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尾叶桉39个子代生长性状、形质性状进行差异分析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历年观测数据在家系子代间差异均极显著,家系遗传力大于单株遗传力,生长性状间表型、遗传和环境相关紧密,分枝与各生长性状呈紧密的正相关.4.5年生时生长最好的No.33号家系子代的单株材积达0.048 17 m3,是最差子代No.36号的179.53%,是群体均值的127.40%.共有31个家系子代生长表现优于两个对照.运用指数选择法对家系进行多性状综合选择,选出4个优良家系和6个生长慢、形质差的家系.  相似文献   

2.
以东北帽儿山16个典型阔叶树种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树种叶片功能性状统计特征,叶功能性状内部之间的关系,以及小枝功能性状与叶片功能性状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树种枝叶功能性状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叶片面积变化范围为6.68(白皮柳)~166.83 cm2(青楷槭),小枝上叶片数量变化范围为2(青楷槭)~94.17片(胡桃楸);失水速率与营养成分(N,P,K)呈极显著正相关;叶柄直径与单个叶片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枝条直径与总叶重、总叶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青楷槭叶面积最大,小枝上叶片数量最少,即随着出叶强度的增加,树木叶面积及叶面质量减少;在叶水平上,营养成分含量高的叶片比含量低的叶片失水速率快;无论是在叶水平上还是在小枝水平上,大叶片都会比小叶片付出更大比例的叶柄生物量.  相似文献   

3.
利用20年生39个油松优树子代测定材料进行了生长、结实量和适应性等7个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遗传相关分析和遗传通径分析,并利用相关遗传力进行间接选择研究,采用综合选择指数法评选优良家系.研究表明:油松优良家系间的各性状遗传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油松优良家系各生长性状间遗传相关比较紧密,结实量和适应性与生长性状相关显著;树高、材积和冠幅与胸径的相关遗传力大于其性状遗传力;树高对材积的直接控制作用最大,胸径通过树高对材积的间接控制作用最大.通过综合选择,选出生长迅速,适应强,而且具有一定结实能力的油松优良家系8个,分别比对照胸径提高12.8%~37.5%,树高提高7.5%~24%,材积提高31.5%~98.3%,结实量和适应性比对照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  相似文献   

4.
用三个红皮软粒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研究了去穗对干物质分配的影响。田间小区按随机区组裂区试验设计(品种为主区,穗处理为副区)。穗处理为两种,一是不去穗(对照),二是在开花后4天去25%的穗(SR)。从去穗之日起刮生理成熟,每隔七天测一次分蘖各器官(穗、穗梗,茎和蘖)的干物重和非结构性炭水化合物总量(TNC)。同对照相比,SR的籽粒产量下降25%,但处理间粒重无显著差异。在SR处理后的一周或二周后,SR副区中蘖,穗梗和茎杆样本的干重和TNC均比对照高。就几个品种平均而言,在整个灌浆期间,对照样本中的净干重增加了1.5g。相比之下,SR副区中的无穗蘖在开花至成熟期间,干物质损失了1.89g。这些发现说明,由无穗蘖生产的干物质并未向同株去穗蘖大量运送以致影响产量。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归纳总结其当下研究热点和未来趋势,旨在为我国乡村旅游后续创新性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以CSSCI数据库中1998—2017年刊载的460篇乡村旅游文献为数据基础,利用科学计量工具Citespace绘制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科学知识图谱,从文献时间分布、研究作者、重要期刊、研究热点和前沿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乡村旅游研究的发文量总体呈显著增长趋势,具体可分为缓慢发展、快速增长和平稳推进3个阶段;研究群体小而集中,群体间联系互动少,已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学术代表;研究成果主要刊发于旅游、地理和农业三大类专业期刊上,《旅游学刊》《经济地理》《地域研究与开发》等都是重要的知识载体;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社区参与、精准扶贫等是高频关键词,代表乡村旅游研究的热点;研究前沿主要体现在经营实体、城市化、个人理性、土地流转等主题上,乡村旅游相关的基础理论、政策保障、产业融合、智慧旅游等方向未来也需重点关注。学术界对乡村旅游的研究经历了由宏观到微观、由简单到复杂、由浅显到深入的发展过程,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重实证轻理论、重定性轻定量、缺少学术研究领军人物与核心团队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文章针对现有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重新构建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定量评价2010—2016年广东21个地市旅游竞争力,运用空间聚类分析法分析其差异性特征,利用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探讨其空间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广东省内区域旅游竞争力水平差异明显,主要表现为珠三角城市的旅游竞争力水平普遍较高,其他地市大多较低;各地市旅游竞争力整体上有明显的自相关性,呈现较强的集聚效应,但该效应有下降趋势;各地市旅游竞争力已形成较稳定的空间格局,即中间突出、四周凹陷;各地市旅游竞争力水平在空间上的局部自相关性不显著;热—冷点区域的空间分布呈现出由珠三角城市逐渐向四周推移的圈级特征,形成了以珠三角城市群为热点区的核心—边缘结构。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提出需在继续保持珠三角地区旅游竞争力优势的同时增强其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大政府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区域(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建设等建议。文章可为其他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及空间格局演化研究提供有益借鉴,为促进区域旅游和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