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亲鳖在自然条件下,繁殖周期长,产卵量和孵化率低。要想提高养殖亲鳖的效益,必须提高其繁殖力,获得质优量多的幼鳖。 (1)亲鳖池的建造。选阳光充足,温暖宁静,水源丰富,排灌方便的地方建池;一般情况下每只池以100—150米平方为宜,池壁玉米1.3—1.5米,水深1.1—1.3米。底铺20—30厘米厚的砂或软泥。池中设砂岛,让河沙露出水面0.3米,修成斜坡型,以便于亲鳖产卵活动。放养前肥池水排干,每亩  相似文献   

2.
虾的池塘越冬分幼虾越冬和亲虾越冬。幼虾越冬是指8—9月份繁殖的虾苗,越过冬季留待翌年3—4月份放养;亲虾越冬,则是指选留越过冬季的亲虾,留来年繁殖。搞好青虾越冬对虾养殖十分重要。现介绍一种青虾越冬技术:1、池塘选择与放养准备。选形态规则,避风向阳,水深1.5米以上,且水草较多  相似文献   

3.
鳖池的建造。(1)稚鳖池 刚出生至10克以下者称稚鳖。池面积为2-8平方米,长方形,深0.3-0.4米。水深保持在0.1-0.15米,池底铺细沙,池上搭盖高出池顶1-1.5米的遮荫棚。两端建宽约20厘米的休息台。休息台与水面相交处建一个30度的斜坡,便其上下。(2)幼鳖池体重10-100克左右的称幼  相似文献   

4.
一、池塘条件。亲虾培育池塘4口,每口池塘面积5亩,共20亩。池塘坡比1∶2。池深1.5米,池坡用塑料薄膜覆盖,池四周用石棉瓦建防逃墙。池底部中央用砖和水泥做集虾沟,沟深40厘米,沟宽50厘米,沟长近于池塘底长。向外抽水点设在虾沟中最低点,清塘时虾会随着水流集中在沟内,便于捕捞。1、隐蔽栖息物设置。在池塘四周种植占水体总面积1/3—1/2水葫芦、水花生等水生植物,在池底和池坡放置单层和多层管状隐蔽物,放置材料为竹筒和废旧橡胶性物质。2、增氧机配备。龙虾喜清新水体,亲虾池溶氧要求5毫克/升以上,透明度30厘米以上,PH值7.5—7.8。因此,我…  相似文献   

5.
林易  张露 《小康生活》2006,(1):32-32
一、优化养殖环境 选择地面开阔,环 境安静的地方建池。池的大小、形状不限。 池深1-1.5米。池底以壤土为宜。池埂四 周用高70厘米的石棉瓦或水泥板埋入土下 20厘米,土上50厘米做为防逃墙。防逃墙 内四周留宽1米以上空地,供鳖爬出水面  相似文献   

6.
有一种鳖冬眠死亡症,发生在冬眠苏醒后的一段时间内,亲鳖死亡率较大,为存塘亲鳖的10%左右,最高达30%以上。一、早春亲鳖死因:1、体质虚弱引起死亡。鳖的死亡与越冬前饲料摄入不足有关。尤其是雌亲鳖,经过几个月  相似文献   

7.
河蟹池套养青虾,不仅可以提高蟹塘的利用率,还有利于预防蟹病,是一项成熟的生态养殖技术。(一)塘口要求。河蟹池套养青虾应选择面积8—15亩,水深2—2.5米,水源充足,水质清新,进排水方便的蟹池。池塘水深1.5米以上,淤泥在10厘米以内。(二)虾苗放养。放养时间一般在7月初前后,每亩放虾苗1.5万—2万尾,  相似文献   

8.
一、虾池条件。池塘深1.5米。底质硬结,淤泥不超过10厘米厚,池坡1:2.5,水源充足。9月初池塘留底水10厘米,用150公斤生石灰清塘。9月上旬加注新水60厘米。进水口用两道60目筛绢网过滤,防止杂物和敌害进入。在离岸1米左右的浅水地带移植一圈水花生,移植前用5毫克/升的漂白粉溶液消毒。水草带用泥龙绳固定,面积占池塘面积20%。在池塘中间水面下20~30厘米处架设无节夏花网片,让青虾上下爬行。网片宽3米,沿池塘长边排成2排。小网箱底面积12平方米,大网箱底面积2040平方米,网目0.10.3厘米。也可用塑料或尼龙防蚊窗纱替代网布。箱高1.5米,敞口。用…  相似文献   

9.
《小康生活》1995,(11):33-34
湖南益阳县农业局熊谱成人工养殖鳖是一项高效益养殖项目,利用房前屋后零星地面养鳖很有开发价值。为此特提供庭院快速高效养鳖新模式供参政,该模式是根据湖南省水产所三年的试验成果,并综合洞庭湖沿岸群众养鳖的先进经验而成。它可以达到的目标是:在6个月内,可将50—100克的幼鳖育成400克以上的商品鳘,100平方米水面产鳖200公斤,总投入  相似文献   

10.
张是  海波  水清 《小康生活》2006,(4):37-37
一、选好养殖池塘养殖淡水龙虾的池塘,宜选择在通风向阳、保水性好、水源无污染的地方,池塘面积一般为5-10亩,水深要达到1.5米以上,沙泥底而且底部要平坦,坡比1:34,具有方便的进排水条件和防盗、防逃设施。池中种植水生植物或放入一定数量的石块、碎砖、瓦片等,供虾栖息、隐蔽,面积约占总水面三分之一。切不可因淡水龙虾的适应性强,在放养时就忽视消毒、规格、施肥、水温等项工作。放养前每亩要用生石灰100150公斤清塘消毒,以杀死池中的有害生物。消毒后3天进水,10天后每亩施500600公斤腐熟有机肥培肥池水,培育丰富的浮游生物为虾苗提供充足…  相似文献   

11.
筱军 《小康生活》2004,(10):33-34
一防池浅。养蟹池塘,深度以1.5—2米为宜,不宜过浅。池底要平坦,淤泥不超过20厘米。水深约1—1.5米。幼蟹放养后,要勤换水,并保持水位稳定,以防蟹重新打洞。二防逃跑。池塘四周,可用塑料板、橡胶板、水泥板围住,或用砖  相似文献   

12.
一、池塘要求。水质清新,水深1.5米以上,池底平坦,淤泥20厘米以下,面积10—20亩左右。养蟹池的进、排水口设置成对角状,实行高灌低排,池周用钙塑板防逃。二、清整池塘。12月份干塘曝晒,清除池底多余淤泥,整理好塘埂,蟹种下塘前15天每亩用75公斤生石灰干法清塘消毒。三、蟹种选购与放养。幼蟹要求规模一致、附肢完整、无病无伤、未性成熟。春节前后,每亩池塘放养  相似文献   

13.
蟹池选择 混养池面积不宜过大和和过浅,选水草、天然饵料较丰富的水体。池塘面积20—30亩,水深1.5—2.0米,大水面网围养殖40—60亩,水深1.0—1.5米。  相似文献   

14.
一、鳖的生活习性与管理。中华鳖生活于淡水中,性喜温暖,耐饥饿力强,寿命40—60年。胆小怕惊,多夜间活动,喜斗,在水中一般不攻击或咬人。喜吃鱼吓及动物尸体,活鱼吓它又很少捕到。其生活习性“春天发水走上滩,夏季炎炎柳荫潜,秋天凉了入洞穴,冬季严寒钻深潭。”适宜鳖生长的温度为25—31℃,20℃以下食欲减退,15℃以下停止摄食,进入冬眠。性成熟期为4~5年,每年4—5月份在晴天晚水中发情交配,20天左右开始产卵,  相似文献   

15.
人工养鳖是一项高效益的养殖项目,目前国内的先进水平是:在14个月内能将刚孵化的稚鳖育成400克左右的商品鳖,666平方米产鳖1吨,投入产出比1:2以上。纯利10多万元。但多数养鳖场的效益离这个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16.
徐承旭 《小康生活》2002,(11):21-21
青虾以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赢得了广阔的市场,多年来畅销不衰,是极具有养殖潜力的品种。而青虾暂养,可以错开销售旺季,待价而售,能提高养殖效益。(一)暂养池的选择。暂养池要选择虾资源丰富湖泊、河沟的附近,面积3—5亩,水深1.3—1.5米,坡比1: 1.5—2,长方形,东西向。池塘中间开一条宽0.5米,深0.5米的排虾沟,出口处挖一个深0.5米,宽3米,长5米的集虾槽。进出水口用双层过滤网过滤,以防青虾逃走和敌害生物进入。放虾前10天每亩用生石灰100公斤,采用干法清塘,5天后进水,池中均匀投放水草、树枝、废弃的网片等,覆盖率在50%以  相似文献   

17.
扣蟹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成蟹养殖的成败。在成蟹池中围网将大眼幼体培育成扣蟹,保证来年成蟹养殖蟹种需求,能够提高养殖成活率,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下面笔者结合生产实践,将其技术要领简要介绍如下:(1)池塘条件:选择靠近水源、水质良好无污染,排注水方便,水深达1.5米以上池塘均可。(2)防逃设施:白铁皮、玻璃、塑料布等均可作防逃设施,将防逃材料埋入地下10厘米,土上部分高50-60厘米,外侧辅以竹桩等固定支撑,进出水口用铁丝网拦好,以防河蟹外逃。(3)苗种放养。①蟹种放养:除第一年养  相似文献   

18.
陈德祥 《小康生活》1995,(10):29-31
鳖是珍贵水产品,肉昧鲜美、营养丰富,还具有滋补防癌健身特殊功能。在市上每公斤价500元以上。且供不应求。鳖在自然环境下需4—5年才能长成500克重。而采用四季恒温快速养鳖新技术,一年可长成700克重。现将这一新技术介绍如下。(一)建恒温池:采用砖石水泥结构,四周有水泥挑檐。池壁高1.3  相似文献   

19.
夏民安 《小康生活》1997,(10):32-34
甲鱼养殖不神秘。近年笔者根据对汉川县几十户高产养殖甲鱼的调查将他们的经验。总结如下。一,甲鱼池要建好。甲鱼喜静怕声、喜阳怕风,喜洁怕脏,因此,应选择环境幽静,避风向阳,排灌方便的塘作为养殖基地。按高标准建设养鳖场。如是自繁、自育、自养场,要考虑亲鳖池、稚鳖池、幼鳖池、三龄鳖池、成  相似文献   

20.
铁凌  陈玲 《小康生活》1997,(7):24-25
近年来,各地发展养鳖的势头十分迅猛,但采用常规方法养鳖,一般需3年左右才能养成商品鳖。如何快速高效养鳖,我们借鉴他人经验,摸索出两头控温养鳖新法,结果只需14—16个月便可将稚鳖养成商品鳖。每只商品鳖体重达350—400克,可获纯利70—80元。现将两头控温快速高效养鳖新法介绍如下:一、基本原理。两头控温养鳖,是在鳖池上加盖塑料薄膜,利用太阳能增温、保温,在越冬前后期推迟冬眠和提早结束休眠,从而达到延长有效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