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王立教授历时九年写成的专著《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主题》,作为李炳海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与文化丛书”之一种,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该书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尤其是文学主题学学科建设上,是一件值得一书,可喜可贺的事。作为国内主题学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该书从中西比较和传统主题、母题史溯源的角度,共分为“绪言”和九个章节。首先,作者具体剖析了中外大量作品,比较了中西方文学对于复仇者动机意志、复仇目的、方式手段表现的相异之点,复仇与爱情婚姻的关系及其得到的褒贬评价。又从鬼灵神秘崇拜、侠文学精神、法律与执法…  相似文献   

2.
复仇题材因为其经常是伴随着爱与恨的强烈的情感宣泄,有着激烈的矛盾冲突,历来是作家虚构文学的不朽主题。元杂剧中,复仇也是一大主题,以两大名作《窦娥冤》和《赵氏孤儿》为代表。  相似文献   

3.
伍子胥复仇故事由正史到民间传说,由史传文学到戏曲、小说,在不同的文体和文学系统中不断得以演绎和完善。对《左传》、《史记》、《吴越春秋》中伍子胥复仇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梳理,并结合当时社会盛行的时代意识和时代精神,可勾勒出伍子胥由正史到杂史以及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流变。这种动态的变化,使人们对伍子胥形象不断有了新的认识,从中也可发现后世优秀文学作品从正史和杂史中受到的启发。  相似文献   

4.
《聊斋志异》中有不少有关女性复仇描写的篇章,但很少有人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展开深入分析。笔者认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复仇描写类型复杂多样,复仇女性的身份属类、复仇目的、复仇方式各有其不同之处,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何立新 《理论界》2006,1(6):193-194
西方传奇的复仇主题与中国小说的复仇主题,在价值取向上有所不同。中国复仇文学中不乏一种颇具“反讽”意味的表现倾向,西方复仇文学对这种故事有时会产生一种有价值的“误读”,甚至因此而进行一种“再创作”。  相似文献   

6.
李新 《学术探索》2012,(1):143-145
"复仇"作为传统母题之一,在不同的时代、不同作家的文本中有着不同的书写模式,对此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为深刻地认识文本及作家。传统复仇文学中的复仇书写常常遵循"为富不仁——投告无门——暴力复仇"的三步走模式,在"红色经典"文本中得到继承的同时被加以改造,从而形成了"为富必不仁——投告总无门——武装革命"的新情节。这是传统复仇文化与现代阶级观念合谋的产物,同时是作家自觉地放弃了某些独立思考与追求配合政治宣传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杨经建 《人文杂志》2004,(3):102-107
复仇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 ,在中国叙事文学中以复仇为取向的创作形成了具有某种恒久意义和特定价值的母题显现形态。本文将中国文学中的复仇母题叙事归纳整合为三种模式 ,在对其进行“悲剧性”的审美认证和文学史价值评析的基础上 ,还予以文化哲学意义上的发掘和阐释。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时期,青年汪曾祺创作了文学生涯中标志性的作品——短篇小说《复仇》。汪曾祺在创作思想上广纳各家,在艺术上积极吸收各种创作流派和作家的表现手法和技巧;同时还在作品中对“复仇”的主题处理和小说文体的创新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从中不难看出,《复仇》的创作明显受到来自国外的影响,主要是意识流手法和俄罗斯作家契诃夫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替代式复仇是豫让行刺赵襄予故事的核心构成,属"接触巫术".豫让不等同于一般的刺客,而因古代"士不遇"文化形态及其多种机制,使其逐渐在接受过程中,成为刺客形象的一个典范,母题意义变得突出,成为一种带有非凡美学意义的"情境单位",从而"为主复仇"这一"意识母题"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和是非观念也汇入其中,与侠义刺客的人物性格、楷模意义结合起来.尽管宋代后豫让屡受非议,但其复仇故事提示了后世叙事文学、包括相当一部分史传复仇载录的方式,以及作者对故事描述所可能引起重视的期待.  相似文献   

10.
复仇是新文学的一大母题.近现代中国贫弱和耻辱的灰色境遇激发了以家国为己任的知识分子悲壮和忧愤的民族自觉,复仇成了消解焦虑的文化革命想象.鲁迅《铸剑》的重心和巧妙在于复仇过程和复仇方式上的设计,"后复仇"情节成了复仇之上的复仇.巴金是在复仇的沉思中完成了思想和启蒙的另一种文学选择.汪曾祺复仇者为父报仇的永恒模式成了心灵扭曲和罪恶的象征.曹禺借复仇书写生命的原始强力,同时也写了人的现代困境.茅盾《参孙的复仇》的意义是多重的,除复仇的多向外,还有对女性和自己的复仇.近现代中国"被侮辱与被损害"的集体记忆使得复仇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便捷途径.  相似文献   

11.
复仇作为一种制度随着国家化的进程已经消失了,但作为一种现象在历史上是长期存在的,在现实中还是不断发生的。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存在复仇现象的阴影,形成巨大的社会和国家危机。从法律角度而言,复仇现象有着复杂的理论基础,不仅对于复仇本身的产生和处理有着意义,对于法律的发展也是意义重大。同时就世界范围内而言,复仇现象有着更为复杂的因素和发展趋势,因此对复仇现象必须全方位多角度采取措施,使其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2.
论仇恨--文学的负面情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东焱 《河北学刊》2002,22(2):101-104
文学是情感的艺术 ,仇恨作为负面情感与文学的联系是必然的 ;它构成文字的表现对象和内容。仇恨情感具有潜伏性、非理性和突发性等特征 ;仇恨往往与愤怒、羞辱、敌意等相伴而生。拥有仇恨情愫的作品 ,大都贯穿着动人心魄的复仇主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从复仇的动机和目的角度,归纳分析《水浒传》中众多复仇描写,探究梁山好汉走上反抗复仇道路的原因,进而分析这些复仇描写的自身特点,以增进人们对其思想性、艺术性的理解把握。  相似文献   

14.
本文梳理了现代女性剧作中的复仇女性形象脉络,理清从美狄亚原型到莎乐美形象的内在发展线索,着重探讨了复仇女性形象集中出现的深层文化动因,即体现了现代女性剧作撼动男权文化的决心和勇气,并指明复仇女性形象的复杂性在于将五四后戏剧文学新/旧对立的社会冲突模式提升到压抑/反压抑的人性矛盾模式,从而确立女性剧作之于现代话剧发展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侠义复仇角度看 ,侠的精神意脉及行为风范很大一部分应在《刺客列传》中追寻。《燕子丹》、《聂政刺秦王》将复仇主题从史传中剥离 ,使其充分文学化。而侠文化与复仇意识撞击整合 ,使复仇主题流变为侠义复仇的神化、匪化、御用化与江湖伦理化。其种种衍化倾向 ,丰富了侠文化历史纵深度和侠的多重性格层面 ;作为复仇主体的侠 ,其队伍庞杂、复仇对象也扩大了 ,但他们复仇的正义性动机仍是主导的。  相似文献   

16.
郭建辉 《云梦学刊》2009,30(5):118-121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主要人物希克厉占据着小说的中心,是小说艺术魅力的重要来源。长期以来,对希克厉专制和残暴等表层性格上的评价,多是以现实的道德评价代替审美判断,但从希克厉的爱情缺失和复仇意志形成角度,可以找出其人格恶化的客观原因:更主要的,他复仇中表现出的惊人的爱和恨、力量和征服意志,他性格深处葆有隐在的温情。希克厉作为一个文学形象,在现实道德层面显示为恶,但从文学审美角度来看,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钟诚 《东岳论丛》2012,33(7):25-31
“复仇”是鲁迅思想中独具特色的、引起广泛关注甚至争论的主张,但若仅将其理解为一种情绪化的、非理性的冲动则未免有简单化之嫌.本文以为,对鲁迅复仇思想的理解需结合思想史的大背景,特别是中国社会遭遇现代性冲击所带来的政治共同体之道德基础重建这一大问题;通过“复仇”这一主张,鲁迅以一种矛盾的方式呈现了此种重建的诸多困境,尤其是敏锐的思想者如何处理群己关系这一问题,这是其超越纯粹的文学世界而走向政治世界的一次虽然未必成功却意义重大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王立 《天府新论》1999,(6):62-65
文学主题,根本上说是在特定区域的文化树上生长起来的。对于复仇主题这样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习俗、人生情感及其情感表现方式紧密联系的重要主题,更是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心态史的写照,也是其文化主题发展史展露的重要窗口。探索这一心灵脚步的起始阶段情形是极有意义的。一在中西方神话与上古传说中,复仇就已经作为一个鲜明的主题被提出来了。如果按照有的学者观点,将原始人的复仇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复仇不怕过火,世代不解仇上加仇,直到一方被歼灭;二是同态复仇(即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有限复仇[1]),不再漫无限度、循环不已;三是…  相似文献   

19.
王黎君 《江淮论坛》2003,(3):145-148
鲁迅的<铸剑>和余华的<鲜血梅花>都借鉴了武侠小说的情节模式和武侠元素,但鲁迅是肯定性地书写复仇,正面突出"侠"的形象和行动,张扬复仇精神;而余华则宕开笔墨虚写复仇,对武侠小说的情节模式进行了解构和颠覆.两个以复仇为描写对象的文本,表达了作家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审美选择.  相似文献   

20.
从复仇产生的渊源入手,对唐代有关复仇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唐代对复仇问题的三种观点,提出对是否允许复仇这一问题的争论是中国古代社会伦理法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始终解决不了的一个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