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详细回顾了世界直接还原铁生产及市场发展情况,并分析了现阶段直接还原铁的成本变化,并根据直接还原铁目前的发展情况对世界直接还原铁未来发展前景做出了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2.
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使世界贸易和投资日益国际化,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也更为迅猛。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热潮中,以利用国外优势,带动本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扩张、地区流向、产业布局和自由化趋势分析了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趋势,从世界产业结构向服务业偏移、服务业管制变革、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制度安排、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服务产业的特征等方面论述了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的原因,最后分析了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多重效应。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对外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二者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本文运用计量经济模型,通过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以及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等统计数据进行相关及因果分析,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研究三者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进出口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我国进出口贸易也促进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  相似文献   

5.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跨国经营已成必然趋势.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总结了前几种理论发展而来,最具有代表性,对我国的跨国经营也更具有适用性.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为我们认识和分析当代跨国企业经营行为及当代国际直接投资领域中的动向及特征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启示与借鉴,利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分析我国跨国经营,积极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促进我国跨国经营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优化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外商直接投资在东西部的分布现状为基础,通过建立外商直接投资与固定资产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从统计学的角度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与固定资产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线性关系,以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强大的带动作用,并针对目前西部地区利用外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国际投资在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 ,成为世界经济中极其活跃的组成部分。新经济初现端倪 ,全球经济趋向一体化 ,使跨国投资出现新的动向与特点 ,对发展中国家提出了挑战。本文归纳了全球FDI的发展趋势 ,介绍了各国的对策与经验 ,并结合分析改革二十多年来中国吸引外资的特点 ,提出了中国迎接挑战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近年来发展极为迅速,这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也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本文就关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状况和阶段检验两方面进行实证分析。首先,本文选取了中国1982-2009年间对外直接投资及其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对比分析,并运用对外投资绩效(OND)指数,对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比较低的发展水平。其次,本文选取1982-2009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体数据,以及2003-2009年间各省区对外直接投资面板数据,运用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理论(IDP理论),就中国以及中国不同地区海外投资发展阶段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中国净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已经处于第三阶段以及中国东部地区已经越过第三阶段进入到第四阶段早期的结论;并表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处于高速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太阳能利用是一门古老而新兴的科学。在三千多年来太阳能利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虽几经起伏,但仍出现了许许多多发明创造和技术改进,其中也有我国古代科学家的杰出贡献和世界不少研究者的优秀成果,充分地标志了太阳能利用在世界科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本文在归纳和总结中外太阳能利用历史发展的基础上,按其发展规律、特点和关键性的技术突破,初步予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并对每一阶段中的技术进展和动向加以小结和分析,从而从理论上来探讨当前太阳能利用发展中的技术动向,以加速我国太阳能利用事业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对外直接投资和引进外资是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利用国际资源、享受经济全球化利益的重要手段。两者应同步发展、相互促进。而我国目前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滞后,政府激励政策缺位是主要原因。通过分析税收激励政策的特点与效应,以及政策执行的成本收益,为如何制定税收政策以促进对外直接投资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