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美主体是审美客体生成的根据审美客体的生成过程是审美对象人化的过程。美键在于审美主体能力素质的生成和发展状况。审美客体的规定性是审美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与之结成对立统一的关系而获得的。审美客体的存在意义、美的社会性本质以及审美价值是对应于人对自然界的独立存在、受动于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活动并且相对于人的需求选择而生成的。虽然从根本原则上说,审美客体是不依赖于审美主体而独立的客观存在物,一切自然存在物都可以成为审美客体。然而当人类还混迹于自然界而未羽化成独立的主体并从自然界提升出来的时候,纯自然的客观存在物…  相似文献   

2.
和乐原理是对和谐的主客体相统一的怡然效应的概括。客体的和谐状态只有落实到主体的怡然体验,才是其价值的真正实现。和乐伴随着主体反映客体和谐状态的感知转换、理解转换、想象转换和情感转换。客体的和谐状态乃美的表征,主体审视、感受、享用客体和谐状态的内化过程就是审美活动过程,故和乐在过程上展现为由和至乐的审美之乐,在结果上表现为主客交融的怡然心境。和乐所展示的和谐的价值既是人生永恒的主题,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3.
审美活动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活动,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不是被动的接受审美客体而是两者的交融、契合的过程。审美主体通过感受、选择、抽象和创造使现实客体成为审美的,而形成了与客观世界不同的感悟——审美变形。审美变形是审美活动过程中生成审美意象的一种美感经验方式,以自身审美经验,形成一个主客体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  相似文献   

4.
康德将美感共同性的生成,归结于人的先验的"共通感",未能合理地提示出共同性美感生成的根由。从"美生成于审美中介与客体之互动"的立场出发,不同审美个体面对同一审美客体的共同性美感,生成于审美交往之个体间的审美中介的约定。具有普遍现实意义的审美中介约定的基本规定性,表达为主体间性、整合性、历史性、民族性和实践性等。审美中介约定的基本形式,可以区分为"后喻"约定、"同喻"约定和"前喻"约定。  相似文献   

5.
认识成果中的知识、意义和美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认识论把认识成果笼统地等同于知识,这是片面的。认识是主体在观念形态上对于现实世界的全面反映。现实世界包括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认识活动包括认知活动、评价活动和审美活动。认知活动在于把握事物的现象、本质和规律,它是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活动。评价活动在于揭示事物“为我而存在”的关系,它是主体对于客体属性和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认识活动。审美活动在于在主体“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它是主体感知主客体之间的融洽和和谐,从而引起情感愉悦的认识活动。与认知活动、评价活动和审美活动相对应的是知识、意义和美感。知识、意义和美感是认识成果中的三种成分。  相似文献   

6.
中国美学中的宇宙生命感及空间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美学思想中,主体和客体的互动或感通,往往有着充盈丰沛的宇宙生命感生成其中。中国美学以客观物象为审美对象时,极少将景作为纯客观的对象看待,而是视之为充满生命感的对象化存在,这在刘勰称为物色。宇宙生命感,就是指在中国美学思想中普遍存在的、对于自然物色所感受到的生命和性灵,它们是化育流行的,是吸纳了宇宙万物的创造伟力的。审美客体所透露出的宇宙造化的生命感,更多地体现在中国文论或其他艺术理论中的气化思想。气在审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它一方面成为主体和客体相互感应的媒质,另一方面,成为联通宇宙万物的动态途径。物色的审美生命感使审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不止于一般的联系,而是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兴功能。物色的宇宙生命感使主体的创作思维及作品都有着动荡开阖的时空境象,它是充满生命律动的。其动态变化,使作品产生了广远的空间之势及相对的精微,是使其审美空间产生亮点的笔致。  相似文献   

7.
审美是儒家生命的存在方式和展现方式。儒家的中和之乐作为本体之和的显现,具有规范政治活动,达致社会和谐的功能。音乐的审美共通感是现代社会最为天然的沟通纽带。当代需要借鉴古代儒家的音乐治理实践,通过审美共通感培育民众共同的心意状态、共同的情感,让生命在美的愉悦的自由感中舒展开来,实现审美主体与情感共同体的审美化生存。  相似文献   

8.
美感生成于审美关系。在审美关系中,主体是怎样地从关心客体和关心自我发展到忘却客体和忘却自我从而达到美感的最高境界的呢?这其中的奥秘,迷住了千千万万的美的追求者们。人类文化史上,确有不少美学家为揭示美感之谜,耗尽了毕生的心血。虽然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许是因为美感“谜底”潜藏得太深的缘故吧,以致今天还未能在科学的意义上完全被揭示。  相似文献   

9.
具体的审美体验产生于美的形象的形成过程之中,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欣赏也可理解为审美主体的自我欣赏,即个体的人站于族类立场上的孤芳自赏。审美主体通过感官与想象从对象世界中体验到自身的生命活动,成为对象性存在和对象的“生命表现”。而以偷窥为视角,作为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契链点,它们之间的和谐则为之打破。偷窥中的体验冲突是它内在的关系模式,故审美主体的审美体验则以心灵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为一方,以心灵的产物为另一方,二者之间的对立程度的深刻和尖锐使任何消除这种对立的希望都变得沉重起来。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艺术共鸣是在审美主体审美心理结构与审美客体美感魅力整体性条件下,主客体双向同构的一种审美关系,是一种信息交流过程.艺术共鸣可分为消极共鸣和积极共鸣两大类。  相似文献   

11.
在"主体一客体"二分式的形而上学主导下,人们在意识中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在实践上表现为对自然的掠夺、对生态的破坏.从现象学视域来考查,可以通过现象学还原消解自然观上思维与存在的分裂,扬弃传统的"主体一客体"二分的形而上学思维模式,通过对生态的存在论解读,防止认识论领域的形而上学对实践领域的僭越,还能够恢复人与自然原始的亲缘关系,最终以人对大地的情感和审美判断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5,(6):66-72
在当下的美学研究风潮中,"美"和"美感"被主客观合一的"审美经验"取代了,人们既很少独立地研究"美",也很少独立地研究"美感"。其实人们对于美感奥秘的探讨不是太多,而是太不够。比如美感判断的结构分合,美感机制的新旧互动就是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美感判断从结构上看有"分立判断"与"综合判断"之分。在对事物整体属性的综合美感判断中,起主导、决定作用的是关于事物内涵属性的审美判断。从美感的心理机制上看,美感反应的兴奋程度是与审美刺激的频率密切相关的。当审美主体反复接受审美对象强度、容量同样的刺激信息,美感反应就会渐趋弱化,最终产生审美疲劳,推动追求新奇的审美时尚。美感的心理机制和活动历程,就是在保障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生命共振的大前提下,不断由"审美疲劳"走向"审美时尚"的循环往复过程。  相似文献   

13.
比兴从实践上统一了客体对主体的刺激作用和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从心理特征上看,比兴体现出对客体刺激作用作出迅速反应时主体的随动应然效应。比兴的创造心理特征是:在兴而起情的瞬间,具体的情思和具体的物象争逸出运动的游移状态,迅速交会,并互为载体,进而达到具有审美价值的同一,呈现出情感思想形象的表达定式。比兴与“蒙太奇”的结构形式相似,都表现在“构件装配”的关系和思想联想性的关系上。在比兴中,景物画面时空上的无域性,与情感思想感知上的可延性一旦结合,就会产生审美效应的无限值域。  相似文献   

14.
(一) 变异的三个阶段文学形象不是客观对象的简单模仿,形象产生于作家的审美心理活动,由于审美情感的冲击,人的感觉知觉都发生了变异,因而作为文学形象的基本单位的意象常常是变异了的,亦即与客观对象并不是完全对应的,不是同质等量的。不管意象的变异怎么超越了现实,也不管意象变异与现实的感知有多少矛盾,就整体而言,感知的变异都是与主体的审美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因如此,感知变异才与理性发生矛盾。理性之所以不能自由地变异,就是因为它是一种客观的反映,它的最高任务是认识,认识的对象是客体,因而主体必须向客体认同,用哲学的语言说就是主体必须与客体统一。而  相似文献   

15.
生态教育经由生态科技教育、生态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三条路径,分别实现了主体对生态规律的把握、生态目的的明确与生态价值观的形成,促进了生态人的生成。生态美育通过培养审美主体的绿色审美兴趣、生态中和理想、绿色阅读能力与绿色艺术实践风尚,引领审美主体在审美、造美活动中构建绿色艺术世界。生态审美者在一体化的欣赏、批评、研究、创造活动中,与审美世界和谐整生,终实现生态美境与艺术人生的对生共进。  相似文献   

16.
美感是构成生命前行的引力和方向,是超越物质直感而走向形式观照、跨越有限短暂而趋向无限永恒的正向动力.康德在对美作现象性还原分析时,意识到美在自然状态中协调的合目的性和主体需要的合目的性,认为自然的低一级的类有向高一级的类过渡的可能性.从内因分析,美感的生成有两种因素:一是为了克服生命堕性发展出的生命向上的动力性因素;二是为了生命完满性需要产生了向上升华的向力性因素.它们生成并导引了人的情感活动,使主体的美感能力积淀为生命的正向引力.在这种动力和形式感召引领下的向力使人发展出文化以后还继续把它作为正向感召力指引着人的精神,统摄着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方向.这种特质构架出"自然与自由"的桥梁,使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成为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迅速的城市化产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除了经济迅猛发展带来的环境与资源问题之外,还有一个相当重要但迄今尚未引起足够关注的,即在文化层面上的人文—审美生态与精神—心理环境等问题。在都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各种文化与精神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或在很大程度上都涉及到主体精神生态的“和谐与不和谐”及心理情感的“愉快与不愉快”,因而成为相对纯粹的美学问题。当代中国美学面临的是一个具有二难性质的问题,一方面,由于主体的想像力与个性正在都市文化中走向越来越严重的异化与沉沦,因而它一个重要的批判任务是如何重新拯救人性中固有的审美想像力与诗性智慧机能;另一方面,由于古典美学、现代美学对都市审美文化的隔膜与敌视态度,因而另一个同等重要的启蒙任务是如何培养出当代个体生命对都市文化健康的审美趣味与判断力。  相似文献   

18.
共鸣,主体在艺术审美过程中一种很有普遍意义的心理现象和情感活动,李壮鹰同志在《共鸣非美感说》一文中对这一命题作了新的探讨,读后得益匪浅。但是,在艺术的共鸣是否具有美感性质的问题上,笔者有些不同的认识,试胪列以祈教正。  相似文献   

19.
科学美感的心理机制,也就是科学美感触发和诱生的心理机制,它是科学审美活动过程中审美主体心理结构的功能,或者说是科学审美主体心理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由于科学创造是”审美的创造”,科学鉴赏是”审美的再造”,科学鉴赏中所特有的理解活动同时也是对鉴赏对象的再创造,科学鉴赏中的美感体验也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科学创造中的美感的再体验.因此,无论是科学创造中的美感还是科学鉴赏中的美感.其审美心理机制都是相同的.科学美感触发和诱生的过程,始于不和谐感的出现,终于和谐感的满足.从心理机制上看,这一过程大体上包含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这就是移情、同构和直觉.  相似文献   

20.
论审美选择     
审美作为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包括主客体两方面的内容。这两个方面都是通过审美选择实现的。审美选择既是人化的感情和感情的人化实现的过程,也是人化的对象和对象的人化实现的过程。这种双向选择的结果,不仅使主体适应了客体,也使客体适应了主体,从而实现了主客体的统一。所谓审美选择就是对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适应的和谐统一关系的把握。审美感审美选择作为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当然离不开客观事物。不过,客观事物作为审美对象,仅仅产生审美选择的机会,并不构成审美选择的原因。审美选择的原因在于审美主体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