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2009年11月7日,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2009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暨深圳论坛开幕式上发表讲话,对进一步促进人才智力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健康发展提出了三点要求:第一,更加重视人才智力资源开发和能力建设;第二,更加重视交流合作的质量建设;第三,更加重视交流合作的体制机制建设。张德江的讲话,引起各界积极反响。近日,  相似文献   

2.
《国际人才交流》2011,(7):51-51
为期5天的第22届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于6月19日落下帷幕。与往届相比,本届哈洽会更加注重国际人才智力交流与合作,共签订引智项目99项。  相似文献   

3.
《国际人才交流》2007,(7):I0002-I0003
中国对人才的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那样渴望。6月15日至19日.第十八届中国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简称“哈洽会”)隆重举行。国务委员唐家璇.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季允石.黑龙江省省委书记钱运录、省长张左己等分别参观国际人才智力交流展区,并给予高度评价。季允石指出,黑龙江将国际人才智力交流引入经贸洽谈,开辟了一条开展国际人才智力交流合作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袁志忠 《人才瞭望》2005,(10):17-17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开发人才智力资源的总体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为指导,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以提升区域人才综合竞争力为己任,以优化人才环境建设为切入点,以人才创新能力建设为重点,以人才工作机制创新为着力点,遵循人才资源开发的客观规律,建立泛珠三角区域人才开发新机制,逐步形成统一的人才智力工作制度框架、人才大市场和人事人才服务体系,推动区域人才资源的整体开发,形成区域内人才工作制度衔接、合作互动、政策互惠、资证互认、信息互通、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5.
《国际人才交流》2009,(9):53-53
为进一步拓宽海外人才智力引进渠道,促进人才服务机构与日本专家组织在引智、引才及科技项目交流等方面的合作,7月24日,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外国专家局和日本技术士会举办了"天津市人才服务机构与日本技术士会人才智力合作对接洽谈会",  相似文献   

6.
刚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大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的力度,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积极推进重点外国专家队伍建设,建设"外国专家的家",充分开发海外高层次人才智力资源,这是我国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7月1日,由国家外国专家局和青岛市联合主办的“一带一路”国际人才智力交流合作青岛峰会在青岛召开,由青岛市会同国家外国专家局共同发起倡议,将在全国率先构建“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智力合作联盟,共商“一带一路”人才智力发展大计,共话“一带一路”人才智力合作愿景,共享“一带一路”人才智力发展机遇,首批成员单位在峰会后正式签约。在青岛期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官员还分别走进了中国海洋大学附属中学、青岛港、青建集团、三迪时空等考察了解青岛市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就开展进一步交流合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一再昭示:人才和智力是人类应对各种挑战、化危为机,推动文明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在当前形势下,加强世界范围内人才智力的开发合作,互利共赢,是应对和战胜危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人才瞭望》2005,(10):5-7
中部六省承东启西,联结南北,是中华神州的内陆腹地。总面积为102万平方公里,战俘一国的10.7%;总人口为3.61亿,占全国的28.1%;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3%。但由于种种原因,近10余年内,我国中部与东部的GDP差额比已增加了6倍,西部大开发又使西部投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中部。因此,不少经济学家呼吁:中部地区正面临新的宏观经济格局“中部塌陷”的严峻挑战。中部崛起,人才先行。为结合中部区域人才合作搭建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加快中部人才高地建设,推动中部区域人才合作的不断深化和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部崛起提供强劲的人才和智力支撑。9月10日至11日,由中部六省共同参与主办,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承办的首届“中国中部崛起人才论坛”在郑州成功举办。为了全面反映本次论坛的盛况,本刊特将论坛的主要内容及与会人员的部分发言摘登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国际人才交流》2005,(1):i001-i001
2004年11月26-28日,以“引进国际人才智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为主题的2004中国民营企业国际人才智力交流大会在温州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11.
《国际人才交流》2004,(10):15-15
“2004年中国民营企业国际人才智力(温州)交流大会”将于2004年11月26日至28日在温州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届时,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资质证书咨询机构、专家猎头公司、各相关行业协会、投资机构、海内外专家、留学人员、其他高层次人才将携其智力成果和资金,齐聚温州,共同就我国民营企业引进国际人才、智力,吸收应用国际先进的技术成果和经营管理理念而进行互相交流和合作。大会执委会主任、温州市市长刘奇在9月1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目前温州民营企业创造了全市96%的工业产值、70%的财政收入、95%的外贸出口额;创造了8个中国驰名商标、1…  相似文献   

12.
李昂 《国际人才交流》2006,(5):I0001-I0001
3月28日,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万学远在北京外国专家大厦亲切会见美中友好协会主席陈香梅女士一行.会见中,万学远局长向陈香梅女士介绍了近年来中国在引进国外智力和开展国际人才交流方面的情况,陈香梅女士介绍了美中友好协会在促进美中人才与智力交流方面的优势与设想,双方还就进一步加强合作深入交换了意见,并在多个方面达成共识.国家外国专家局副局长张建国、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有关负责人陪同参加了会见.  相似文献   

13.
当前,江苏省人事系统正在广泛开展有关“解放人才”的大讨论活动,随着这场大讨论的逐步深入,人才国际化问题已成为人们的聚焦点。本文围绕这一重大课题,结合本省引进国外智力的实践,形成如下思考。解放思想,直面人才国际化的客观要求实现人才国际化,首先必须打破关于人才的传统观念,科学确立人才国际化的内涵。人才国际化有三层含义:一是人才构成国际化;二是人才流动国际化;三是人才素质国际化。目前,江苏省的人才结构状况,无论与人才国际化的要求,还是与经济国际化的水平都存在较大差距。美国第一流的科技专家约12—13万人,…  相似文献   

14.
2001年在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形势下,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应该说,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国外人才的参与和贡献是分不开的。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将进一步走向开放。如何利用更加开放的大环境,加强国际人才市场的建设,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建设,已成为我国引智工作中令人关注的一个问题。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万学远最近接受记者采访时畅谈了我国引智工作取得的成就与今后发展的思路。在谈到引智成果时,万学远局长说,国家外国专家局是中国政府负责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的职能部门。我们坚持以邓小平引进国外智力理论…  相似文献   

15.
王泱 《国际人才交流》2009,(7):I0004-I0004
2009年6月12日,历时半个月的“发展中国家引进智力官员研修班”在京结业。研修班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主办、国家外国专家局培训中心承办,共有来自15个亚非国家的25名从事人力资源、外交事务、经贸及教育等工作的政府官员参加。研修班以分享发展经验、促进交流合作为主题,向各国官员介绍我国引智工作发展的特色和基本原则;我国如何通过大力引进国外智力,  相似文献   

16.
2010年11月25日,河南省外国专家局与郑州市人民政府签署《关于引进国外智力为促进郑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服务合作框架协议》。合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全力支持郑州“一号工程”——郑州新区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7.
杜源江 《国际人才交流》2009,(1):I0001-I0001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季允石2008年12月16日在南宁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马飚签署了《引进国外智力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服务合作框架协议书》,以加大对广西引进国外智力的工作力度。广西提出,将确保到2015年把北部湾经济区打造成东中西良性互动和对东盟国家睦邻友好的国际区域性人才高地。  相似文献   

18.
《国际人才交流》2007,(5):35-35
近日,山东省人事厅下发了《关于申报2007年重点引智项目的通知》,通知指出:根据《关于编报2007年全省引进国外智力项目计划的通知》和全省引进国外智力工作会议要求,2007年将继续在全省范围内筛选和组织实旋10个影响力大.发展前景好、经济社会效益明显的重点项目。重点引智项目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一是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项目;  相似文献   

19.
《国际人才交流》2009,(11):49-49
为加速集聚海内外高端人才智力优势,以“融全球智力,促创新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留学人员南京国际交流与合作大会10月24日-25日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举行。来自海内外的4000名代表齐聚金陵,共商海外留学人才归国创新创业大计。  相似文献   

20.
面对科技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新形势,我们将遵循国际人才智力流动规律,借鉴国际通行做法,积极探索更加灵活多样、便捷高效的引智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