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十年前开展的“关于思维和存在同一性问题”的讨论,被那个“理论权威”用政治批判压了下去。论战一方的代表杨献珍同志始终没有机会就这个问题公开发表过看法,他在文化大革命中进一步遭到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与外界隔绝了十多年。在今年六月号的《学术月刊》上,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杨献珍同志的一篇文章:《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就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杨献珍同志在文章中说,杜林、林彪和“四人帮”的唯心主义先验论都借助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一命题,我们很同意这一看法。杨献珍同志又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个命题不可能有唯物主义的理解,更不可能有既是唯物主义又是辩证法的理解,肯定地认为“思维和存在的  相似文献   

2.
最近,在《学术月刊》上看到杨献珍同志有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三篇文章,从中受到很大的教益。杨献珍同志是我国理论界的老前辈,二十多年前由于坚持自己的理论学术观点,惨遭党内那个“理论权威”的迫害。现在他虽已年迈,但为了繁荣学术文化,仍积极参加学术争论,这种精神和勇气,是值得学习和尊敬的。杨献珍同志在三篇文章中,都提到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有关“同一性”和“等同性”的翻译问题,并坚持认为,“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整本书都是批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哲学的唯心主义本质的”。本文想就上述问题谈谈我们的意见。  相似文献   

3.
最近,杨献珍同志在上海的《学术月刊》上发表文章,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就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这是关系到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理解和应用的大问题。很有必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搞清楚。对此,我们也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4.
一探讨“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基本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辩证法大师,他所说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具体的,辩证的同一(统一);一种观点认为,“黑格尔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从整体上讲,既是唯心主义的,又是形而上学的,它所说的就是思维即存在,存在即思维,思维和存在是一个东西”。我们认为,把黑格尔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学说,说成二者“等  相似文献   

5.
《江汉论坛》1980年第三期发表了荣开明等三位同志写的《同一性的涵义问题》一文(以下简称“同”文)。该文认为同一性只应有一重涵义,对立面的相互转化不应是同一性的涵义。我们的观点相反,认为同一性不可能只有一重涵义,理应具有“转化”这一重内涵。讨论同一性的涵义,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之争,这里面牵涉到唯物辩证法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则直接关系到我们对整个唯物辩证法的理解和运用。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晋阳学刊》1985年第二期发表了秦淮沙同志的《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之不能成立》一文(以下简称秦文),看后受到一定的启发,但我认为根本否认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是不妥的,现谈点粗浅的看法,就教于秦淮沙同志。一,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理解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论述秦文在“立论的根据何在?”这部分中写道:“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究竟是什么?它的含义是什么?能不能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提供论据?”我认为问题提得好,抓住了关键所在。秦文认为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所阐明的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其含义“有两层意思”:“第一,说的是思想对世界的认识”;“第二,说的是思想对世界的改造”。因此,把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说成只是世界“可  相似文献   

7.
洪啸涛同志在《江淮论坛》一九八○年第一期发表《试论思维和存在同一性问题上的分歧》(以下简称《试论》)一文,对杨献珍同志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就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学术月刊》,一  相似文献   

8.
<正>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提出了哲学基本问题。联系恩格斯对旧认识论的批判以及他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阐发,我认为,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规定亦即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主要课题的确定。 恩格斯把哲学基本问题划分为两个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以及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恩格斯作了多层次的剖析,把其分解为三个具体问题:“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这三句反问并不是同义反复,而是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逐层深入的三个  相似文献   

9.
《哲学研究》一九六○年第七——八期发表了周景芳同志的“怎样理解和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的几个问题”一文。文中把一九五九年第四季度开始讨论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以及错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质变阶段的同一性和统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等问题,归结到一个根本问题即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一种关系还是两种关系的问题上来讨论。提出不同意我的看法的意见。他的根本观点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一种关系(矛盾)的二重性,不是两种关系。”他认为我的“问题就出在‘两种关系’这四个字上,”“这不仅仅是四个字的问题,而是一种根本观点,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是一个纲,其他问题皆由此而来。”周景芳同志把问题归结到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一种关系还是两种关系的问题上来讨论,确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这样的讨论对辨清“怎样理解和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的几个问题”大有好处。但在我看来,周景芳同志对这个关键性问题的看法,还是值得商榷。也可能我的看法不对,但是为了使讨论进一步开展,现在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如果我的看法是错误的,我将坚决修正自己的错误。总的说来,我的问题不出“两种关系”这四个字上,而周景芳同志的问题却出在“不是两种关系”这六个字上,而且“这不仅仅是六个字的问题,而是一种根本观点,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是一个纲,其他问题皆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10.
现在,讲这个问题,是旧事重提。为什么要重提?原因很简单:有些问题,搞不清,想不通,解决不了,所以,本着党的“双百”方针精神,冒昧地再提出来,请同志们赐教。一、“思维与存在同一性”命题的确切含义是什么?“思维与存在同一性”是唯心主义认识论共同的根本的命题和理论,有其特定的、确切的含义,即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因而得出:思维即存在,存在即思维,两者是一个东西的同一性论。这是唯心主义的根基,在西方哲学史上是公认的,一些典型的唯心主义者也是这样论证和肯定的。这个问题,见我们1959——1962年期间发表在《哲学研究》、《光明日报》哲学副刊上面的文章,为了节省篇幅,这里不再重述。有的同志说,黑格尔是唯心辩证法家,因而这个命题在他那里是特殊的、不同的。诚  相似文献   

11.
《社会科学论坛》1993年第6期刊登的卜延军同志的文章《“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新释》,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作出了新的解释。本人认为卜文(以下简称卜文)的阐释多有不当之处,特提出与之商榷。 物质和精神或者存在与思维谁第一,谁决定谁,这是划分唯物与唯心两大基本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我们把它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因为其它一切问题都要以此为基础。“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虽然  相似文献   

12.
恩格斯在其晚年的总括性哲学专著《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系统阐述了哲学基本问题并明确将其区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精神与自然界何者第一性,即思维内容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基本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它构成了认识来源问题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另一方面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即思维形式问题。它集中反  相似文献   

13.
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前前后后已经争论了许多年;现在又出现了“第三种意见”(不止一篇文章)。我无意再写文章,只在这里略加评论。“第三种意见”对争论双方的观点概括为: “一种意见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或者“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个命题的实质是思维和存在的等同”; “另一种意见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  相似文献   

14.
在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争论中,王若水、撒仁兴等同志认为思维存在共处于物质世界、人类世界、社会生活的统一体中。诸松等同志则认为:这统一体是实践(见“理论与实践”今年五月号),并且认为:如果承认思维和存在共处于物质世界、人类世界、社会生活这一统一体中,就会得出唯心主义结论。那么,究竟那一种观点正确?本文就上述问题,提出一些意见,和大家商讨。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载有房良钧同志《对统一斗争相对绝对问题的创造性探索》一文,提出的问题很有意义,但在基本观点上我却有不同的理解,现概述如下,以与良钧同志商榷: (1)矛盾的基本属性是什么?我认为,“同一性和斗争性”并不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两侧面之间既斗争,又同一,才是矛盾的基本属性。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把矛盾同一性明确地表述为矛盾双方共处于统一体中和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这两种含义。但近几年来,学术界有种观点认为“同一性”不包括互相转化,而主张把同一性的第二种含义修改为“互相贯通”。这种意见是值得商榷的。一、离开转化不会有“互相贯通”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互相贯通”作为同一性的第二种含义,包括三层意思;矛盾双方的互相包含,矛盾双方的直接同一;矛盾着的对立面彼此相通,包含着互相转化的趋势。让我们分别对这三层意思作一点分析。说矛盾双方互相包含,这无疑是正确的。任何矛盾,其对立双方总是存在共同的基础和  相似文献   

17.
关于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的討論,是在1959年《哲学研究》第11—12期轉載了同年10月11日世誠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唯物主义的原理嗎?”一文开始的。这篇文章对《哲学研究》1958年第一期所載郭月爭“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题是哲学基本問題的第二个方面”一文中的論点,提出了反对意見。世诚和郭月爭在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题上針鋒相对的意見,引起了我国哲学界的普遍注意。到目前为止討論已进行了五个月,先后发表了郭月爭、王若水、周景芳、撒仁兴、世誠、李唯一等的文章,分別刊登在《哲学研究》《紅旗》和《光明日报》的《哲学》专刊上,其它刊物也陆續发表討論文章,着重討論了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并开始討論錯誤的思想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以及对思維和存在共处于一个統一体中如何理解等方面的問題。现将討论以来各方意見,特別是四、五月份以来的討论情况綜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我们读了池超波同志《也论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一文(载《哲学研究》1979年第5期),很受启发。作者就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这个唯物辩证法的重要问题,在同杨超同志商榷的过程中,阐明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十分难能可贵。文章还指出了那种认为绝对的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相对的同一性则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的观点,实质上是把同一性和斗争性割裂开来。我们同意这种看法。但是,对于贯穿池文的一些主要观点,我们与池超波同志的看法却又不一致了,在这里提出来共同探讨,以期对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體这个重要问题,有一个比较正确的理解。讨论的问题集中在怎样理解精髖?核心中是否还有精髓?这就涉及到在精髓问题中如何认识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关系;在唯物辩证法中如何认识核心和精髓的关系。正是在这两个重要问题上,我们和池超波同志有着不同的看法,现在就摆出我们的观点,以就教于池超波同志。  相似文献   

19.
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答孙春山同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三月下旬接山东省济宁地委党校教研室孙春山同志来信称:在学习《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时,对第二章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同志们理解不一,难成定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命题,明明是黑格尔的“绝对观念”等同于现实世界的唯心主义论点,但为何对这一命题要从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来肯定?诚然,辩证唯物主义承认思维是存在的反映,而且思维对存在有反作用,并且是实践把二者沟通起来;但这能纳入“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个命题之下吗?……现在是否人们把这个“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把这个唯心主义的命题,硬要作唯物主义的解释呢?马列原著人们已经学了几十年了,对其理解,应该有个定论。我们的理解不知对否?……  相似文献   

20.
卓炯同志在《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再认识》一文中说:“剩余价值可以不是资本主义的特殊经济范畴,而是扩大规模商品生产的共有经济范畴。”(《学术研究》杂志1980年第五期)后来我们又读到他发表于《光明日报》的文章《怎样理解马克思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1981年7月25日第4版)。这篇文章虽然没有再一次明白地提出这个观点,但显然是这个观点的进一步论证。我想就卓炯同志在两篇文章中涉及的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