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6 毫秒
1.
历史观的根本问题是谁创造了社会历史。凡断定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是社会物质活动自身创造的称物质创史观,亦可称唯物史观;凡断定社会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称实践创史观,亦可称实践史观。那么,马克思的历史观是物质创史观还是实践创史观? 我们认为,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作出物质本体论意义上的唯物主义的理解是一种曲解,马克思的新历史观不是解释社会历史的本原和本体的唯物主义哲学,而是关于个  相似文献   

2.
欧洲社会历史观的阶段划分,是欧洲哲学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里,笔者以对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的回答为尺度,把欧洲社会历史观从古希腊哲学家到马克思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即英雄史观、神本史观、人本史观、主观理性史观、客观理性史观和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3.
马德坤 《理论界》2009,(7):91-93
"民生史观"是孙中山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较为集中和完整地体现了近代中国哲学史上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历史观,而这种历史观无疑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乃至社会主义性质.而"民生"恰恰成为了近百年后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的亮点.如何理解和评价孙中山的民生史观并阐述它与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层关系和重大意义,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的民生史观及其从国情出发的实践原则黄敏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孙中山晚年时在不断变化的革命形势下,重新思考革命理论,形成了体系基本完整的社会历史观。由于这种历史观是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出发点的,人们通常称之为“民生史观”。孙中山建立民生史观的目...  相似文献   

5.
一元史观,还是多元史观?──论阿尔都塞对马克思的历史观的释义王振林吉林大学哲学系马克思的科学历史观是有主体的主体运动过程,抑或是无主体的客观运动过程?是经济归根到底起决定作用的一元史观,抑或是经济、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等因素之间复杂的、不平衡发展的多...  相似文献   

6.
顾炎武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来批判专制皇朝对儒家思想的摧残,但他的历史观没有摆脱儒家道德伦理决定论的人性历史观和英雄史观.他认为史学的价值和主要作用在于阐明儒家精神指导下的治乱兴衰的道理,其史学思想没有脱离儒家思想体系的范畴.  相似文献   

7.
在西欧中世纪,基督教史学——“上帝”历史观在史学中占据了统治地位,但这并不完全意味着历史学的全面倒退,相反,它带来了全新的历史观念的变革;它不仅培育了日后历史学的世界主义史观和世界整体史观,埋下了历史学对世界历史规律的信仰和探索的种子,而且向人们灌输了历史是进步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8.
《满族文学史》四卷本的编辑出版,体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精神和进步史观.这部著作民族特色突出,体现出民族意识和心理,突出了满族作家在满族文学史、清代文学史甚至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该书秉承进步的民族观和历史观,对初步的民主思想和反封建思想的大力颂扬,体现民族融合和交流的进步历史观.  相似文献   

9.
历史观是目前贡斯当思想研究中极少论及的问题。贡斯当政治著作中反映出的历史观是建立在对历史的反恩、探索时代精神的基础之上,一种复杂的循环史观。  相似文献   

10.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过程中,诸子百家在利用远古传说系统地阐述自己的理论学说的过程中,提出的各自系统的关于社会发展动因的认识,在比如朴素的唯物史观、圣王史观和重民史观等方面都提出了颇具卓识的历史见解,并对中国传统历史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文学批评的价值维度及其价值观念系统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关于文学的社会历史观问题.文学批评的社会历史观,关涉真实性价值观、人民性价值观以及“历史观点”中所包含的历史理性和历史进步价值观等问题.从当代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历史观来看,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注重文学的想象虚构性而颠覆历史的真实性;张扬历史事件的偶然性而颠覆历史的规律性;将历史戏剧化而遮蔽其中的是非善恶;将历史游戏化而消解历史理性,以及宣扬英雄、帝王史观等等,对此值得加以观照与评析.  相似文献   

12.
一个人的历史观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且与其政治观分不开。宋庆龄的历史观与她由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对孙中山三民主义特别是对其民生主义的认识与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将对宋庆龄历史观中的三个关节问题——对唯物史观、民生史观的认识与对孔子懦学的批判进行讨论,从中可以对宋庆龄历史观有一个概貌认识。  相似文献   

13.
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为代表的主体论文学史观,是20世纪80年代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阐释范畴.主体论文学史观强调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整体性",要求将"文学史从社会政治史的简单比附中独立出来",主体论文学史观的这一诉求是针对革命文学史观而提出的,它是主体论文艺学在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内的具体化,也是新启蒙主义思潮的一个组成部分.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进化论的历史观,以及隐含于这一范畴中的意识形态属性,导致主体论文学史观在90年代后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4.
唯物史观与近代中国历史意识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唯物史观置中国史境中加以考察,探讨马克思历史观对于近代中国历史意识演进的意义.作者认为,近代中国历史意识处于思想的断裂和范型的更迭过程中,整体上可以划分为天道史观、进化史观和唯物史观三个阶段.在批判以往历史观的基础上,唯物史观赋予中国历史意识三种转向:"主体"转向、"日常生活"转向和"革命"转向,并最终促使近代中国进入到"世界历史"进程中.  相似文献   

15.
<正> 学者多把孟子的历史观归纳为三个方面:英雄史观、历史循环论和历史倒退论。说他是英雄史观,因为他主张圣君贤相创造历史,这在《孟子》中是有据可查的。至于说到历史循环论和历史倒退论,这恐怕是在分析史料时产生的某些误解。诚然,孟子是说过历史是在一治一乱中前进的,但是,这只是他的治乱观,还不能说就是他的历史观,因为孟子并不认为  相似文献   

16.
方啸天 《理论界》2014,(3):111-115
唯物史观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其基础则是对中国传统历史观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准确把握。通过考察中国传统历史观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出现的"新史学"与"新汉学",即史观学派与史料学派之间的关系,可以探索中国传统历史观在传统社会中承担的角色与发挥的作用。中国化的唯物史观应当对传统历史观所承担的角色和作用有所回应,因而可以通过这种角色与作用,对唯物史观中国化作出合理的预期。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人们对历史的看法形成三种观点:内史观、外史观和综合史观。内史观强调对历史事实本身的记述,不考虑外在因素;外史观侧重对历史事实外在因素的分析,不考虑历史事实本身;综合史观从内史和外史两个方面阐明历史,能够比较客观地分析和记述历史。语境论历史观为综合分析历史提供了一种价值观和方法论。它从历史语境、认知语境、科学语境和社会语境分析历史事实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反映了历史事实发生与发展的客观实在性,实现了内史观与外史观、逻辑与历史的有机统一,对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提高领导干部的认知水平和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民生史观析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孙中山民生史观的基本涵义有二 :一为民生是历史的重心 ,表明孙中山对社会历史内容和基本结构的见解 ,突出了历史主体的人 ;二为人类求生存是社会进化的定律 ,表明孙中山对历史发展规律及其动力的认识。他认为阶级斗争不是社会进化的原因 ,社会进化的原动力一是民生 ,二是“人类求生存” ,三是“民生主义”。民生史观的实质是多元动力的主体进化史观。本文认为 ,马克思的历史观是唯物辩证的实践史观 ,并以此对孙中山民生史观的一系列基本命题进行了分析和评论。  相似文献   

19.
徐复观的历史观有三个基本特征:人类历史应是不断进步的,包括物质的进步和价值的升进,即人类一种向前、向上的努力,从而形成了其进步史观的基本观念;从文化视角思索人类历史的发展,发现中西历史的发展都是源自各自的文化性格,从而展现出了其文化史观的基本特征;将人的心性视为历史的源出之所,中西历史于是成为一种各偏向仁性和知性的发展,又形成了其心性史观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多把十八世纪法国思想家的历史观视为历史唯心主义,而对其学说中客观存在着的科学史观的萌芽因素则不予承认。人们多注重对这些思想家的“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自由平等博爱、“地理环境决定论”等观念的批判,而忽视了对他们从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土地所有制关系去解释社会历史现象的唯物主义因素。本文试图通过对十八世纪法国思想家的科学史观的萌芽形态的阐释,肯定其思想在科学史观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