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朝隐,是古代文人在恶劣人文环境下保护自己又不枉道变节的一种政治斗争方式,其萌于《庄子》。“陆沉”、“市隐”,直接开启了东方朔身在朝而明哲保身的“朝隐”。而对于西汉宫廷文人亦官亦隐传统的继承,以晋宋文人最为典型。出处意念往往与文人“饰美”心理传统有关。特定官僚体制、社会形态决定了这一文化现象的特殊与普遍,出处之叹成为古代文人抒情诗惯常主题。晋宋文人“朝隐”作为出处两端的折中与变通,是整个主题价值流向和主要表现程式、意象趋于定型化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
叶老曾用“导儿学步”形象地说明教师的“导”和学生“学”的关系。叶老认为,“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18页。下文出处同)。因此,教师正确地发挥主导作用,是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关键,当然也是实现语文教学最终目的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出处去就,与取予、死生并列,为儒家学者必须面临的三大关口.出处进退,更是被儒家士大夫称为士君子的“大闲”.出处之辨,其中心内涵就是“为己”与“为人”之辨.因深处社会变动相对较为激烈的时代,最终导致明代士大夫的出处观念,出现了一些转向,甚至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当面临出处的抉择时,明代士大夫出现了困惑,甚至出现两大偏向:一是不以高蹈为洁,通过济世立功,藉此表正当世;二是一旦碰到社会动荡的时代,即使具有孔孟用世之心,亦不得不退处山林.  相似文献   

4.
题跋主要是书家对自己的书法的自我评点,或者记事、言情、表露心迹的简短文字。好题跋可以为正文生色,坏题跋是赘疣蛇足。 一、可以在题跋中点明正文的出处。例如:于佑任在题跋中写道:“书翠亨村纪事诗之一。”  相似文献   

5.
成语“高屋建瓴”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其语义范围已经扩大了,但当下权威词典对该成语的释义还是只停留在其出处意义之上。从语用意义的角度看,“高屋建瓴”存在着两个义项:第一个义项如权威词典释义所述,与该成语的出处意义一致,是其本义;第二个义项是转义,即新的语用意义,可表述为“比喻居高临下的眼光和思维”。  相似文献   

6.
成语溯源     
移山填海,为“愚公移山”、“精卫填海”二典语之缩合。辞书中所举其出处皆非其源。其源是: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汉语大词典中,可以查到“十面埋伏”、“四面楚歌”、“背水一战”、“兔死狗烹”等生动形象的成语。细看这些成语出处,其典故都是我国古代大军事家韩信的杰作或与之相关。  相似文献   

8.
《牡丹亭》剧作共有“集唐”诗近三百句,涉及唐代诗人一百二十多人。徐朔方先生最新笺校本对“集唐”诗句未逐条校对,不注明引诗出处,个别标注还有错误。由此,特将读本中下场诗“集唐”句逐条查对,订正补校,标注出处,列出原诗,为“汤学”研究者和唐诗爱好者提供一份原始资料。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思想内儒外道,对“不朽”价值的执著追求贯穿其一生出处行状。陶渊明由“仕”到“隐”的转折是以退为进式的战略转移。归田期间他所走的路子是藉诗文彰显自我德性形象以实现立名垂世而不朽的“立德”之路,“以文传世”服务于“立德垂世”思想。  相似文献   

10.
苏轼自称“出处依稀似乐天”,苏之于白,由钦慕、效仿而至于并称,堪称两位伟大文人之间的跨代对话。那么,这一倾向是在哪里奠基的呢?笔者认为,是在徐州时期。谨以徐州为中心,梳理和分析苏轼眼中的前代诗豪白居易。从“乐天知命我无忧”,可见白居易诗歌对徐州太守苏轼的影响痕迹。从“我是朱陈旧使君”,可见苏轼对白居易致敬的别样形式,从“燕子楼空三百秋”,可见苏轼已经将对前贤白居易的理解,与自身、眼下和未来无痕有机地衔接起来,因此,自称“出处依稀似乐天”的苏轼,不愧是白居易接受史上十分典型和优秀的代表。  相似文献   

11.
略说“京派”与“京派作家”萧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人们把“京派”作为现代文学的一个流派研究时,多半是把萧乾归入其中的。但有趣的是,萧乾本人却并不领这个情。笔者曾同萧乾先生作过一次长谈,就“京派作家”等问题向他请教,他不但否认自己同习惯上所说的“京派”有很多联系,甚至认为把“京派”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来研究“本身就不很科学”(详见《京师访萧乾》,载《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四期。以下所引萧乾言论,未注出处者,均见此文)。这是颇耐寻味的。注意到萧乾如是说“京派”,再细察他创作的主要倾向,这位作家的流派归属问题的确是值得重新讨论的。  相似文献   

12.
诗词名句,引起人们的特别爱好,读者在品味名句之余,往往要穷根溯源,找出它的最初出处。上海辞书出版社陈光森等编的《中国古代名句辞典》,为读者查找名句提供了方便。偶一翻检,发现了两处错误。该书756页载名句:“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远忧。”注明出处是元·关汉卿《蝴蝶梦·楔子》。检《宋诗纪事》卷九十载徐守信《绝句》:“汲汲光阴似水流,随时得过便须体.儿孙自有儿孙计,莫与儿孙作马牛。”徐守信,北宋嘉祐时人,比关汉卿早了二百多年。显然关汉卿囚袭了徐的诗句,虽然改了四个字,却似有点金成铁之嫌。又该书730页载名句:“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注明出处是  相似文献   

13.
望梅止渴     
成语出处:南宋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源句:“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来此得及前源。”释意: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相似文献   

14.
2003年10月23日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问出来,这是西方教育所要求学生做到的。在英国利兹大学的课堂上,老师不是一个人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灌输知识的“机器”,而是和学生交流互动的“引导者”,学生也不只是在下面匆忙的记着笔记而毫无发言权的“听客”。老师在每一个课题被提出来的时候,都先要征求学生对那些观点的看法,而后才说出自己的答案,讨论是这里课堂上的“主角”。这里的老师常说的一句话是:“这是我个人的看法,我想知道你们对这个问题有没有更好的解释”。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特别是我们这些学理工科的学生来…  相似文献   

15.
教师的成功在于创造———“先生之最大快乐 ,是创造出自己崇拜的学生” ;坚持教学“双主体”论———教师和学生应该是“互相喻为水和鹅卵石的” ;教师的“讲”是为指导学生的“练”服务的———“操千曲而后晓声”。  相似文献   

16.
高华琴 《新天地》2011,(9):151-151
教育是“根雕”的复杂艺术,“爱”是教育的主旋律。著名儿童教育家孙敬修说:“教师要热爱学生,应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儿女手足,对他们的关心、热爱和责任感还应超过自己的儿女手足。有了这种感情,才能把每一个学生培育好。”  相似文献   

17.
论及韩愈思想,专门谈其对待人民态度问题的甚少,即使有所论述,也多是持否定态度。尤其对韩愈的“诛民”说,一些学者更是直接斥责,毫不留情。这些都不十分符合韩愈的思想实际。 究竟应该如何看待韩愈的“诛民”说,我们不妨从“诛民”说之出处谈起。“诛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学会了自改作文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谈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时,叶圣陶先生还有一句名言,这就是“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二者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强调学生的作文要让学生自己改,因此我们新“课标”下的作文批改,应该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19.
于素霞 《新天地》2011,(6):77-77
“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课”,这个题目,我们可以理解为“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课”,也可以理解为“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课”。不管怎么断句,意思大致一样。这里的“爱”是“喜欢”的意思。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还是学生自己,都很困惑,为什么学生的语文成绩不好,而且提高起来又那么难。  相似文献   

20.
世上以讹传讹之言甚多,最后可导致以假乱真,以假代真,直至难以恢复真相的恶果。例证之一是“食色,性也”这句名言到底是谁说的。大约五六年前,我编一部书稿,注意到这样的说法:孔子曰:“食色,性也。”未注明出处。我印象中此言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