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义和利的关系问题在不同的私有制社会里,一直以两极对立的不同形式展开,始终没有得到科学的统一,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形成科学的义利统一观;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建立义利统一观虽然是一个历史性的课题,但是既有必要也有可能获得科学的解决;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还是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是社会主义义利观与资本主义义利观的根本区别,社会主义义利观是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义利观,是价值理性导向一元化与价值取向多元化相统一的义利观。  相似文献   

2.
传统义利观的反思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重义轻利”、“义利相兼”是中国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内容 ,公利高于私利 ,民族、人民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是这一传统思想的优秀成分。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就是在发扬传统义利观优秀成分的基础上 ,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确立的以义利同在、义利统一、义居首位为基本要求的一种新型的义利观。它的确立对于当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义利观,是一个常议常新的问题,历史上有引人注目的儒家义利观.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确立正确的义利观.而目前有些人对义利问题的认识相当活跃但比较混乱,且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社会的消极现象.我们应建立义利统一的义利观.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义利观坚决反对“义利分离”或“义利失衡”,而明确主张“义利统一”或“义利并重”。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以及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差异,“义利并重”的标准和要求对不同的个人及人群来说,客观上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笔者认为,义利并重的要求,至少可以从法、伦理、价值以及历史意义等层面上加以诠释。  相似文献   

5.
任何管理活动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义利观的影响.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义利观为儒家的"以义制利",它导致管理活动以"义"为中心,注重追求精神(道德)价值的实现.西方占主导地位的义利观为功利主义,它导致管理活动以"利"为中心,注重追求物质(经济)价值的实现.正确的义利观应该是义利统一、义利并重,基于这种义利观之上的管理活动才是合理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从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去分析 ,社会上的伦理观总是“义”与“利”的不同程度的结合。其结合模式(类型 )是“义利双轻”、“重利轻义”、“重义轻利”、“义利双重”这四种基本类型。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应是“双重型”的义利观。本文从新的角度对此作出探讨 ,以求教于读者。   (一 )社会主义义利观属“双重”     型的理论依据  首先 ,明确社会主义是双重的义利观是受社会主义历史实践的启示。人类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己有数百年历史 ,因而有丰富的正反经验。尤其是社会主义在苏东 2 0世纪初的胜利和 80年代的演变 ,中国改革开放前后…  相似文献   

7.
义利之辨,古已有之,延续数千年而未有穷期。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对道义和功利、整体利益和个体利益问题的看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根本价值导向。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对义利问题各抒己见,并展开不同形式的论争。重新活跃起来的义利之辨,可以说是当代中国在世纪之交的“义利新辨”。现阶段明辨义利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对于引导人们在社会变革过程中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建设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虽然有不少探讨义利问题的文章见诸报刊,但从新的广度和深度上系统完整地研究社会主义义利观的…  相似文献   

8.
自孔子始,义利之辩便是儒学思想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议题。从总体上看,儒家义利观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大体上持重义轻利论。王夫之吸收继承了传统义利观中的合理成分,又创造性地提出了重义贵利、义利统一的理性义利观,是传统义利伦理思想的集大成者;不仅从理论上将中国传统的义利之辩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更从实践上为人们提供了道德行为的指南。虽然王夫之的义利思想是在一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但对我们今天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仍有启迪的意义;不仅要搞好经济建设,更要将公民的道德建设放在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义利关系,在价值取向上至少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社会主义义利现:义利统一的价值导向;2、“三个有利于”:义利统一的价值标准;3、实现共同富裕:义利统一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0.
随着生产工具的变革、私有土地的发展,人们对私有财产的占有欲催生出了义利之辨,在几千年的争论演变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占据了义利观思想的主流思潮,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主要从孔孟义利观产生的背景,孔孟思想"先义后利"的相同点,孟子义利观对孔子义利观的发展,义利思想对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出发来探讨,以寻求和解读出最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新视角下的孔孟义利观。  相似文献   

11.
以俗融雅 以心驭史:<<三国志平话>>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四平 《北方论丛》2000,(1):108-117
《三国志平话》是以大众文化为主体兼收某些经典文化成分所结出的果实。其总体思维方式是以俗融雅,以心驭史,要表达民众对历史与现实的认识与评价,传达一种文化精神。书中以蜀汉一方统率三国,以四位英雄支撑全书,乃是其新思维在整体框架上的体现。书中“义”的地位的强化与内涵的丰富化,仁德爱民思想的宏扬,理想化社会图景的勾画,乃是与儒家思想同中有异的带有理想化色彩的大众文化意识的倾注与道德审美理想的寄寓。这种思维方式与文化精神对罗贯中的深层影响应大于具体情节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与秦始皇一样,汉初的皇帝也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但他们追求最大化利益的手段越来越巧妙。汉承秦制,刘氏家族重新确立被放弃的皇帝制度,从制度上保证自己获取最大利益的同时,巧妙运用其他的社会制度,巩固其既得的利益。他们在追求最大利益的同时,也追求最安心、最长久的利益享受。从这个角度看,汉初的皇帝追求个人利益的策略要比秦始皇略高一筹。  相似文献   

13.
樊毓霖 《阴山学刊》2004,17(4):97-101
苏轼思想发展经历了积极用世、理想受挫、醒悟深思、冷静归隐、愤激超然五个阶段,一生信奉儒家"尊主泽民"思想.不论在政治生涯中得意与否,他也不改初衷,表现出一个正直的封建地主阶级文人身上的那种忠君、为国、爱民的思想道德情操和对封建统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的以人民为主体的价值观,认为人民群众是价值创造和价值评价的主体,并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和他个人的行为准则、奋斗目标。重温毛泽东的社会主义价值现,对我们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教育全党和干部关注民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雷锋是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也是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党的理论的光辉榜样.重视理论学习是雷锋成长进步的关键因素.在理论学习过程中,雷锋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理论学习要合理利用时间,要有善于挤和善于钻的"钉子"精神;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理论学习的不竭动力源于对党的热爱与忠诚;理论学习要"坚决做到边学、边想、边改、边运用",坚持联系个人思想实际学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积极践行理论著作倡导的革命精神.重温雷锋关于理论学习的论述与实践,对于当前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利益兼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诉求,有利于维系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促进社会的有序发展,摆脱人类的发展困境。但是,现在人的利益兼顾意识趋于弱化,为此要建立利益兼顾的他律机制,促使民众以利益共同体为基础进行利益博弈。  相似文献   

17.
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认识论与中国群众工作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法宝。群众路线要求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意味着改革红利要惠及全民,每个人都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求始终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群众路线相一致,二者在本质要求、价值取向以及实践主体方面具有深刻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8.
当代青年的婚姻家庭与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网络时代的来临、社会的转型和多元文化的交融,当代青年无论是婚恋观还是生育观都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选取"80后"和"90后"的在校大学生为样本,从大学生的恋爱观、婚姻观、生育观三个方面对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后认为,引导青年人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必须充分发挥家庭、高校和社会的作用。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不仅有利于他们未来的发展,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相似文献   

19.
在对时代问题的认识方面 ,毛泽东邓小平有着相同的思想基础和立场观点 ,但在对世界战争问题上他们又有着不同的观点。在把时代观运用于中国国家战略和外交方针政策方面 ,毛泽东邓小平都强调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 ,但对于哪些利益和矛盾更为重要的问题 ,他们有着不同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邱绍雄 《云梦学刊》2004,25(2):69-71
作为一个好色的男人和一个不安分的商人,西门庆的生活离不开女色和官权,他的灵魂也在与女性和官权的交往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西门庆婚外与任何一个异性的性交往都是一次“成功”的买卖,与官权的任何一次来往都是一笔肮脏的交易。在“重义轻利”、“重农抑商”的传统中国,张扬着一种全方位的交换意识和买卖精神。这是西门庆与传统中国人最大的不同,是西门庆对中国文化传统最大的挑战和反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