更多笔墨论述俄国革命并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他在论述苏俄建立后的诸种境况时,中国的政治前途始终是其思考的落脚点.1924年李大钊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零距离感知了苏联建立后的社会状况,对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道路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考察李大钊对俄国革命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中国革命的思考,可以加深我们对早期中共领导人为何选择俄国道路和马克思主义,如何将外国的革命经验运用到中国革命实践之中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