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荀子对词义训释方面的成就 ,并着重谈了《正名》篇在词汇理论方面的贡献 ,从荀子科学阐述语词的起源、指出为事物命名的原则以及对词的社会约定性三方面的认识中 ,我们看出《正名》篇的词汇学价值 ,它作为汉语词汇学的奠基石是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2.
《切韵》系韵书发挥了字书的作用,保存了汉魏六朝至唐大量的经传释文和训诂专书的注释材料,并有所创新。后续增补本中注重在形、音、义方面融入著者个人见解,不断补充与修订前人成果,丰富韵书的训释功能。韵书诂训材料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汉语词汇在内容和形式变化上的反映:(1)早期韵书诠释词以单音词为主,《广韵》则使用了大量的唐宋时期的双音节词汇。(2)与《说文》作比,韵书与《说文》或韵书之间的训释差异反映了汉语词义的演变情况。(3)训释材料还反映了不同著者对时音、时义及字体正俗的判定与取舍。  相似文献   

3.
《文选》是我国在《诗经》、《楚辞》时代之后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选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本文拟从李善《文选注》文学导读与训诂专著的双重性质出发,来研究李善《文选注》采用征引式训诂体式的原因,期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中国文学训释传统与哲学训释传统的不同,以此展现中国训诂传统的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4.
中国和西方对语言的研究都是从古代书面文献开始的,目的在于读懂古书,解释碑铭,属语文学范畴。但是中西方的语言研究却又走着不同的道路。在西方,语言研究发端于语法学,语音和词汇的研究长期作为语法学的附庸而存在;而在中国研究古典文献字(词)义的训诂学却远远早于音韵学、文字学,第一部训诂专著《尔雅》写成于西汉,到清代乾嘉时期训诂学发展到顶峰。因而就词汇学来说,中国词汇学可谓源远流长。这一方面可以使我们从传统语文学中汲取大量养分,另一方  相似文献   

5.
“同义为训”与“同义并行复合词”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同义词在语言中的作用汉语词汇的丰富性,表现在“同义词”的丰富上。解释词义的方法,也常常以这种丰富的同义词做基础,在训诂学上形成“同义为训”的体例,即以同义词来做训释词,指明被训释词和训释词之间是同义关系。古代训诂学的专书,如《尔雅》等,首先是把同义词类集起来分列成各条,再从各条中分别采取比较普通常用的词(一般称为“基本词”)来做训释,这就是“同义为训”。郭璞《尔雅序》里所谓“总绝代之离词,辩同实而殊号者”,也就是关于同义词的类集、  相似文献   

6.
《尔雅》是我国训诂学的早期重要成果。从《尔雅》的内容看 ,训诂学所研究的内容、方法、术语、条例等 ,大都可在这里找到它发展的源始。考察《尔雅》 ,在《释言》部分出现了一些同一释条中用不同词来解释同一词的现象 ,其中既有义项之训又有义素之训 ,这一训释方法是传统训诂学理论无法涵盖的。文章将这种训释方法称为同词异训 ,试图从《尔雅》中较特殊而又有规则的“A ,B也、A ,C也”这一形式出发 ,结合现代语义学的有关理论 ,探讨其同一训释条例中同词异训的训释方法与特点。  相似文献   

7.
《春秋榖梁传》是传统训诂学在萌芽阶段的重要著作。其正文中的训诂材料说明先秦时期训诂榖在训释用 语、方法以及内容方面就已经初具雏形,并引导后世训诂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说文解字》训释的体例一般是先解释字义,再阐释字的构字理据。很多训释,训释词与被训释词貌似义合,实际在语义上是不等值的。这种不等值训释包括上下位关系、同位关系和整体与部分关系三类不等值训释。  相似文献   

9.
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有丰富的专业词汇训注材料,涉及军事、医学、工艺、刑讯、商贸等.胡注比较准确和科学的各类专类用语训释,对《汉语大词典》等辞书专业用语的词目和义项失收、释义不确、释义分歧等现象有改进作用,是辞书编撰和修订可资参考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0.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名物制度的材料。《诗经》中还保存了大量音韵和训诂材料,这些都是我们研究上古汉语的重要资料。历代注疏家对《诗经》中大部分"伐"字的训释都是可信的,但也有一些"伐"字的训释不合理,将这些"伐"字训为"攻治"义更合乎文意。  相似文献   

11.
训诂二则     
《孟子·梁惠王上》“乐岁终身饱”及《庄子·秋水》的“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二句,近年一些学者对之提出了与传统训释不同的看法,未能形成定论。本文仅就以上二例的训释,简要谈谈一些认识,指出关于“终身”及其“大方之家”的传统训释仍旧有其可靠性,无须标新为说。  相似文献   

12.
《故训汇纂》是传统语义训释的总汇,在汉语语义研究上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回"字,对它的168条训释作穷尽性的语义系统研究,归纳出11个义项,这些义项有的在词义发展过程中逐渐消失,有的成为语素构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这些内容充分显示了《故训汇纂》在汉语语言研究和辞书编撰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1.中国传统训诂学义训条例中有“相反为训”一例,习称“反训”.这种训释方法起源甚早:《尔雅·释诂》:“徂、在,存也.”郭璞注:“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以曩为曏、以故为今,此皆诂训义有反覆旁通,美恶不嫌同名.”《方言》卷二:“逞、苦、了,快也.自山而东或曰逞,楚曰苦.”郭璞注:“苦而为快者,犹以臭为香、乱为治、徂为存,此训义之反覆用之是也.”  相似文献   

14.
把语言与文化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揭示语言系统的内部机制,也可以加深对语言文化功能与民族文化差异的理解,《字类注释》是朝鲜王朝时期重要的识字字典,全书收字和释字以《康熙字典》、《全韵玉篇》为基础,在文献传播过程中,外在文化环境会渗透或制约每一个环节的发展,因此训释内容反应出《字类注释》受中国文化影响较深,同时又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5.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一部立足于字的形体并系统地分析字的形、音、义的文字学著作,该书采用多种训释方式以便尽可能明确的揭示字义,本文试图采用对比归类的方法从训释方式和训释方法的角度来辨析《说文》中的同义词。  相似文献   

16.
学思札记九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札记体”是我国传统的优秀学术文体之一,应继承发扬;《申报》是迄今为止中国寿命最长的报纸,也是研究清末至民国时期汉语,特别是其词汇的渊薮,词汇学研究家应充分挖掘、利用;中国语言学界应重视“中国语言学思想史”、“汉语通语史”、“汉语方言史”这“三史”的开拓、建设,三史如果修成,则标志着中国语言学跃进到一个更高的层面,等等.  相似文献   

17.
试论《孟子章句》中的声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广义的声训说,论述了赵岐《孟子章句》中的声训方法。文章从三个方面对《孟子章句》里所用声训之语料进行定量分析:其一,训释词与被训释词语音相关;其二,训释词与被训释词语义相关;其三,赵注运用声训的目的。由此也证明了“声训”的界说还是以广义为宜。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尔雅》的训释从三大方面进行了归纳、分析和描述:《尔雅》辑录故训,兼采并蓄,其训释的性质与方式有着种种不同的复杂情况;《尔雅》不是出自一时一人之手笔,其编次与训释的条例既有出自初编者的主观构想而产生的一定条理规律性,也有源于不同编集者构想安排的参差以及不同传注训诂材料的客观原貌而形成的某种凌乱糅杂性;《尔雅》的训释术语、形式,前三篇比较单一,后十六篇则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对段注《说文》中的大量声训例子作出初步的研究,找出其训释规律,指出其作用与局限,以引起同行专家们的重视。研究方法是首先研读段注《说文》全书,找出其中三百多例有“以双声为训”、“以叠韵求之”、“二字同音”等明确标志的例子,然后对其训释方法分析、归纳。得出段注中的声训训释方法主要表现在内容上:(1)根据事物的特征进行训释。(2)从事物的作用方面进行训释。(3)以同义词相训。(4)其他。形式上:(1)利用同音词训释。(2)利用音近词训释等。本文将在此基础上论述其成就与不足。  相似文献   

20.
古注的训释很大一部分是文意训释。《左传》杜注中有数十条"某犹某也"的训释,训释词和被训释词之间的关系可分义通和义隔两大类,前者指义同或义近,但又同中有异,后者表面相隔,实际相通,异中有同。两类中又各自涵括多种不同的情况,需要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