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试析《爱玛》中的女性休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斯丁的<爱玛>是其最成熟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从其描写的社会生活场景来看,涉及的只是18世纪末英国乡村的休闲的生活.正是透过作品中女性休闲的分析,可以反映出奥斯丁生活的时代妇女地位的低下及其艰难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2.
在英国文学史上,奥斯丁因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和承上启下的作用而被誉为“无与伦比的简·奥斯丁”,她在其艺术的“二寸象牙”上所精雕细琢的作品已成为世界文学史中的瑰宝。本文通过对奥斯丁作品的分析,深入探讨其前后期作品中婚姻观的发展变化,指出形成的根本原因,并将简·奥斯丁与19世纪英国文坛的其他女性作家,如夏洛特·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和乔治·艾略特等的婚姻观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简·奥斯丁最后一部创作《劝导》为主线,揭示了奥斯丁晚年在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她创作思想的影响.作者指出,奥斯丁在创作思想上有一个从理性主义向浪漫主义转变的过程,并分析了这一创作思想转变的社会根源和家庭根源,进而论证奥斯丁作品的重大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4.
《傲慢与偏见》中反讽艺术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之一。反讽艺术渗透于《傲慢与偏见》整部小说中,贯穿于人物刻画、情节发展与小说结构之中,这是奥斯丁笔下喜剧性的精髓。本文试从小说主题、人物对话中分析反讽艺术在这篇小说中的独特应用,从而领略一下奥斯丁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5.
虽然张爱玲和简·奥斯丁是分属中西两个不同国度的著名女作家,并且生活的时代也不同,但是她们的文学作品在许多方面却存在惊人的相似之处。本文就这也相似之处展开论述,挖掘出简·奥斯丁与张爱玲的共通点,以便读者能够从一个崭新的视角赏析或评价简·奥斯丁与张爱玲本人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6.
奥斯丁的作品主旨并非仅是提倡某种婚姻观那样简单。本文从其作品的"灰姑娘模式"出发,揭示了作品中的深层暗示,批判了当时只重金钱物质,忽视道德和内心价值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7.
浅谈《理智与情感》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奥斯丁著的《理智与情感》与其它五部作品相比较,具有最明显的三大现实主义特色,也对奥斯丁的艺术创作之路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体现了奥斯丁最现实的爱情婚姻观:理智和情感必须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简·奥斯丁是英国十九世纪初最早发表现实主义小说的女作家。她生活的时代,英国小说正处于一个转折时期,现实主义文学处于低潮,一股所谓的“新浪漫主义”思潮风靡一时。英国小说自十八世纪七十年代至十九世纪头十年没产生什么重要作品。从一八一一年起,奥斯丁相继发表了六部小说,这些小说以其理性的光芒照出了“新浪漫主义”的矫揉造作,使之失去容身之地,从而为英国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现实主义小说高潮的到来扫清了道路。在英国文学史上,奥斯丁承先启后,被人们誉为“无与伦比的简·奥斯丁”。正是这位“无与伦比”的伟大女性在她那独特的“二寸牙雕”般精细的作品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又一个独特的  相似文献   

9.
从社会学角度观察张爱玲与简·奥斯丁作品中的婚恋描写,会发现作家在自己情感之外,都把实用主义的婚恋当作社会常态而接受下来,因而无论是张爱玲还是奥斯丁,均拒绝了爱情的浪漫性。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其一“悲剧”一“喜剧”的表现方式,则通向两位作家不同的心灵世界,并折射出各自所处的不同的时空背景。  相似文献   

10.
本文粗浅地赏析了简·奥斯丁作品 ,作者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布局结构、人物形象、语言艺术几方面展示了其在思想和艺术性上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1.
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在小说《爱玛》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性格各异的女性人物形象,特别是对次要人物简.菲尔费克斯和威斯顿太太细致入微地描写,更是体现了奥斯丁对语言的驾驭能力。本文试从对次要人物简.菲尔费克斯与威斯顿太太相似性的分析来感受奥斯丁对人物的塑造能力和对人性切实精准的刻画。  相似文献   

12.
简·奥斯汀的《诺桑觉寺》与哥特小说的关系为许多评论家所关注。模仿说与讽刺说各有理据。一方面奥斯汀模仿哥特小说某些人物及其情节上的套路,发展她自己的哥特版本,推进故事情节;另一方面她在借鉴哥特框架的同时给予其嘲弄与调侃,达到期待中的反讽效果。小说《诺桑觉寺》正是这两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以英国作家奥斯汀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为文本,从Kumon-Nakamura等学者的暗指伪装论(allusional pretense theory)所提出的“暗指”和“语用非真诚性”两大语用特征的角度重新考察反讽的识别过程。认为“暗指伪装论”相对于传统的语用模型和“回应论”更富有优越性,即更少依赖于反讽的真值条件,有助于鉴别说话人的话语意图和讽刺对象,为反讽识别难易度差异提供了合理的解释,舍弃了传统的反讽与非反讽二分法,涵盖了不同程度的反讽等。  相似文献   

14.
国内对简.奥斯丁的译介和评述始于20世纪2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当时的主流思想强调文学的政治批判功能,奥斯丁基本被边缘化。“文化大革命”期间,奥斯丁研究完全处于停滞状态,直到1977年,奥斯丁才重新在学界得到重视。1989年之后的二十年是中国奥斯丁研究发展最快、成果最多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学术研讨渐渐与国外接轨,主要体现出如下特点:从形式技巧角度切入的论文大大增加;在新的起点上展开了思想、伦理、政治、历史等方面的评论;女性主义或性别研究“应者”众多;文化研究前景广阔;除了专业论文以外,还有不少以随笔形式评介奥斯丁的文章。六十年来,我国奥斯丁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深度和广度上仍有不足,也存在粗制滥造甚至剽窃抄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奥斯丁笔下,《劝导》是一部地位比较特殊的小说。探讨《劝导》所展示的阶级和性别角色等级关系的变化,进而分析小说中的职业想象和女性关注。就英国国教和政治观念而言,奥斯丁较为宽容、务实。一方面,等级制度在所难免,社会的稳定性离不开财富和权力的支撑。同时也企盼社会等级结构具有弹性,财富和权力的大门也为优秀分子敞开,从而避免制度僵化带来的社会动荡和革命。  相似文献   

16.
在创作后期,奥斯丁意识到了海洋对英国发展的重要性,在小说中加入了大量海洋元素,《曼斯菲尔德庄园》是其中之一,奥斯丁在这部小说中巧妙地表达了对19世纪英国社会政治的洞察和批判。综合奥斯丁的个人家庭背景和经历与小说中关于英国殖民扩张事业的描述,可以解读18-19世纪英国皇家海军、重要港口城市朴茨茅斯和海洋在大英帝国殖民扩张事业中分别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奥斯丁本人对工业革命和英国殖民扩张事业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简.奥斯汀是否可以称为女性主义作家在学界有所争论,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伊莉莎白已经初具女性主义的萌芽。她不以金钱和地位来选择婚姻对象,坚持以爱情作为成就婚姻的前提条件,这对当时时代的女性来说,已是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18.
简·奥斯汀和弗吉尼亚·伍尔芙是英国两位杰出的女性作家。结合伍尔芙自己的小说批评思想以及她对夏洛蒂.勃朗特姐妹、乔治·艾略特的评论,本文从分析伍尔芙在《普通读者》中对于简.奥斯汀的评论入手,试图找出伍尔芙称奥斯汀为"最完美的女艺术家"的原因。本文作者认为主要原因包括两方面:伍尔芙对于女性写小说的深刻见解和认同以及奥斯汀的作品很全面地体现了伍尔芙自己的小说批评思想。  相似文献   

19.
《曼斯菲尔德庄园》是简.奥斯丁的一篇非常重要的小说。人们对于这部小说表现的道德伦理往往归结于作者所放映出来的女性小说家的说教传统。本文将从一个更为宽阔的视角—道德传教—来分析小说中的道德伦理。奥斯丁将道德传教这一宗教词汇借鉴到小说写作中,通过使用反复印证、福音词汇、自由间接引语和道德讨论等方法,拓展了女性小说家在道德方面的写作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