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3 毫秒
1.
侯敏 《学术探索》2004,(9):15-18
徐复观承传熊十力的心性哲学,以中国文化为基本立足点,体察民族生命,把握文化形态,积健为雄,成为勇者型的现代新儒家。当代学界对徐复观的哲学思想涉猎较多,却对他的美学思想研究不足。作者从心的文化、礼乐之心、虚静之心等方面,阐彰了徐复观在美学方面的重要建树。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美学包含了丰富的西方哲学和美学资源,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美学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柏格森美学对个体生命的高度重视使中国现代美学在建构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生命精神。他对生命、艺术、直觉的美学阐释影响了中国现代美学家、文艺家,使他们的理论呈现出生命的艺术化精神、艺术的生命创造精神和艺术的审美直觉精神。  相似文献   

3.
生命哲学美学的历史流变及其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最初的源头算起,生命哲学美学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古典主义哲学时期的康德和席勒。再往后从发展期的莫里兹与施莱格尔,奠基期的叔本华与尼采,到成熟期的狄尔泰、詹姆士、西梅尔和柏格森,后续期的海德格尔与萨特等人,构成了一条清晰的脉络。生命哲学美学流派的理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重“生成”与“体验”,与此相关联,时间性与潜意识问题在生命哲学美学那里也就成了不容回避的问题。生命哲学美学冲决了古典主义哲学美学的绝对理性主义堡垒,对于哲学和美学的现代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宗白华艺术理论的形成与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有着莫大的关联,其美学思想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独树一帜。本文从宗白华的艺术理论与柏格森生命美学的关系出发,认为他接受了柏格森的生命创化理论,由此确立了他的人生观,并提出人生艺术化的看法。他运用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来解释艺术的本质、创作和欣赏。后来他逐渐超越柏格森的思想,把它和中国传统哲学的生命宇宙观相融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的生命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从生命哲学的视野对朱熹宏大的思想体系作一整体通观,认为,朱子哲学的形上建构、现实依托和历史文化传承都以生命为核心,生命成为其哲学最本质的内在链结.在朱熹精心构筑的本体世界、现实世界和历史文化世界中,人的本体生命意识、现实生命意识和文化生命意识相互贯通、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形态.朱子对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意识的理性反思,对形上与形下、历史与现实的生命关切也形塑了其哲学的人学特质.  相似文献   

6.
美与生命的关联问题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显著特征 ,也是西方现代美学的主流 ,它们之间不过是由于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不同 ,而在美和美感的阐释上有着本质的差异。尽管这些阐释各自都有自己的精辟见解 ,但它们在揭示生命力本身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时都显得不够。因此 ,要建立新的生命美学体系 ,第一 ,在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上要和以往的美学体系决裂 ;第二 ,要建立自己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西方生命哲学、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包含着丰富的生命哲学和生命关怀思想.系统总结和深刻解读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加深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培养现代意义上的生命关怀理念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新儒学艺术化、宗教化、哲学化三个方向中,方东美对艺术化(审美化)方向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在宇宙本体论中,他揭示了中国哲学、美学中"普遍生命"的艺术性,以之为艺术价值的根源与依据;在人格超升论中,他致力于建构包括诗人品格在内的"综合人格",将艺术精神的主体内在地包含在综合人格建构的努力中。方东美的哲学同时也是一种美学,其哲学探索的主题是追寻中国文化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9.
许家竹 《东岳论丛》2005,26(2):142-147
“养气”说 ,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作家修养的重要学说 ,它以中国古代生命哲学中的气化谐和论为指导 ,强调生命谐和与审美创造的有机统一。“养气”说的这种生命美学意蕴 ,首先表现在孟子和庄子的美学思想中 ,后代的文论家则从作家养气的生命意义和审美价值、实施途径和具体方法等层面作了大量的阐发。全面而深入地把握“养气”说的生命美学意蕴 ,能够为当代作家修养、文艺生态批评和生命美学建设等提供可资借鉴的文化养料。  相似文献   

10.
乔清举 《文史哲》2008,4(2):57-64
河流的文化生命是指河流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在积极地启示、影响和塑造人类文化、精神和文明方面所具有的生命。历史上,河流是通过审美进入人类精神生活,从而具有文化生命的。河流的文化生命广泛地表现于文字、语言、一般理论思维、哲学思维、人生修养、艺术审美、文明类型、民族象征等各个方面。河流的自然生命是河流的文化生命的本体基础,河流的文化生命则是自然生命的升华;河流文化生命的产生晚于自然生命,灭亡则早于自然生命,"川竭国亡"是民族心理和生存的沉重打击。只有拥有健康生命的河流才能产生文化生命,所以,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人类建立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11.
王云龙 《北方论丛》2001,3(1):40-42
从历史主体——人在三大经济形态递进嬗演过程,可以揭示人生形态的历时性建构。在20世纪向21世纪挺进的最后一段历程,知识经济象征新世纪将从混沌迷离中,廓清未来之路。这一进程将是质的意义上的新世纪,在旧时代失谐的人类精神家因重塑人的主体性生命境界。知识经济使人类第一次具有全面占有人类本质的现实可能。  相似文献   

12.
陈科华 《河北学刊》2004,24(6):46-49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如果道德生活采取“应然”的形式 ,必定要受到来自人性内部和多元文化外部的双重挑战 ;而“可能生活”对伦理境遇的强调 ,一方面消解了“应然生活”所面临的现实挑战 ,另一方面则可能走向伦理相对主义。所以 ,提倡一种“中道生活” ,有利于走出“应然生活”与“可能生活”的两难困境  相似文献   

13.
唐明燕 《兰州学刊》2005,(5):86-87,90
<文子>作为黄老道家的重要典籍,除以道为统领从正面阐述其治国安民的道理外,也苦苦思考了怎样呵护人的生命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上说,人的生命存在可分为肉体生命存在、精神生命存在和社会生命存在三个层面.而<文子>的生命哲学要旨正是表现了对这三个生命存在层面的真诚呵护,呈现了对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4.
闫辉 《学术探索》2013,(8):145-148
生命是教育的本质。在人本主义的生命哲学视角下,教会大学生敬重生命、热爱生命、呵护和珍惜生命,成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任务。其教育内容涵盖生命知识教育、生命价值教育和生命挫折与死亡教育等多个方面。但当前高校生命教育中诸多问题凸显,如教育意识淡漠、教育内容弱化和教育活动缺失等。为此,应构建完善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对生命理念的体认;坚持以人为本,形成主体间性教育教学模式;以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为载体,提升生命教育理念,提高生命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5.
莱拉是个总希望从生活中得到更多东西的吉普赛姑娘。然而,她的民族却是个天命不可知、天命不可违的民族。为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莱拉不惜以生命抗争。莱拉追求人类自由和正义、向往独立、勇敢向恶势力、向命运抗争的精神将激励人类从传统走向现代、从愚昧走向文明,勇敢地追求一种更符合人性的生活。  相似文献   

16.
家政学学科理论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浙江树人大学家政学专业十年的专业学科建设,对家政学的学科研究对象、研究范畴、研究目的等作出探讨和论证,阐述了家政学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表现,以社会实践对家政学的评价进行了验证,也试图回答、解决现代社会对家政学认识上的疑虑和局部性,以利于家政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性格懦弱的吴梅村,在明清易鼎之际,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毅然仕清,这是由其珍视生命的生命观所决定的。此后这一抉择便带给他无尽的痛苦,故在其后半生的诗歌创作中充满了用全部生命力量来忏悔的信息,由此,可以清晰地感知吴梅村其人的生命历程。  相似文献   

18.
生活禅的理念与社会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净慧长老作为生活禅的倡导者,系统阐述了生活禅的佛学内涵和社会价值,对生活禅的修行理念和方法作了全面的理论定位。方立天认为,生活禅是通过觉悟人生来奉献人生,非常有利于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楼宇烈认为,生活禅体现了禅宗皈依自性、不离世间的根本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梁世和认为,生活禅的理论和实践把人间净土与终极关怀联系在一起,实现了两者的和谐统一。何石彬认为,生活禅体现了禅的现实性与超越性、普遍性与包容性的统一,其当下性则成为修学实践的起始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9.
刘震云的小说创作一直关注着日常生活的权力化与权力的生活化及其背景下的的人的生存问题。在这种关注的过程中,通过对生活的权力化与权力的生活化的形象描述,刘震云在冷静客观的叙述中成功地实现了对日常生活权力化的批判和拆解。  相似文献   

20.
管理哲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管理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生活有序化之管理,而其研究方法是生活思维的方法。人的生活的独特性决定了人的生活必须规范和有序,从而也决定了管理之于人的生活的必要性,决定了管理哲学确立的可能性;管理作为生活的有序化有其内在结构和不断展开的动态过程,对其理解和认识只能采用马克思哲学回归生活世界、对生活直观的“生活思维”。唯其如此,管理哲学的历史使命和独特学科价值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