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今年7月9日至11日,由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主办的“世纪之初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共有20多位,分别来自北京、南京、上海、杭州、武汉、广州、长沙等地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会议由魏中林教授、李文初教授主持,我校副校长胡军教授、“211工程”项目——“文艺学与汉语文学”项目负责人、原副校长饶芃子教授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代表围绕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问题展开讨论,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归纳起来,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世纪之初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7月 9日至 11日在我校召开。此次学术研讨会由文学院中文系主办。参加会议的代表共有 2 0多位 ,分别来自北京、南京、上海、杭州、武汉、广州、长沙等地的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 ,包括饶子、刘扬忠、陶文鹏、刘文忠、钟振振、张宏生、巩本栋、王步高、萧瑞峰、徐培均、邓乔彬、王兆鹏、邱世友、吴承学、康保成、魏中林、李文初、艾治平、洪柏昭、赵晓岚等学者。会议代表就古代文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展开讨论。现在的学术界为什么出现不了象王国维、陈寅恪、钱钟书等大师级…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是山东省高校“八五”重点学科,我校硕士学位授予点之一。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6人,讲师7人。其中博士4人,硕士7人。1980年以来共招收攻读硕士研究生50余名,授予硕士学位37人。本学科专门图书室收藏《四库全书》等各类图...  相似文献   

4.
龙榆生(1902~1966)是20世纪最负盛名的词学大师之一,上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长期任职于暨南大学中文系,历任讲师、教授、系主任,他以深厚的学养和卓著的成就与当时众多的名师大家一起燃起了暨南国学之薪火。为缅怀龙榆生先生的业绩,承传前辈学者的学术传统,探讨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建设的理论,2003年1月18日至21日,暨南大学文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光明日报》文艺部、《文学评论》编辑部、《文学遗产》编辑部和韶关学院等单位联合举办了“龙榆生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暨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建设研讨会”。本次会议由暨南大学邓乔彬教授和《文学遗产》编辑部陶文鹏研究员主持,来自境内外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围绕着龙榆生先生的学术成就以及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建设诸问题展开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黄圭 《天府新论》1997,(6):92-93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文学遗产》编辑部和黑龙江大学联合主办的“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回顾与前瞻”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7年8月12日至17日在哈尔滨——镜泊湖召开。来自海内则、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学者10o余人出席会议,会议收到学术论文SO余篇,兹将与会代表提交的论文和口头发言的主要观声、综述于下。一、对本世纪古典文学研究的总体回顾与前瞻对近百年以来的古典文学研究作一历史性的回顾和反思,并继而预测未来的研究走向很具哲理意义和启发性,不仅可以避免因循守常,也有助于研究的深入。有的代表认为,如此选题题目未…  相似文献   

6.
用世界先进的理论、方法重新发掘、阐释中国古代文学,完成由旧模式向新模式的转换,是世纪之交古代文学研究的一场学术革新与转型。世纪西方人本主义学说与科学主义学说的合流与从“由外到内”到“由内而外”的发20展转向,为我们提供了理论的营养与路向的启示;国内文艺理论界所走过的由“内转”到“外突”的学理路程,为古代文学提供了有益的参照。作者认为,古代文学的研究路径、方法应是变“由外而内”为“由内而外”再“由外而内”,即由文本形式分析入手,发掘隐含其内的情感结构、心理结构及人性发展的情态,最终再回到说明文本上来。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跨世纪意识”崔海正世纪的脚步已渐渐走向新旧之交,21世纪的曙光即将照临中国学术文化的“百花坪”。当前,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强调“跨世纪意识”的认同是很有必要的。所谓“跨世纪意识”,这里是指古代文学研究应该通过“瞻前”、“顾后”的...  相似文献   

8.
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与内江师范学院联合主办的"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与教学第四届研讨会",2007年4月16日至19日在内江师范学院举行。来自全国近80所高校和部分研究所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收到论文80余篇。研讨会开得热烈、紧凑、高效。  相似文献   

9.
2007年12月6日,由我校副校长徐绪卿教授主持的浙江省科技计划重点软科学项目“浙江省教育服务业发展研究”(2006C25010)顺利通过浙江省科技厅的验收。这是继吕何新副教授主持的《智能化高校学生就业综合服务和决策支持平台的研究与示范》(2006C23062)之后,我校通过省科学技术厅验收的又一个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  相似文献   

10.
李祥林 《天府新论》1998,(1):86-87,95
由中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主办、广西师范大学承办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10届年会”,于1997年11月上旬在风光秀丽的桂林召开。来自海内外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专家、学者15o多人出席会议并提交6o多篇学术论文。与会者围绕“中国古代文论与当代文论相融合的思考”、“中国古代文论在国外传播之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古代文论研究”、“石涛、况周颐等广西古代文艺理论家以及当代王力、冯振、秦似等学者对古代文论继承发展的研究”等进行了广泛热烈的讨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成为当下古代文论研究领域热烈讨论的话题。…  相似文献   

11.
<正>2017年10月7日至8日,"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古代文学史料研究分会2017年年会暨中原文学文献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召开。这次会议由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古代文学史料研究分会主办,郑州大学文学院承办。来自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西北大学、南昌大学、黑龙江大学、台湾东华大学等40余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郑州大学文学院俞绍初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杨  相似文献   

12.
百年文学研究的学术性反思———“中国文学研究的世纪回眸”学术研讨会综述孙先科1997年9月14日至19日,由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与河南大学共同主办的“中国文学研究的世纪回眸”学术研讨会在开封召开。这次会议汇聚了国内从事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与文学理论研...  相似文献   

13.
卞利 《社会科学》2007,(6):190-192
由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与台湾东吴大学人文社会学院联合主办的"地方社会研究中田野资料的解读"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4月10-11日在安徽省黄山市举行,来自韩国、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等国家与地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30余位知名学者应邀出席了会议,并作了主题发言。安徽大学副校长韦穗教授代表学校致辞,向会议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相似文献   

14.
交叉学科中的古代文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交叉学科中的古代文学研究是一个旧话题,新世纪伊始谈这一问题,是想说在20世纪学者们在交叉学科中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然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20世纪古代文学有许多问题的解决是依靠相邻学科的发展来完成的,对《诗经》、《楚辞》的解读人们运用了人类文化学等相关领域的成果,闻一多先生在论述《诗经·NB04E苡》时,从语言学、生物学、社会学等角度阐述了这首诗的文化内涵,对《九歌》的阐释闻先生是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其研究方法给人们的启示非常深刻。陈寅恪先生的唐研究,“以诗证史”,进一…  相似文献   

15.
2001年12月29-30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联合举办了“‘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家计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全国总工会等政府和群众团体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上海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兄弟院校的领导、专家和学者共7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郑杭生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惠玲教授、国家计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李守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陆学艺研究员到会…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上古重数 ,以数为宇宙化生的关键和万象联络的枢纽。先民由卜筮之数创为八卦———《易经》 ,开创我国文献—文学倚数编撰的传统。包括《易经》产生的商周之际 ,文献—文学中数的传统经六次变迁而贯穿始终 ,表现由文献而文学 ,由诗文而小说、戏曲 ,由外及内 ,由明转暗 ,由粗转精等逐步深入的过程。这一过程因久被忽略而显得隐晦。其隐晦之故有社会、哲学及文学批评诸方面的原因。从作品的不同层面看 ,这一传统表现为编撰“倚数”称名和布局谋篇 ,“倚数”行文的模式与技巧等 ,综合而成中国古代文学的数理机制 ,表现出数理美的特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数理与形象互相含蕴而相得益彰。中国古代文学的数理批评不单纯是文学形式的探讨 ,而将为文本的阐释提供新的可能 ,有时本身就是这种阐释。本文主张建立写人与叙述并重、形象与数理结合的新的古代文学批评和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17.
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成立于1952年9月,老一代学者张松如、赵西陆等人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在国内均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至今已招收近30届古代文学的硕士研究生,其中李从军、萧瑞峰、韩经太、张晶等皆已成为国内著名的古代文学研究专家。本专业经过长期的科研与教学积累,形成了一支学历高(博士7人,硕士3人)、年龄结构相对合理,研究方向明确,研究成果显著的学术队伍。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点现有博士生导师三人:沈文凡(1960-),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唐宋文学方向),吉林大学学位评定分委会委员…  相似文献   

18.
<正> 应我校辞赋研究所的邀请,美国著名的中国辞赋和《文选》研究专家、华盛顿大学亚洲语言文学系主任康达维教授偕夫人美国《华声报》社长兼主编张台萍博士于8月8日访问我校。山东大学中文系与辞赋研究所联合举行座谈会。参加与客人座谈的有中文系主任牟世金教授,辞赋研究所所长龚克昌教授等20多人。会上,客人首先介绍了美国汉学研究情况,并回答了与会者提出的问题。随后,主客双方交流了各自的研究心得和今后打算,表示愿意加强相互间的交流。副校长曾繁仁教授会见了客人,商讨了山大与华大加强交流和合作的可能性。曾副校长代表校方聘康达维为我校客座教授。  相似文献   

19.
意识一般指自觉的心理活动,即人对客观现实的自觉的反映。翻开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发展史就可以发现,古代文学艺术家的生活与创作实践,往往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含蕴着穷愁、忧郁、痛楚的情感因素,不妨称之为忧患意识。由于忧患意识强烈地表现在非功利的艺术氛围以及文化心理结构中,因而特别使得代表中国文化建构重要基因的诗词书画,沿着“诗可以怨”的分支发展,并形成“蚌病成珠”或诸如“狂”“怪”等独特的审美心理定势。本文拟就此作一概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张振龙 《中州学刊》2004,(1):167-168
2003年10月18日至20日,由河南省古代文学学会和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古代文学研讨会暨河南省古代文学学会年会在信阳师范学院成功举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