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离开实践去理解是不能真正解决的,其感性自然观是实践的、社会历史的自然观。他认为自然与历史是辩证统一的,历史是"自然的历史",历史先行地包含着自然的前提和内容;自然是"历史的自然",而自然也必须是历史中介了的自然。历史与自然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中介构成了人类的现实世界。马克思的自然观对自然界诉诸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理解时,它内在的同时也在诉诸一种社会历史性的理解,即实践性和历史性是马克思感性自然观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2.
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1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初步形成了一个生态哲学思想的新视域 :他一反传统哲学对自然界的抽象理解 ,将其理解为是在人的劳动中不断生成的“现实的”、“人本学的”自然界 ,从而实现了对自然界理解上的范式转换 ;在此基础上 ,他又以一种更为全面辩证的眼光揭示了在劳动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互为对象的关系 ,对这一关系的揭示为当代人在生态哲学的绿色语境中超越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提供了决定性的启示 ;最后 ,他提出了作为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的共产主义的“现实的行动”不仅将使人 ,也将使自然界从异化中解放出来 ,而复归的人与复活的自然界之间必将建立起互相创立、互相生成、互为对象的交往关系。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是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特征。在自然观问题上,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与费尔巴哈哲学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本质差异。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对费尔巴哈自然观的超越体现在:人化自然对感性自然的超越;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对自然之于人的优先地位的超越;实践自然观对感性自然观的超越。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自然观的分歧,源自于两者对自然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理解:费尔巴哈将自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为感性直观的对象,而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则将其理解为感性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是人类学意义上的自然界。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可以理解为物质的、实践的、社会历史的、生态价值的自然观。这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解,实际上它们之间是密不可分、相互联系的。  相似文献   

5.
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 ,这一基本观点的提出和论证始于马克思的《18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自然观是《18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在这部手稿中阐明了自然界的先在性和客观性、自然界的实践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奠定了新自然观的基调。  相似文献   

6.
“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马克思提出的命题。认真分析这一命题,对深化生态伦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自然之死”并不仅仅是一个机械自然观的问题,更是“人之死”的问题。消除生态危机,使自然界死而复活,关键不是恢复有机论,而是寻找人的再生。人向合乎人性的人复归,即人与自然界完成本质的统一,自然界才能得以真正的复活。  相似文献   

7.
人类需要通过文化"中介"建立与自然界的关系.生态审美关系建立在人和大自然发生"建构"性关系的基础上,这种关系构成了生态审美关系的前提条件.人与自然界的生态审美关系以人的生态存在关系为存在论基础,这种生态存在关系构成了生态审美关系的自然维度.生态审美关系包含着观照自然、感知生态、体验生命的维度.当代人类的审美活动正在走向"绿化", 走向生态化,蕴含回归自然的审美取向.生态审美关系既包含人的自然生态维度,又包含特定的认识论、价值论及文化因素,是一种融自然生态存在和人的诗意体验于一体的特殊审美方式.生态审美关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对于黑格尔的自然观,可从"自然是自我异化的精神"、"自然是一个活生生的整体"以及"知性形而上学批判"这三个方面来把握,"客观观念论"为其基本路向,"逻辑概念的自我确证"为其基调。而谢林、歌德和马克思对黑格尔自然观的批判,有助于人们理解黑格尔自然观的内在局限,并揭示出在自然观问题上实现"生生不息的自然、感性的现实生活与积极自由的精神"三者相结合的必要性和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实践的人化自然观"的多维度界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自然观上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创立了"实践的人化自然观".人们对这种自然观内容实质的理解还存在着误区,往往从一个维度,而不是从多维度去理解和把握这种自然观.笔者认为,"实践的人化自然观"至少有四种含义本体论维度的"物质自然观";实践论维度的"人化自然观";历史论维度的"社会自然观";生态论维度的"生态自然观".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两次论及的"自然界的人的本质"这个命题,包含着对人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极其深刻的思考,是马克思主义的生成本体论和人本生态观中极其重要的观点.基于人与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对于这个命题的具体内涵可以从构成元素、结构动力和整体生态三个层面来理解.正确阐释这个命题的内涵和意义,不仅有助于回答一系列重要的相关问题,深入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更有助于认识审美活动的生态本性、自然美的人性本原、自然界之所以是人的生命和精神家园以及自然性成为艺术美的最高境界的根本原因.这个命题实际上是人本生态美学的一块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自然观实践性特质——人化的自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立足于实践,在批判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直观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创立了以现实的人与感性的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为基础的实践论自然观。系统地阐明了人与自然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对立统一关系,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历史性质,实现了自然观上的哲学变革。  相似文献   

12.
从现代实践哲学的立场上看,自然观并非一个抽象的概念,其内蕴于人类生活实践之中.人类生活实践的三种基本类型则意味着自然观的三个层面.因此,从人类生活实践的视角,克服对自然观的片面理解,将自然观理解为一种"复合自然观",是挽救环境危机的一个观念前提.  相似文献   

13.
立足感性的对象性活动即实践,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既尊重自在自然的先在性,又彰显自然的属人性;既秉承自然的系统有机性,又坚持自然的可分解性与科学认识自然的合理性。这一双重意蕴的生态自然观为超越生态中心主义的荒野自然与人类中心主义的机械自然提供了全新的境域与立场。植根于"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现实语境,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承接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思想动力,坚持尊重自然与积极介入自然的辩证统一,在实践范式的生态变革中推进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早期的朴素自然观,即主要诞生在夏商周时期、建立在感性直观基础上的自发的、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它虽然受着当时自然科学还没有成为独立学科这一状况的制约,对于自然现象只能作感性直观的描述而未能建立严密的理论体系,但毕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古代人类对自然界的某些现象,能够作出朴素的唯物辩证的解释,从而为我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春秋末期大军事学家孙武,正是从早期朴素自然观中吸取了丰富的思想营  相似文献   

15.
从梭罗的生态整体主义自然观出发,分析梭罗及其自然观的当代意义,其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对于自然环境、生态平衡以及人类精神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全球性的生态难题暴露了人类认识自然理念和观念的危机。马克思的"自然观"内蕴于人类的劳动实践之中,劳动的异化带来人的"类本质"的丧失、人性的"物化"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透过劳动实践的中介,能够推进人的"类"意识的觉醒与"异化"的扬弃,它突破了技术实践基础上的机械论自然观,超越了伦理实践基础上的道德自然观,实现了"自然观"之"实践—认识—审美"链条的辩证契合。因此,准确完整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论"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并积极化解生态难题提供了重要的道德哲学的思考维度。  相似文献   

17.
从生态伦理视角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从道德角度认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也就是既看到自然界对人的意义、价值,又看到人在自然界中的权利和对自然界应尽的义务。自然界对于人类具有经济性的资源价值、艺术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医疗价值和生态价值等可供人类享用的价值,人类在享用这些价值的同时也具有使这些价值能够持续存在的义务。从这一视角认识这一关系,对于指导人们缓解当今条件下的生态危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1844——1846年的著作集中反映了恩格斯深刻而系统的生态思想。在这些著作中,他生态性地批判了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辩护的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以现实性的笔触描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现状;提出了发动工人运动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以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必然途径的观点;批判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抽象自然观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客观唯心主义自然观,从而确立起以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议题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恩格斯这一时期的生态思想对于我们全面把握人与自然关系,人口发展与自然极限,反思工业发展的环境后果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人化自然界的美学冲突主要体现在"人的社会性"和"自然界的生态性"的对立中.生态性的基础在于自然界的规律,社会性的基础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生态性调节的方式是自然界的"自然而然",社会性调节的方式却是改造;生态性的目的在于生态的完整和循环,社会性的目的在于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建构的社会发展理论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社会发展思想,他们强调人与自然的不可分离、相互依存关系,认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他们反对抽象的社会观,认为社会不是离开了人和自然的抽象物,而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历史过程,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他们对未来寄予无限希望,提出了"人类自身的和解"和"人类与自然的和解"重要论断,并认为这是共产主义新社会的重要特征.这些重要论述深刻地阐明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构成了当代生态文明理论得以形成的历史观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