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王朝闻是新中国著名的造型艺术家、艺术批评家和美学家.这三重身份,既标志着他的人生历程,也形成了他的美学个性.作为有成就的造型艺术家,他深谙艺术的审美特性和艺术创作的特殊规律;作为杰出的艺术评论家,深知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之间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同时.他又富于辨证观念.能灵活运用辩证法于审美现象研究.这些因素的有机统一.形成了王朝闻独特的美学个性.  相似文献   

2.
论后现代主义艺术存在方式的多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艺术是工业社会发展中后现代意识的产物.作者通过对后现代主义艺术含义的阐释以及后现代主义艺术与现代主义艺术之间的比较研究,探讨了后现代主义艺术多元化的存在方式,从而进一步理解后现主义艺术这种广泛而深刻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十月革命以后,现代主义艺术曾一度在苏联非常兴盛,但不久即衰落。本文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在于古典艺术家和现代主义艺术家不同的心理素质,使前者不能适应而后者能适应革命年代的特珠环境,因而出现现代主必艺术之“兴”;二,现代主义艺术兴盛的基础又是脆弱的,革命激情年代过去之后,现代主义艺术客观上的不合时宜,以及它本身的弱点如反传统、宗派主义、急功近利等等又造成了它发展过程中的诸种危机,这些是它“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三个标准的终止》是杜尚反叛现代主义艺术的开始,其中所体现出的反艺术、反理性的特点及其智性形成了杜尚成熟期艺术创作的思想核心。这种作品中体现出的思想倾向最终贯穿了杜尚的艺术创作及人生,从而也使杜尚成为西方后现代艺术的始作俑者。  相似文献   

5.
图腾艺术是人类社会早期普遍存在的一种艺术样式 ,在当今社会中仍可以看到它的遗迹 ,它与人类审美观念的发展演变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图腾艺术是艺术符号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对促进艺术独立起到关键作用。同时 ,图腾艺术的解体又进一步推动了人类审美观念由功利向非功利、由反美学向美学的过渡和转化 ,使审美走向完全自觉。从图腾艺术的发展和演变中 ,不难看到人类审美观念演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6.
关于艺术本质问题,西方美学史大体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谱写了艺术本质的三部曲:第一部是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和新古典主义(公元前6世纪-公元17世纪),这是西方美学的古代自然本体论美学时期,这时的艺术本质理论是以古希腊以来的“艺术摹仿自然论”为主旋律,以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是自然的镜子说”为变奏曲,突出艺术的客体性。第二部是从启蒙主义到德国古典美学(公元18世纪-19世纪中叶),这是西方美学的近代认识论美学时期,这时的艺术本质理论是以认识论的观点改造过的“模仿论”和“镜子说”为主旋律,以“艺术的表现论”为变奏曲,高扬艺术的主体性。第三部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美学、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和西方现代主义美学同时开始到新马克思主义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美学(19世纪中叶-20世纪末),这是西方美学的现代和后现代人类(社会)本体论美学时期,这时的艺术本质理论是一曲曲无主题变奏曲,形形色色的观点的艺术本质论交混回响,新曲层出不穷,怪腔怪调甚嚣尘上。尽管如此,这第三部曲的种种声音都或多或少、或隐或显与人类、人类社会、人类的某种精神因素、人类的语言相联系。  相似文献   

7.
关于艺术本质问题,西方美学史大体经历了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和新古典主义(公元前6世纪-公元17世纪),这是西方美学的古代自然本体论美学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本质理论以古希腊以来的“艺术摹仿自然论”为主旋律,以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是自然的镜子说”为变奏曲,突出艺术的客体性。第二阶段是从启蒙主义到德国古典美学(公元18世纪-19世纪中叶),这是西方美学的近代认识论美学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本质理论以经认识论观点改造过的“模仿论”和“镜子说”为主旋律,以“艺术的表现论”为变奏曲,高扬艺术的主体性。第三阶段是从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和西方现代主义美学到新马克思主义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美学(19世纪中叶-20世纪末),这是西方美学的现代和后现代人类(社会)本体论美学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本质理论是一曲曲无主题变奏曲,形形色色的观点交混回响,新曲层出不穷,怪腔怪调甚嚣尘上。尽管如此,这三个阶段如同历时演进的三部曲,其间的种种声音都或多或少、或隐或显与人类、人类社会、人类的某种精神因素、人类的语言相联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阐述了现代主义艺术的文化特征,认为针对启蒙的理性精神及由此造成的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现代主义致力于文化价值的重建,因而在精神倾向上是反现代的;而另一方面,现代主义艺术又顺应现代性的要求,在表达形式上采取技术主义和语言论的立场,以不断更新和变换着的形式延续着它对传统的反叛。这一矛盾支配着现代主义的发展轨迹:早期的现代主义艺术家将其语言的探索建立在本质论或本体论的基础上,力图通过艺术的视界展开或重建一个理想的世界。但是,当现代主义艺术彻底摆脱了对世界的兴趣,并最终耗尽了它的形式上的可能性时,也就宣告了自己的终结。  相似文献   

9.
古代美学建立在实体本体论之上,具有客体性。近代美学转向理性主体性。现代美学在实存哲学的基础上建立了非理性的主体性。后现代美学以他者性否定了主体性,建立了反主体性的美学。于是,主体被话语权力解构,审美和艺术成为无主体的能指的游戏和意义的消解。后现代反主体性美学虽然有反传统形而上学的合理性一面,但却排斥了审美主体,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美学的出路是超越主体性美学和反主体性美学,走向主体间性美学。  相似文献   

10.
西方文学从20世纪以来加快了芜术形式发展的节律.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对艺术形式的无尽止追求与创新.这主要得益于索绪尔为代表的现代语言学,以及现代哲学、美学的新探索,是它们张扬了艺术形式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1.
由于现代绘画艺术对原始绘画艺术技巧的借鉴,使得相隔几万年的现代绘画艺术与原始绘画艺术两者有诸多一致的地方,都主要使用色彩、线条和平面构图作为基本技法,不是纯客观地再现自然,而是在创作中加入了更多的主观情感因素,具有强烈的抽象性和象征性。  相似文献   

12.
建筑的灵感     
文章从建筑与雕塑的发展历史出发 ,结合人类哲学与艺术思想的变迁过程 ,探讨了不同时期 ,尤其是近代雕塑艺术的发展对建筑艺术产生的影响。通过对现代建筑空间和形式的演变和发展进行分析和探讨 ,指出雕塑艺术的发展和介入已经引起了现代建筑空间与形式风格的重大变革 ,提出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努力借鉴相关艺术作为设计的灵感源泉 ,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建筑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影像艺术的类型与审美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今社会已进入视觉文化占主导的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也随之改变,影像艺术在技术和审美的发展中已成为当代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科学技术为影像的制作、储存和传播提供了先进的方法,现代影像已成为艺术家的创作媒介、表达手段和作品形式。影像艺术致力于利用现代影像作为创作材料,表达艺术观念并进行艺术探索,先后形成了录像、多媒体、网络艺术等类型。影像艺术有深厚的美学基础,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对影像艺术理论有重要的贡献,与传统艺术相比,影像艺术在技术性、现场感、游戏性上有自己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4.
麦卡勒斯的《伤心咖啡馆之歌》,描写了丑人畸人畸恋,这是她所处社会文化与美学观念转向的体现,传统审美不再适应社会的需求,文学转而向审丑寻求帮助。审丑能激发读者心中的批判意识,使读者清醒地认识到世相真实。这种审丑打破了人们对性别、爱情及人物外形的刻板印象,将人们从同一性桎梏中解放出来,突破同一性思维从而达到救赎艺术、还原真相的作用,促使人们认真思考,寻求真理,实现自我拯救。麦卡勒斯的审丑取向在客观上拓展了美学的内涵与外延,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文学体现。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美的理念就必须显现出其民族传统特性与现代文明精神相融合的特征.在设计素描教学中,我国民族传统美学观"意象美"应继承和发扬.在遵循设计素描教学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借鉴现代的"抽象美"与传统的"意象美"的应用,目的是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把我国古典传统艺术造型的某些因素,应用到现代设计素描教学中去,逐步完善充实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现代设计素描教学内容与形式,开拓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视野.  相似文献   

16.
两汉经学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有齐学、鲁学之争 ,今古文之争 ,还有谶纬之学与经学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文章从政治与学术的关系视角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认为学术虽有自己的内在理路 ,但总的来说 ,是学随术转。  相似文献   

17.
传统吉祥纹样是中国装饰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现代设计的视觉美感和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都不容忽视。本文从吉祥纹样的起源谈起,论述了我国传统装饰吉祥纹样的表现形式及其寓意的本质,从一方面反映了装饰是一种善和美的行为和意志,传承与发扬它,把其精神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之中,必定为现代设计带来巨大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本文的写作即是在如何利用传统吉祥图案中有益的资源进行现代创新设计方面的一个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8.
仁(道德)与乐(艺术)在其极致处必然会通为本体的“乐”境,是徐复观对儒学艺术精神的基本体认。而他对儒学艺术精神转化与没落的判断,又表明他在事实层面承认了仁、乐关系的疏离。仁、乐关系在本体层面与经验层面的断裂与冲突,源自儒学理想与历史现实的长期冲突,也源自徐复观艺术诠释体系与其所欲规导的多元现代艺术之间的冲突。儒学艺术精神作为一个开放的、生成的过程,正在此冲突中不断建构。  相似文献   

19.
钟珊 《东方论坛》2013,(5):52-57,71
近代时期,特别是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是越南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时期。越南的传统文化发生了断裂,汉文化在越南的传播与影响较以前大大减弱,而以法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大举侵入。在这个东西方文化碰撞和交流的时代,越南进步知识分子意识到:如果想生存下去并紧跟世界的发展步伐,越南社会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在促进这一社会变革的过程中,越南知识分子非常清楚国语文字、教育以及媒体所起的关键作用,使它们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有效工具。在他们的自觉努力下,越南近代国语文学、宗教、建筑、音乐、电影、舞台艺术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新的生活方式也在越南社会中越来越普及。  相似文献   

20.
在小说《色·戒》中,张爱玲运用现代叙事方式显示出其作品独特的叙事魅力。这里运用叙述学理论,从形式角度详尽剖析张爱玲小说现代叙事艺术,指出个人叙事对宏大叙事的消解、限知视角对全知视角的侵入、叙事时间对故事时间的超越是小说《色·戒》叙事的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