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十世纪末的社会主义运动为我们提供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景观:实力强大的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中纷纷垮台,而原先那些实力并不很强的国家却扛起了社会主义之鼎。历史是如此的复杂,却又如此的深刻:它以社会剧变的方式向人们揭示出社会主义改革的哲理。 世纪之交,我们需要反思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之成败得失,总结其经验教训。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在中国进行改革的同时甚至以前,原苏东国家也曾掀起过一波又一波的改革,可是,中国的改革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而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却发生了剧变乃至解体。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为何会出现两种截…  相似文献   

2.
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发展的八十年自从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至今;巳经整整八十年了。它在本世纪所发生的惊天动地的大事变,可概括为"两起一落":"两起"即20世纪初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诞生了第一个世界社会主义的国家,完成了社会主义由科学理论升华为建立制度的实践,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欧亚建立起十几个社会主义的国家,形成世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系;"一落"即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蜕变和苏联的解体。1、从"十月革命"到二战结束…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主义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成为世界上第二个社会主义大国。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的一些论者,对于苏联和中国这两个社会主义大国,只见其“同”不见其“异”。中国社会主义和苏联社会主义有一个重大的差别点,这就是:俄国是由一个封建军事帝国主义国家转变成社会主义的,这个社会主义的胎胞里深深地埋藏着民族冲突的种子;中国则是由一个饱受民族压迫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经过长期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斗争,而进入社会主义的。长期领导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并取得最后胜利的中国共产党,它的力量深深地扎根于全国人民和…  相似文献   

4.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在地球上已经存在和发展七十年了。苏联,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建国后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初步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各国由于受苏联模式的影响,也就程度不同地暴露出一些共同的弊端。近二、三十年来,各社会主义国家都在探索旨在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走自己的道路。即使是苏联,现在也开始了这种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相似文献   

5.
一、论述东西方社会主义的一本力作20世纪人类社会发生了两次史无前例的重大灾难,这就是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了消弭资本主义给人民造成的两次战祸和困苦,历史上出现过两次社会主义大浪潮:一次是由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带头掀起的至1923年衰落的欧洲革命的浪潮,结果只有苏联一国坚持了社会主义;另一次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上,社会主义由苏联一国扩展到东欧和东亚13个国家。以往我们只承认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在东方所取得的这两次革命性的伟大胜利。实际上与此同时,世界社会主义在西方还有过两次改良性的逐步进展,这就…  相似文献   

6.
郭卫 《理论界》2008,3(4):23-24
苏联和中国是全世界范围内两个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但在社会主义建设上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结局:苏联解体,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凯歌高奏,日新月异。本文结合党的十七大精神,运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原理,从中苏两国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不同认识和对本国国情的不同把握,来分析这一理论产生的根源、酝酿、形成、发展和深化。以便更好地运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来指引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7.
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目标的基本实现,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搞活搞好国有企业。从理论上讲,三年脱困的基本经验是改变了单纯依靠厂长经理的错误做法,通过发挥国家和企业两个积极性去解决企业结构调整、债务、冗员、社会负担及内部管理混乱等严重问题。这就是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第三条道路,走这条新路以巩固和发展国有经济也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①。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三大难题   国企改革需要解决三大难题:第一,怎样把国有企业推入市场 ?第二,如何在市场经济中搞好国有企业 ?第三,发展国有企业是否符合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从南斯拉夫的率先行动算起,已近四十年。其间时而激流涌进,时而峰回路转,几经曲折。到七十年代末中国的改革开始,继后戈尔巴乔夫锐意对苏联这一最古老的模式进行改革,形成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大潮,具有不可逆转之势。审视几十年的历程,有没有规律可以探寻呢?  相似文献   

9.
回顾20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我们会看到,对于社会主义要不要进行改革,分歧并不大。问题的关键点在于:社会主义要进行什么性质的改革。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歧不仅早就存在了,而且形成了社会主义改革的两条路线。这两条路线斗争了几十年,并因斗争中优势劣势变化情况而产生了不同的结果。一、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及其出发点谈起在社会主义产生的途径上,历史发展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所预想不到的变化:社会主义并未在高度发达或比较发达的国家实现,而是在经济文化都较之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落后的俄国首先实现了,社会主义的这种实现确实给共产主…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的学制,1958年的学制改革以及1978年以后对学制进行改革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对我国教育事业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都迈上一个新台阶,要求学校教育制度必须适应这一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对现行学制中不适应的部分进行改革。(一)我国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第一,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原则。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  相似文献   

11.
论邓小平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统一思想邹永图历史的进程表明,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功绩是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为科学;列宁和毛泽东的历史贡献则是把社会主义从科学变成了现实。然而,现实的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重大的曲折和变化。这就是: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  相似文献   

12.
苏联和南斯拉夫在社会主义世界中,均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的出现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苏联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和影响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及发展进程。南斯拉夫作为一个坚持独立自主建设社会主义的典型,具有鲜明的特色。然而,第2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中,苏南(苏联南斯拉夫的简称)两党、两国之间恩恩怨怨,给社会主义世界造成巨大影响。通过对苏南关系曲折演变过程的考察分析,对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韦博 《南方论刊》2010,(11):63-64,68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一场突如其来的历史性变革——苏联解体,使得整个世界格局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发生了极富戏剧性的变化。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变更,为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带来了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同时也提出了诸多的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不断的探索和发展中取得了许多光辉成就,但21世纪的社会主义发展将何去何从,还有诸多的未知领域需要进一步探索。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探讨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变,由美苏对抗的两极世界逐渐转向多极世界。现在正处于这个转变的过渡时期,当前的世界错综复杂,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点和多种趋势,综合起来,大致有四个主要特点、五个发展趋势。 一、世界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冷战结束后,美苏为首的主要矛盾已降为次要矛盾,西西矛盾、南北矛盾、两制矛盾(社会主义制度国家与资本主义制度国家)上升为主要矛盾。 西西矛盾上升原因有二个,一是由于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50—60年代以后,德国、日本、欧共体的经济发展速度超过美国,它们之间的矛盾越演越烈。二是苏联解体后其共同敌人消失。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许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9页)这是邓小平总结自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来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和教训得出的一个基本看法和基本结论。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探索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先后搞了两个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从十月革命前夕到1921年春俄共(布)十大前夜,搞的是“国家社会主义”的“战时共产主义”体制;从1921春俄共(布)十大到1924年逝世,搞的是“国家资本…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由一种科学的学说成为活生生的现实─—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发展,是20世纪最伟大的政治事件之一,马克思不愧为20世纪乃至千年来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思想家。 随着世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运动的需要,50年代初形成了以斯大林理论、观点、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份。这一学科,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曾经起过重要的指导作用。 然而,不可讳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几十年来也遭受过严重的挫折,特别是近十年来苏联的解体以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急剧变…  相似文献   

17.
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模式研究的基本问题80年代末至今,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处在从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之中。从这一个大背景下观察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中国经济改革就具有了国际比较的意义。迄今为止,中国的改革已走过了20年的历程,并在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具体标志有二个方面:一是改革促进了发展。在改革时期中,中国的GDP经济增长率,平均每年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三倍;二是在实现改革的目标,即实现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道路上,已…  相似文献   

18.
张威 《兰州学刊》2008,4(2):151-153
冷战之争,是国家权力之争,是制度优越性之争,更是社会先进性之争。苏联在冷战中的结局并非是苏联在军事上为西方所败的结果。苏联民众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对抗之后基于观念的变化而产生了对苏联党和政府的“信任危机”,进而导致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内在演变是苏联崩溃的根本原因。“强大国家”与“弱小社会”的巨大反差是冷战之于苏联解体的最好注脚。苏联始终没有建立起一个与现实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健全的、平衡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不仅是苏联社会主义发展的惨痛教训。更是我们思索冷战的终结为什么会与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相联系——这一时代命题的出发点所在。  相似文献   

19.
十月革命催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这一事件,给当时的整个世界以极大的震憾。70年后,苏东发生剧变,不仅执政的共产党先后丢失政权,而且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也解体了。苏东剧变同样震撼了世界。70年前后两件震撼世界的大事,一始一终,留给世人深刻而又纷繁的思考。探究苏东剧变的原因,吸取社会主义在苏东兴亡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面向21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许多有益的启示及其借鉴意义。一、苏…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看待经济落后国家爆发无产阶级革命问题的?有一种观点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在经济落后国家相继成功,这是超出马恩的预计,甚至是与马恩的预计相反的。还有的认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只有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国家才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而我国经济文化落后,资本主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因而社会主义搞早了。这些观点究竟是否符合马恩的原意,我认为是很值得商榷的。 不论哪个国家爆发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有两个前提:一是资本主义一定程度的发展,二是无产阶级的形成和壮大。如果没有这两个前提,当然谈不上无产阶级革命。如果这两个前提不充分,无产阶级革命也难以发生。这两个前提条件的增长,一般来说,是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的。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