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现代汉语中的介词绝大多数都是由古代汉语中的动词虚化发展而来的,汉语的双音节化和注重口语表达影响着介词的词汇化过程,而"乘"和"趁"在经历了一个"相异→趋同→替代"的过程后,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假借→类推"的融合型词汇化模式。通过共时性的研究,明确了介词性和使用规律;而历时性分析,加深了对二者的区分度,确立了词汇化机制;现代汉语中,"乘"和"趁"不再具有能产性,只在固定格式中出现。  相似文献   

2.
"着"的介词用法是中古汉语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在介词"着"的语法化过程中句法和语义变化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着"的词汇语义和句法环境的历时考察,可以清楚地看出"着"的虚化经历了萌芽—产生—发展—繁荣等几个阶段。唐代以后介词"着"的功能在北方话中逐渐萎缩,不过"着"的介词用法,在有些方言里还有所保留。  相似文献   

3.
"路径"含义的词汇化模式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词汇是语言中变化最快的要素,不同语言具有不同的词汇系统.近年来兴起的认知语义学通过广泛调查各种语言词汇化的事实,研究了词汇化的类型、模式、机制和动因,极大地拓宽了词汇学研究的视野.在词汇化模式中,物像运动的路径是指一个事件得以完成的核心特征 .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考察英、汉运动事件中有关动词隐喻词汇化模式中的"路径"意义, 能够深入到抽象的认知、概念词化过程,揭示汉语在"路径"含义表达上的词汇化模式及其相关触发性因素.  相似文献   

4.
"商量"是古今汉语的常用词汇,它产生于汉魏时期,在词汇复音化过程中该词承担了较多的言语职能,其用法和意义也非常复杂。试图依据文献资料,充分利用文献考证、数量统计等方法来考察"商量"的意义演变过程,从而对它在现代汉语中的词汇面貌作出说明,并通过"商量"的意义演变来观察汉语词汇系统平衡机制的自我调整。  相似文献   

5.
"向"的介词化过程实质上是"向"的实词义漂白、退化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词义的引申;第二阶段,句义的确定。汉语中动词变为介词是通过发生于连动式中的语法化过程来实现。"向"的介词化对汉语语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助动词“可以”来源于非结构形式“助动词+介词”的“可以”,在非结构形式“可以”中,“可”是助动词,“以”是介词,二者不在同一个层次上。当介词“以”后不出现显性宾语,造成功能悬空,其词性弱化;如果前文找不到与“以”零形式宾语同指的成分时,“以”的介词功能丧失,从而引起构式语法化,“可”和“以”进而发生重新分析,词汇化为助动词。词汇话的动因是上古汉语介词宾语可不用代词复指而话题化;介词零形式宾语可以用于回指。这些特点是汉语作为话题优先型的语言类型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以”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重要词汇,在先秦文献中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意义多样,用法萦复,历来是研究者所关注的重要对象。本文通过考察介词“以”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使用情况,从而深入探讨先秦汉语中“以”字做虚词时的语义、语法分布情况。从中可以看出“以”在先秦汉语中是一个发展迅速、不断趋于成熟的介词。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中,介词"依据"用于介引动作行为的根据。它来源于汉代的同形动词短语"依据"。魏晋南北朝时期,动词短语"依据"在认知隐喻机制促动下因高频连用由并列式动词短语词汇化为同形的依靠义动词。动词"依据"形成后,经常用于"V1+N1+V2+N2"句法环境中的V1位置,至隋唐五代时期,处于该句法环境中的"依据"最终完成向介词的虚化,"V1(依据)+N1"由独立作谓语被重新分析为作状语,介词"依据"形成。"依据"在汉语史上的发展演变路径可以概括为"动词短语→动词→介词"。  相似文献   

9.
有人认为 :“为了”在名词性成分前面是介词 ,它和后面的成分一起构成介词短语 ;而在谓词性成分前面是连词 ,它和后面的成分一起构成复句中的一个分句。有些人却认为 :“为了”无论在名词性成分前面 ,还是谓词性成分前面 ,都是介词 ,它和后面的成分一起构成介词短语。这些争议实质上反映了介词短语的内部构成条件存在分歧 ,也就是在“介词短语 =介词 ?”上的分歧 ,也让人们难于分辨介词和连词。笔者在本文中以“为了”为例 ,考察了介词短语的结构和功能 ,并试图明确“为了”的词性和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0.
汉语词汇的发展趋势是先有实词,再有虚词。许多虚词是由实词虚化而产生的。如古书中的常用虚词“以”,即从实词“以”的用法逐渐虚化,从而有了作为虚词的介词“以”和连词“以”等的使用。  相似文献   

11.
“介词+X+方位词”这一格式,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里有较大争议的一个问题。对于这一格式的性质我们认为,格式中的“方位词”已经不是独立使用中的方位词,而是一个兼有方位词、半方位词、非方位词性质的词。其发展道路是由方位词变非方位词,走汉语语法化道路。这一格式也是一个介宾结构。对这一格式中“方位词”隐现问题的研究,通过重点评述樊海燕《现代汉语方位词隐现问题研究》一文,说明问题实际远未得到解决,还有待于广大研究者探索。  相似文献   

12.
“X吧”是现代社会一种流行的语言文化现象,作为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体,无论在语言形式上还是具体的内容风格上都迎合了现代都市人求新求异、追求时尚情趣和高品味生活的心理需求。“吧”通过外来词语素化,成为现代汉语一个新的构词词缀,实现了汉语言中潜性词语向显性词语的转化。  相似文献   

13.
将英语介词译成汉语有一些基本技巧 :将英语介词转译为动词 ;转化为否定概念 ;紧扣词义 ,适当添加词义补足语 ,并阐述了在不同的句型中怎样使用这些技巧  相似文献   

14.
“有X没X”有四类形式,各形式的功能有所不同,梳理各类别“有X没X”句法、结构和语义功能,推断出各类别的词汇化判定条件。通过考察“有X没X”的词汇化过程,找到了“有X没X”各类形式历时层面不同句法表现的依据,并得出“有X没X”中有些语例整合成为习语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中,词性被定为介连兼类词的"和""与""同""跟"这四个词有很多相似之处。总结了这四个词在词类和语义上的共性,并探讨了它们的不同之处,进一步得出在一定语境中,这四个词既可以做介词,也同时可以做连词。因此,为了表达需要,在使用这些词时一定要明确他们的适用语境。  相似文献   

16.
1987至2006年,学术界对《金瓶梅词话》中的动词、名词、形容词、象声词、代词、副词、数词、量词、介词、助词、语气词,进行了广泛、深入、细致的分析与描写,说明了它们在使用上的某些特点,并试图解释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可以说是硕果累累.这些研究成果无论是对明代汉语语法体系的建构以及对整个汉语语法发展脉络的探究,还是对古代汉语、近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源流、传承关系的疏理,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试论“X风”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汉语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用法,本文讨论了“X风”的使用情况,诸如“欧美风”、“日韩风”、“中国风”等。这些词在90年代的时候只是零星地被人提起,并且大都作为专有名词使用,而到了21世纪,“X风”已经被广泛运用,特别是在比较新潮的领域,逐渐成为一种趋于稳定的格式。“X风”存在的内部原因一方面是“风”的词汇意义和形象意义之间的结合,另一方面则与“X”的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8.
在英语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达到隐性否定效果(即完全没有否定词的出现却包含了否定含义),隐性否定词的出现就是其中的一类.隐性否定词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也可以是介词、副词、连词等虚词.这类词通常具有"否定"或"偏离"的语义特征,汉译时可以依据上下文或具体语境来推定其否定含义,从而进行正确的翻译.  相似文献   

19.
"吧"族外来词是现代汉语的新生词汇,它们时尚新颖,生命力强。从模因论的视角来看,"吧"族外来词作为强势语言模因的简洁性、非常规性和劝说性等特点,促进了生态视阈下的语言多样性。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分析"吧"族外来词的模因属性,"吧"族外来词的适用范围不应超出它的生态范畴,应合理估计它们作为强势模因的力度,避免因滥用这些词汇而造成不良的语言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