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生态美学研究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美学研究在中国已有十余年历史,取得了显著成绩,在理论上达成四方面共识:生态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逐步明晰,确立了一些生态美学研究领域的专业术语和概念;基本确立的以生态存在论为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是对美学研究的重大突破;中国传统美学资源中的生态美学思想是当代生态美学研究的重要学理基础,它为中国美学参与东西方美学平等对话创造了重要条件;生态美学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在于,生态美学的理论研究要与实践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2.
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研究已经走过30年的历程,在这30年的发展历程中,生态美学在学理建设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体系得到初步的建构。当然,生态美学研究还存在着一定的缺憾,主要表现在生态美学的主导话语形态还没有确立,生态美学还没有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抓手。建设中国特色的生态美学话语体系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时代背景,加强系统的理论建设,挖掘、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加强中西对话。  相似文献   

3.
构建生态美学的前提是确立恰当的美学观,然后从美学观的角度提炼出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中国当代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学观是以李泽厚为代表的"美—美感—艺术"三元模式,它最严重的缺陷在于背离了鲍姆嘉滕美学的"审美"而退回到柏拉图意义上的"美"。中国生态美学依据这种美学模式所创造出的"生态美"概念,根本无法深入解释当代生态审美活动,因而是一个误导性概念。青年鲍姆嘉滕美学的核心问题是对于作诗能力的哲学思考,其"感性学"实质上是一种"审美能力学",近似于其后学康德的审美判断力学说。综合鲍姆加滕的审美能力学与吉布森的生态心理学,我们可以构建出"审美能力—审美可供性—审美体验"三元美学模式,以之为框架而构建的生态美学可以更加合理地解释已然兴起的生态审美活动,可以有效地避免"生态美"概念的偏颇而走向"生态审美"。生态审美才是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的话     
根据我现在掌握的资料,最早在标题中使用生态美学这一术语的是约瑟夫·米克(Joseph W.Meek-er)的论文《生态美学构想》,该文发表于《加拿大小说杂志》1972年第2期。大约20年后,我国学者开始关注生态美学,并在21世纪最初的10年中发表了数量可观的学术论著。回顾国际生态美学将近40年的研究历程,笔者感到最大的遗憾是缺乏起码的中外学术交流:尽管我国学者一直重视引进和借鉴西方学术成果,却对西方生态美学缺少了解,以至于国内许多学者一直误认为生态美学是我国学者所首创;西方学  相似文献   

5.
杨建刚 《学术研究》2012,(8):127-134,160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是一种不同于解构性后现代主义的后现代理论范式。它深受怀特海过程哲学的影响,提倡一种生态世界观,从而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进行理论回应。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理论为中国生态美学的建构和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域和方法论参照,对拓展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促进中国生态审美智慧的发扬光大、反思和超越实践美学以及推动中国美学的国际对话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程相占 《学术研究》2024,(2):144-153+178
辨析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异同一直是个热点问题。在过去十年(2013—2023)中,国际范围内的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学术界对二者关系的看法进一步深化。国际学术界对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的认识观点纷呈,并未达成共识。实际上,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应确立双峰并峙、并行不悖的立场,在着力深化拓展生态美学的同时也应深化拓展环境美学,建构显著不同于生态美学的环境美学理论框架。与此同时,“身—心—境”三元模式不但试图整合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而且尝试以之为理论范式重建美学新范式。辨析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联系与区别能够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二者的理论思路、贡献和局限,并在与此前各种美学形态的对比中把握美学的时代新变,即走向“身—心—境”三元美学范式,这也正是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关系论带给美学的最大启发。  相似文献   

7.
生态美学是我国美学家提出的一种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具有鲜明的后现代品格.后现代主义有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与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生态美学属于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生态美学作为全新的美学观,实现了对传统美学哲学基础的跨越.生态美学鼓励多元思维风格,开创了新的美学时代.生态美学坚持生态论的存在观,倡导对世界的关心和爱护.  相似文献   

8.
<正>2017年3月18日至19日,"生态美学:文献基础与理论拓展"学术研讨会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生态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开题报告会在济南举行。此次会议由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学等科研机构与高校的8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生态美学是在新的生态文明时代应运而生的美学形态,如今已成为我国学术领域富有创新性的理论形态,并与国际学术界的欧陆现象学生态美学、英美分析哲学环境美学形成三者交流对话的发展之势。  相似文献   

9.
实践转向与生态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转向对生态美学的产生和发展影响特别巨大,因为生态美学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美学.由于实践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话语实践,而生态美学的产生使美学转向对自然生态美、社会生态美和精神生态美的实践性分析和研究.实践转向使美学由传统的形而上的非实践性美学转向形而下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生态美学.生态美学是对实践美学的新发展,是具有现代性和开放性的实践美学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0.
当前生态美学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生态美学”在当代生态哲学、生态政治学、生态社会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文艺学等新学科的发展中,正成为我国一个切近时代的美学研究及创新的热门课题。本刊约请6位学者对其研究和发展状况进行讨论,以期引起读者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1.
生态美学作为一个具有世界性普遍意义的当代文化课题,从现代人类学视角看去,其民族性有独特体现:(1)现代人类学对“人”的理解,偏于对“人”及其“文化身份”的特殊性、差异性的辨识和描述。这一立场,使得以人与世界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对象的生态美学的具体性和差异性特征凸显出来。(2)生态美学的多样性突出表现为文化上的差异性。现代人类学认为人性身份的多样性,主要缘于文化模式的差异性。生态美学的构想惟有体现这种文化的多样性,才符合“审美生态”的真正意义。(3)生态美学文化品格的特殊性,最终落实为生态美学的民族性。这使得民族化的生态审美资源在现代社会获得了继承弘扬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周文杰  周红路 《理论界》2008,(12):120-121
生态美学是基于主体间性理论的具有生态活性思维的美学范式,它吸收中国古代美学的合理内核,对传统美学主客二分的主体性机械思维进行修正和超越。生态美学的研究,对于新世纪的美学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也必将成为现代美学研究的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3.
程相占 《学术研究》2013,(1):122-131,160
综观过去半个世纪的学术历程,可以将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关系论归纳为五种立场:一、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具有不同的开端,二者并行不悖、没有任何关系;二、在环境美学框架内发展生态美学;三、将环境美学等同于生态美学;四、吸收环境美学的理论资源来发展生态美学;五、参照环境美学,通过充分吸收生态学观念、彻底改造传统美学而发展生态美学。笔者坚持第五种立场,认为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差异非常明显,将二者混为一谈不利于各自的健康发展。环境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于"艺术审美"的"环境审美",它是对自黑格尔以来以艺术品为审美对象的"艺术哲学"的批判超越,其核心问题是环境审美与艺术审美的联系与区别;而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生态审美",其对立面不是"艺术审美",而是传统的"非生态审美"或"没有生态意识的审美"。环境美学是就"审美对象"这个角度立论的,探讨审美对象是艺术品还是环境;生态美学是就"审美方式"这个角度立论的,其立论根基是人的生态生存和生态思维,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在生态意识引领下进行审美活动,亦即在人类的审美活动和审美体验中,如何使生态意识发挥引领作用而形成一种"生态审美方式"。  相似文献   

14.
当代美学研究存在着"泛化"和"俗化"的倾向,泛化意味着传统美学观念的危机,俗化则直接威胁到美学本身的存在.正是在这种意义下,生态美学必须首先接受可能性与合法性的质疑.当前的问题主要是:其一,由于生态美与自然美的特殊关系,在分解生态美之前有必要先行介入对自然美的发展和定位的回顾.其二,对生态进入审美视界的契机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这不仅是生态美学当代性的表征,也是生态美学得以展开的现实基础.其三,如果承认生态美学是可能的,那么这种可能性的终极依据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意味着生态美学建构的存在论前提.  相似文献   

15.
顺应生态美学研究良好的发展态势,山东理工大学生态文化与循环经济研究中心撰写的《生态美学丛书》的出版。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探讨生态美学的平台,从而得以在国际美学的大舞台上展现中国传统美学深远而宽厚的智慧。以及中国当代美学研究者严肃而审慎的思考。丛书中论及的当代文艺学转型、生态存在论美学、文艺生态审美、当代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等问题,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等多重审美关系,是对生态美学的系统阐释,也是对生态美学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科学预见。  相似文献   

16.
张欣 《兰州学刊》2009,(2):16-18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十分丰富的生态关学资源。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从生态美学原则、生态和谐思想以及生态循环意识等方面表达了对生态问题的深刻见解。先秦道家所蕴含的朴素的生态美学意识对当今生态美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生态美学:理论背景与哲学观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科学的生态化趋势,促使生态学与美学结合,催生了生态美学。所谓生态美学就是生态学与美学的一种有机结合,是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美学,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对于生态美学,目前有狭义与广义两种认识。狭义的生态美学着眼于人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审美关系,提出特殊的生态美范畴。而广义的生态美学则包括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美学观。显然,广义的生态美学是在后现代语境下,以生态哲学为指导与观照,从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出发,涉及人与社会以及人自…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60年代后,环境美学而非生态美学成为西方美学的生长点,并非是生态美学较之环境美学先天处于劣势,而是受西方哲学、美学传统影响以及当时对生态的理解不充分所致.利奥波德开创的生态美学传统在环境美学中得到延续,环境美学的理论现状表明生态维度乃是其最重要的理论维度.受生态哲学、过程哲学以及非西方语境下的各种生态理论资源的影响,环境美学将会进一步加大对生态维度的关注,同时也为当代生态美学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相似文献   

19.
庄子生态美学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欣 《阴山学刊》2009,22(2):5-7,36
以庄子为代表的先秦道家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智慧。庄子从生态和谐思想、生态美学原则以及生态循环意识等方面表达了对生态问题的深刻见解。《庄子》中所蕴舍的朴素的生态美学智慧对于当今生态美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姚全兴 《社会科学》2005,(7):121-126
从上海中心绿地和城市森林之美、生态绿地和水环境之美以及生态住宅之美的观照中,可以感受城市生态化使城市人实现回归自然的梦想,在生态家园中真正欣赏和享受生态美的意境。从中可以发现城市生态化和生态美,应成为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