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闫顺英 《阅江学刊》2013,5(2):137-141
“使”有两种用法:一是表动词的“役使”,是常语;二是表“致使”,为连词,分别相当于英语的“enslave”和“cause”。古代文献中表“役使”和表“致使”的“使”都是动词。汉语中词和句法结构不是一一对应的,这两个不同的意思是由语境赋予的:如果前面是人,施事性比较强,表示主观情况,则表示“役使”;如果前面是一种客观情况,是一种行为导致另一种行为发生,则表示“致使”。表“役使”既可以表示动作实现,也可以表示动作没有实现,而表“致使”则表示动作一定实现了。  相似文献   

2.
孙立新 《唐都学刊》2007,23(3):104-108
户县方言常用白读的单音词“起”表示“起来”的意义;把语气词“呀”置于“去”后或省掉“去”字表示对趋向的疑问或陈述;北京话的“A起来、A下来、A下去”,在户县方言里一律作“A咧”;户县方言“V来、V去”式复合趋向动词可重叠为“V来来、V去去”式;户县方言的“走”字变作阴平调时表示说话人告诉听话人与自己共同趋向行为的祈使;户县方言“去”字变作阴平调后相当于普通话的助词“吧”。  相似文献   

3.
从语言形态学角度论证英语是分析、综合性参半的语言,汉语是分析型为主的语言.英语动词时态是以动词形式变化来表示句子中谈到的动作、状态的时间关系和说话的时间.汉语动词时态是通过单独或组合词汇来表示句子中动作的发生和状态持续的时间.从两种语言的时态研究入手,分析和比较各自的特点,有利于更为准确地描写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现象和范畴.  相似文献   

4.
王红梅 《学术交流》2005,(2):148-151
吉林洮南方言中的持续体相对来说较丰富,可以通过“动词+持续体‘的’”来表示。持续体范畴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在动词后加持续标记“的”,一种是动词重叠表持续。有的还是持续标记与重叠手段的叠用。  相似文献   

5.
情态动词(ModalVerbs),有的语法家把它叫作情态助动词(Modal Auxiliaries)。它既是一种助动词(不能单独作谓语)又有其本身的词义。其功能是表示说话人对所说动作或状态的看法,或表示主观设想。情态动词在英语中虽然为数不多,但用法复杂。同一情态动词在不同语句中和不同场合,常有不同的翻译和解释。如情态动词can,可表示能力(Abilitt)表示许可(Permission),也可以表示可能性(Possibility)。请看下面的例句:  相似文献   

6.
古汉语助词“所”通常用于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指代行为的对象、凭借、工具、方式、方法、原因、处所、关连人物等。“所”是一个常用虚词,它担负着把一个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由动词性转变为名词性的重任,一般是不能付之阙如的。但在古汉语中,“所”也时有省略。“所”字的省略虽不很普遍,但也并不罕见,而至今却未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本文拟对古汉语助词“所”的省略以及与之有关的“有以……”“无以……”句式作初步探讨。1 古汉语助词“所”的省略,大都在表示存现的动词“有”“无”之后,如: (1)景曰:“吾有〔〕待…  相似文献   

7.
动词重叠与不重叠,采取什么方式重叠,都受一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因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动词的语义、结构以及它所出现的语境三个方面。语义、结构是决定动词重叠的内在因素,是静态的,而语境则是影响动词重叠的外在因素,是动态的。对语境因素的考察主要从语体、句式、时态、句法功能、语言心理环境等方面来进行。从语体来看,口语体的重叠明显多于书面语体;而一些在其它场合不能重叠的动词,在有些否定句、致使句和能愿句中却能重叠;在一些未然动作的场合,可重叠的动词范围更广;此外,句法功能和表示说话人意图的语言心理环境对动词重叠也有一定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8.
袁梅 《唐都学刊》2002,18(3):98-99
大多数语法著作中 ,将“V1着V2 ”两个动词连用的结构划归连动结构。但是从分析动词V1的语义特征入手 ,可发现动态动词V1后附“着”构成的“V1着”与“V2 ”之间 ,是动作持续的共时同现性关系。静态动词V1后附“着”构成的“V1着”与“V2 ”之间 ,是动作行为的方式与动作直接组合的修饰性关系。因此 ,应当将该结构判定为偏正关系结构  相似文献   

9.
先看下列例句: A1.靠着点儿窗户!2,扶着点儿桌于! 3.想着点儿我。 4.拿着点儿什么? B1,开着点儿窗户! 2,抬着点儿头。3.挺着点儿胸。 以上A、B两组例句都可概.括为“V着点儿O”句式。这是现代汉语普通话口语中一种常见的句式。初看起来,除所表达的语义内容不同外,A、B两式在语法关系上似乎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动词+着+点儿+名词”。但是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 A、B两式反映的语法关系有很大区别。 一、A式中的“点儿”已失去作为量 词的意义,而虚化为表示带有提醒意味的祈使语气的语气词。观察A式中的“点儿”并不是限定“V”代表的动作…  相似文献   

10.
张晓涛 《学术交流》2005,(7):143-145
动词能否重叠及如何重叠,其自身的语义特征是个很重要的制约因素。可重叠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必须表现为一个同质的过程,是动作者主观上可控的,且词义较轻。另外,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应具有情景特征,即进行这种动作、行为的必要性是由具体情境引发的,如果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或不必要的,那么这类动词就没有情境意义,因此一般也不能重叠。  相似文献   

11.
《诗经·魏风·硕鼠》中有这样两句诗:“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对其中的“之”,古今都有不同的解释。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说:①“之”是动词,此说源于郑玄。《郑笺》:“之,往也。”此说影响甚大。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就将“之”解释为“往”,并将此句串讲为“谁去了还长叹呢?”②“之”是句中语气词。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之,其也。谁之永号犹云谁其永  相似文献   

12.
我们知道,非限定动词亦称非谓语动词,在句中不能单独作谓语,因此没有语法上的主语。但非限定动词仍保留动词的许多特征,因为它表示的是动作。既是动作,就有动作的执行者,因此非限定动词在意义上是可以有主体的,这种在意义上的主体语法上叫做逻辑主语。  相似文献   

13.
说到“造”,人们首先会想到的就是“造纸、造酒、造船”的“造”,即表示“制作”义的“造”,而“他净造我的活”表示“编造、捏造”,是由“制作”义派生引申出来的意义。这些便是普通话常用动词“造”的基本义和引申义。但是在东北方言中,作为使用探率极高的常用动词,“造”除了表示“制作”义外,还可以表示更多复杂的意义。兹举例如下:(l)自行车到了你手还没有三天咋就坏了呢?你也太能造了!(2)有钱也得算计着花.刘胡造。(3)桌子上的饭菜全让他一个人造了。(4)一瓶酒让他几口就造了。(5)一句话给他送了个大红脸。(6)…  相似文献   

14.
<正> 我在本文上篇中列举从汉代始的四十余例“×持”式构词,认为“持”应是虚义的动词词尾。在此下篇再论“迟”和“持”兼有动词和形容词词尾的性质。下面是“迟”作动词词尾的一些词例和书证。“迟”或“持”有时交叉混用,或异写成另外的字。钦迟。《晋书·陶潜传》:“剌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又《殷仲文传》:“东阳,无忌所统,仲文许当便道修谒,无忌故益钦迟之。”符定一《联绵词典》释此词时引《汉书·杜周传》“少言重迟”句谓:“盖‘迟’犹‘重’也。”甚误。饮迟之义为敬仰,由“钦”字来,与“迟”全无关涉。“重迟”中“迟”为迟顿义,与“钦迟”中全不相同。  相似文献   

15.
“混”实乃为现今社会生活中的一种“习惯”现象。在国家公务人员中也不乏其人,不仅基层有,中层有,高层也有。它们的表现形式纷繁复杂,有人概括为三大类:基层干部中有的以酒肉穿肠,醉过一天。有些人一上班便互传信息,“今天到我家去玩”,随之,召之聚来,聚之便喝,喝之便醉。一天便可在兴奋之中度过;中层中有的则以一张报纸看一天,一杯浓茶透青天,外再陪衬“侃大山”来度过  相似文献   

16.
存现动词"有"同特定名词搭配行使评价言语行为时存在宽式推论现象,所涉论题属词汇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界面研究。存现动词"有"的原型意义为无标记的默认语义,表示某地存在某人或某物及其数量,听话人不需要多做思考便能知道说话人所要表达的含义。当"有"同特定的抽象名词搭配表现评价功能时,听话人便会产生宽式推论,从而显现"有"的标记性特征。在此过程中,"有"同特定名词共同作用触发人类认知系统的概念推理机制,进而促使听话人打开通向无限多个概念或概念系统的认知路径,最大限度地寻找最佳关联,即由一个词项所表概念链接到无限多个概念或概念系统,引发宽式推论。然而,存现动词"有"本身情况也颇复杂,最终词义的确定仍依存于动态的语境。  相似文献   

17.
兰州话书面上写“着”的字,口语中有两个音,一个是[pfr53」,另一个是轻声的尸印]。本文要讨论的是后一种,即读作轻声的“着”。这类“着”词汇意义很虚,主要作语法成分,随着语境中的不同分布,表现出不同的语法意义和作用。与普通话的动态助词“着”相比较,用法、意义差别很大,应用范围也广泛得多。上溯到近代汉语,可以从一些接近日语的白话作品中看到不少相同或相近的用例。“着”在兰州话中的分布,主要有这么几种类型:一、用在动词和处所、时间词语之间,格式为“动词十着十处所(时间)词语”。例如:五钥匙忘着屋里了解林…  相似文献   

18.
受英语或其他印欧语的影响,一些外国留学生往往把“在十处所”放在动词后,造出下面的句子: 我和我的朋友经常玩儿在米兰。 他睡觉在床上。而且还“据理力争”:既然“我经常在米兰住”和“我经常住在米兰”都可以,为什么“经常玩在米兰”就不行呢?英语的Sleep和德语的schlafen翻译成汉语的“睡”和“睡觉’都可以,既然“他睡在床上”可以,为什么“他睡觉在床上”就不行?对这些问题,简单的一句“这是汉语的习惯用法”是不足以服人的。那么,“在十处所”用在动词前还是动词后是否有规律可循呢?很显然,“在十处所”的位置与动词有着十分密切的…  相似文献   

19.
兼语词组是由一个述(动)宾词组同一个主谓词组凝结而成的一个整体,并共同充当句子的同一成分的动词性词组。它是现代汉语词组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种词组。其特点是:这种词组中的第一个动词必须是使令动词,其宾语兼做第二个动词的主语。如: 这类词组的公式是: 使令动词→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 (支配关系)(兼语)组←一般动词 (陈述关系) 上例中代词“他”与使令动词“请”构成述(动)宾词组,与动词“来”构成主谓词组。代词“他”既做前个动词“请”的宾语,又兼做后个动词“来”的主语。因“他”身兼二职,故曰兼语;这种结构类型的词组,就叫兼语词…  相似文献   

20.
曹爽 《社科纵横》2009,24(3):93-95,98
通过和普通话对比,认为焦作方言中的程度副词"老"有着特殊的句法特征:修饰形容词时,在使用范围、重叠形式、与"的"的搭配、句法功能四个方面和普通话程度副词"老"存在差别;能够修饰动词和动词短语;能够和否定副词"不"连用,构成两种否定形式。语义上,焦作方言中的程度副词"老"含有情态义,加强了说话人的语气。语用上,焦作方言中的程度副词"老"可以用于两种不同的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