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劫后余生的“归来者”诗人和“朦胧诗”人在各自的创作中都把“文革”作为他们写作的文化资源;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人生信仰,相异的个体生命体验、生命意识,他们的诗歌塑造出不同的文革记忆。在对历史的价值判断上主要表现为他审意识和自审意识。在具体诗歌中主要体现为主控诉主题和寻找主题的不同;而使命意识和生命意识的差异则是这种不同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
空灵沉郁的船山川江蜀道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性灵派著名诗人船山一生写了四千余首诗歌,其中一部份是川江蜀道纪游诗。这些诗既描绘了巴蜀自然风光的雄奇秀美,也抒发了诗人真挚沉郁的忧患之情。其诗的沉郁空灵,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范崇简是范氏十三代诗文世家中期最有成就的诗人.综观其全集,描写山川景致、旅途感触的写景纪游诗占了所有诗歌的1/3,其纪游写景诗融山水之情于人生之旅,寓禅佛理思于山水之境,含清新画意于自然诗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颇高的艺术价值.对其纪游写景诗的研究,是了解诗人全部创作风貌的重要密钥.  相似文献   

4.
“华夷一体”是元代文坛的重要特征。高昌偰氏家族在元代多族士人圈中活动频繁。偰百辽逊的别集孤本藏于韩国,待阐发处甚多。其送别诗投赠对象有汉儒、西域亲友、入华穆斯林、僧道等,这证实了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共有之精神财富。其诗歌呈现出西域人善于理财的文化特征,乐观幽默、勇武任侠的民族性格,为诗坛增添了新的光彩。在体裁选择上,偰百辽逊将西域音乐特点融于汉语诗歌创作中,五句诗、六言诗等“杂体诗”别具一格。其诗感情真挚,证实了元代多族士人间关系之紧密。西域诗人对于科举的关注,畏兀家族连胜科场,当是元代文史不同往古的新异之处。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可以发现元代诗歌有别于唐宋的“异量之美”,更好地构建涵括多民族文学的“中华文学史”。其中教益,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5.
在余光中的诗歌中,不乏以大陆江河为吟咏对象的名篇佳构.它们既包含着诗人对祖国母亲和民族文化的一往情深,也有来自历史与现实的苦涩意蕴.这种浸润着苦涩的中华情结,作为余光中江河诗感情世界的主导因素,不仅决定了他这类诗作的独特风姿,而且使其具有了永恒的生命内涵和不朽的美质.  相似文献   

6.
当下诗歌写作:从"反讽"到"歌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语写作”因过分强调反讽策略与反叛意识,过分关注诗歌“话语权”的斗争,不断消解了诗歌的诗意、诗性。海子、昌耀等诗人开启的“大诗”写作方向,践行了艺术本体的“歌唱性”,让诗歌回归艺术,回归内心。  相似文献   

7.
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统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必须统一的重要基础。因为,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社会发展和两岸统一的进程中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台湾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台湾同大陆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随着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日益成为两岸谋求统一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8.
余光中早期的乡愁诗,主要表达历史文化乡愁和对乡土古人的怀念;中期的乡愁诗,是对大陆、台湾、香港的怀念与想望;后期的回乡诗,无论是写台湾还是写大陆,更多地表现出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是对其乡愁诗的解构。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俗文化符号承载着大量的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和历史记忆,对凝聚海外华人民族情感,唤起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长远性和根本性价值。自洪武五年中琉建立封贡关系以来,移居琉球的闽人及其后裔不仅为当地移植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同时也让福建的石狮文化在琉球生根发芽,对冲绳闽人后裔构建中华文化记忆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辨"诗"     
诗 ,是一个不断流变的概念。从广义的“文化之诗”演变成狭义的“文学之诗” ,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诗言志”的“诗”与“诗缘情”的“诗 ,本不是同一个意义上的诗。文化之诗借用了古歌的形式 ,传达的是规范和禁忌、法度和礼仪 ;《诗》是古歌与文化之诗的合流 ,它利用弦歌讽谏来履行其政治使命 ;而文学之诗则是个体意识和文学意识觉醒的产物 ,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狭义之“诗”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文化传统中缺少真正的宗教意识,所以诗人多是以诗为“宗教”的替代品,洛夫的禅诗就是一个范例,其沉稳淡定的心境,并非同社会现实与人生追求无关的“虚空”,而是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寻找安置灵魂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台湾当代海洋诗的繁荣,是中国20世纪诗坛的一大风景。台湾当代海洋诗渗透了海洋文化精神,消除了功利色彩,而致力于“海”味人生的写作。在艺术风格上,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形成了一源多元化的格局。  相似文献   

13.
台湾到了1990年代中期以后,现实的震荡引起人们思绪的翻腾。"诗人所为何事?"是诗人在这样的时空下存在的探问。诗的"生命感"变成"有心"诗人自我的鞭策。但现实的关照,并非将诗变成陈情书。诗是透过语言比喻系统的产物,而不是目的论的呐喊。诗人的书写必须面对现实,但却拒绝成为现实的工具。面对现实而能展现想象力是诗人创造力极严苛的检验。一方面,诗人必须避免文字的"说明性"以免将诗沦为散文,另一方面,诗人在避免"言说"的过程中,又要展现与现实唇齿相依的生命力。从当前台湾的家国认知、政治情境、经济状况、文化历史归属、与生活空间定位等面向,将可检视有创意的诗人如何以比喻与意象展现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美学角度比较分析了美国“新英格兰诗人”亨利·朗费罗与中国唐代隐逸诗人孟浩然的几首自然景物诗 ,旨在解读他们相似的审美情趣和东西美学相通之处。文章指出两位诗人的表层景物描绘下皆隐藏了深沉的价值关怀 ,体现了本然生命与自然生命的相互渗透侵袭 ;传达了他们对人世的顿悟以及对超越时空的生命意识的终极探寻。此外 ,由于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 ,经历了不同的生活道路 ,两人对自然的表现方式亦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15.
诗是既吁求于眼又吁求于耳的艺术,诗人总是想把最好的词语放在最佳的地方。在英语诗歌史上很早就出现了图像诗,在中世纪的英国诗人中还出现了一股创作热。20世纪初期爆发的自由诗革命和意象派诗歌运动使诗的形体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图像诗也受到了高度重视,其代表诗人是威廉斯。20世纪中叶以卡明斯为代表的具象诗人将图像诗创作推向了高潮。图像诗在英语诗歌中源远流长,形成了独特的文体特征和文体价值。以诗行排列成图案的“形体诗”和以字母的巧妙布局呈现出诗的意义的“具象诗”是英语现代图像诗的两大代表。  相似文献   

16.
晚唐诗人韩偃的“香奁诗”曾被曲解成别有寄托的政治抒情诗,但究其实际,确是题旨明晰的艳情诗。“香奁诗”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享乐主义,注重表现官能的刺激,注重传达情色的享受。这种以表达官能愉悦为宗旨的诗作在诗歌史上承先启后,构成了引人注目的“香奁诗”现象。韩倔的“香奁诗”创作具有文化标本的价值,揭示出士大夫文人双重人格的正常性与合理性,对于我们认识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多元化很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美学角度比较分析了美国“新英格兰诗人”亨利·朗费罗与中国唐代隐逸诗人孟浩然的几首自然景物诗,旨在解读他们相似的审美情趣和江西美学相通之处。文章指出两位诗人的表层景物描绘下皆隐藏了深沉的价值关怀,体现了本然生命与自然生命的相互渗透侵袭;传达了他们对人世的顿悟以及对超越时空的生命意识的终极探寻。此外,由于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 经历了不同的生活道路,两人对自然的表现方式亦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18.
贾题韬教授生平奇特,被誉为“大学问家”,他为解放西藏,为加强大陆与台湾宗教界的联系,作了一定贡献。钟树粱教授是全国闻名的诗人,著有诗词近三千首,其诗风格“悲天悯人,嫉恶如仇”,具有“当代诗史”的价值,是值得深入发掘的“富矿”。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诗人,特别是台湾诗人,普遍重视诗的形体,创作出了很多图象诗杰作。现代汉诗表面音乐形式的缺失造成的形式美的减少需要通过对视觉形式的加强来弥补。汉字视觉价值和汉语的多义性都有利于汉语诗歌的图象诗创作。但是不能极端重视诗的形体建设,过分强调现代汉诗是视觉的艺术。  相似文献   

20.
魏晋赠答诗的兴盛及当时诗人的交流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人相与赠答之诗 ,始于汉末 ,盛于魏晋。现存魏晋各类诗歌 ,在数量上以赠答诗居第一 ,在质量上 ,赠答诗也堪称上乘。当时诗人以赠答诗为心灵交流的重要手段 ,并赋赠答诗以“新诗”、“嘉诗”等专门名称。这些赠答诗人 ,主要出于邺下文人、正始文人、东吴遗少、二十四友、兰亭诸友等文化群体 ,赠答诗与之相应 ,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魏晋赠答诗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文人的交流状态及复杂的交流心态 ,凸现出魏晋诗人珍惜生命、张扬个人价值的基本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