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中国少数民族作家被压抑的族群身份认同逐渐复苏,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表现出对各族群文化的自觉追溯与探寻。这一文化寻根现象最初显现为文学表述空间由政治转向文化,后在寻根文学思潮影响下寻根意识与现代意识得以强化,又由于形式主义理论的影响,少数民族作家自觉探索艺术形式的创新。20世纪80年代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寻根潮流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推进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2.
"西部大开发"战略不仅给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机遇,更是西北穆斯林各民族在当代中国获得新发展的突破点.在此背景下,作者以民族、宗教、文化等因素为切入点,分析了当代西北穆斯林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及其特点,从穆斯林传统的封闭社会经济、门宦宗教制度等方面所受到的冲击和影响,论证和评估"西部大开发"中穆斯林社会经济发展的转折点及对现代化的适应过程,探求落实"西部大开发"这一战略决策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回族曾成立过各种团体,构成了中国穆斯林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求学会作为学术团体中的一个,翻译典籍、创办刊物、兴建学校,为"回教的文化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蒙元时期的穆斯林与伊斯兰教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时期,生活在多元文化社会背景下的穆斯林如何调适与社会、国君之间的关系,这是其生存、发展的首要问题.本文以伊斯兰教法为切入点,探讨蒙元时期穆斯林与主流社会的良性互动和伊斯兰教法与国法(国君)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研习阿拉伯语以及波斯语是中国穆斯林的重要学术传统之一,一千多年来,中国穆斯林在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教学与研究方面一直做着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沟通中华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交流、促进中国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间的友谊做出了贡献。在我国对外开放日益广泛的今天,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穆斯林的这一文化传统,对于提高穆斯林自身文化素质、促进国际交流和文明对话、增强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回族等穆斯林民族,在甘宁青形成南北、东西两条带状分布带,即“银平穆斯林民族走廊”“河湟穆斯林民族走廊”。两条“穆斯林民族走廊”中的穆斯林各民族,在中国西北民族居住地理分布格局和经济地理格局中,均处于中间或交界地带,在各民族之间、各种文化之间发挥某种特殊的桥梁纽带作用。两条“穆斯林民族走廊”中的回、东乡、保安、撒拉等民族,由于相对集中聚居的缘故,其文化保持较为完整,民族性、宗教性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7.
元代穆斯林移民与云南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大量的史实材料展现了元代时期从中亚一带迁徙云南的穆斯林定居点与其周围的云南土著民族社会的复杂关系和相互反应。通过穆斯林的宗教生活和文化特征与土著民族的相应对比,阐述了云南穆斯林在赛典赤·赡思丁及其后裔的领导下,如何处理与他们的非穆斯林邻居的关系以及他们为维护中亚伊斯兰教传统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国风》是柳诒徵继《学衡》后创办的另一重要刊物,柳诒徽在其中担当了精神领袖的重任,切实主导了《国风》的办刊取向;在民族危亡日甚一日的20世纪30年代,他主张回归传统,发扬本国固有文化,以解救时弊.这既是柳诒徵原有文化保守主张的延续,也是柳诒徵后学衡时期思想动向的一次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9.
回民族心灵铸造范型 --《穆斯林的葬礼》价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含量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篇小说创作成就的重要尺度 ,《穆斯林的葬礼》藉着悲剧冲突、文化冲突、内心冲突塑造了韩子奇、梁君璧等在文化意义上达到典型高度或具有典型性的形象 ,表征着回民族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超越、更新 ,走向现代化的心灵历程。霍达不受西方中心论和文化孤立主义、文化激进论和文化保守主义影响和制约 ,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时代高度 ,对民族传统文化采取辩证态度 ,审美地表现和理性地评价不同类型的文化人格 ,礼赞在文化撞击和融合中实现自我超越的大写的“人”。瞩目当今世界文化语境 ,参照新时期回族艺术人物谱系 ,霍达笔下的穆斯林形象堪称重塑民族魂、中国魂的范型  相似文献   

10.
十八世纪八十年代,哲赫忍耶穆斯林,包括回回、撒拉各族的农民和城镇各阶层人民,为反抗清朝封建统治阶级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在今甘、宁、青地区吹响了向清王朝进攻的号角。一场穆斯林农民起义的狂飙迅速席卷了西北大地。他们以英勇奋斗的精神,在我国民族革命史上谱下了可歌可泣的一章。它表现了各族穆斯林的团结勇敢、不屈不挠的高贵品质,揭露了清朝统治集团的残暴与腐朽,显示了“乾隆盛世”时期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日益尖锐;它也标志着清王朝将由盛世转向衰落。  相似文献   

11.
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社会文化思潮,对穆斯林大学生自我文化身份认同产生着一定的影响。通过对某民族高校146名阿拉伯语专业穆斯林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少数穆斯林大学生由于受文化霸权主义的影响,存在有崇尚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思想倾向,这将导致其自我身份的丧失和文化身份认同的危机。另外,还有部分受调查者被文化极端主义影响,只认可自身文化,排斥和抵制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对此,我们应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和中道的伊斯兰文化观分析看待外来文化,使其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和吸纳外民族的先进文化,才能使本民族文化获得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述了海南回族穆斯林Nikah的特点。它既有世界伊斯兰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共性,又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和传承性;随着时代的前进,这些特性正在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穆斯林民族文化特征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斯兰教传入我国1350年以来,在我国形成一个具有鲜明伊斯兰文化特色的穆斯林民族群体.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除回、维吾尔、哈萨克等10个民族外,还有少量藏族、蒙古族等民族历史上困各种原因改信伊斯兰教.作者认为有必要重新认识我国穆斯林民族的基本特征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并非只限于10个少数民族;对学术界普遍认同的我国有10个少数民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表述提出质疑;并提出"蒙古回回"、"藏回"的称谓不科学,需重新正名.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最后二十年的中国文化史研究,在学术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从学科史的角度看,从80年代初开始,在梁漱溟、蔡尚思等一批著名学者的倡导和组织下,专门性的研究机构和学术期刊相继创办起来,学术会议不断召开,从而积极推动了文化史研究的开展。到90年代末,学界已形成颇具规模的学术队伍,先后出版了约20种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丛书、200余部以“文化史”冠名的综合性著作,文化史研究呈现出兴盛的局面。就研究取向言,文化史研究与中国的道路选择、现代化建设和社会思潮紧密相关。大体说来,80年代批判和否定中国文化传统的声音高一些,90年代认同和肯定中国文化传统的声音多一些。继往开来,回顾和总结这20年的学术史,意在推动当下的文化史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转型、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社会多元化、市民社会的发展,NGO组织在中国蓬勃发展,成为社会多元治理结构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而在经济发展滞后的、多元民族的、多元宗教文化的西部地区,少数民族NGO组织的诞生恰恰是民族文化自觉的彰显,本文以此为背景,以青海回族撒拉族救助会为个案,试探讨其兴起、发展、运行及在构建和谐社会视阈下它的功能及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伊斯兰教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有10个民族信奉了伊斯兰教,形成了以维吾尔族为主的新疆穆斯林和以回族为主的内地穆斯林两大文化群体,伊斯兰教在新疆和内地呈现出了各自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7.
文化问题与"文化学"建构的本土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中国知识转型的背景下,受西学启示,部分中国学人致力于"文化学"的建构.20世纪以来对于本土文化问题的广泛关注,提供了"文化学"理论在中国的独特的社会需求,导致"文化学"在中国这样一个处于文明边缘、学术文化落后的国家获得特别的发展,与其在西方学术界的景况相比,甚至十分超前.这一学科在中国,发轫于20世纪初开始的中西文化冲突;1930年代的文化论战对它的发展产生了强烈的刺激作用,推动了理论层面的思考和争鸣;建构者关于"文化学"学理的阐述,与思想界的文化论争紧密联系,学科的建构实际上以论证各自的文化观为基本目的.这一学科建构过程,反映了中国学人通过"文化学"学科的建构来"准确"认识自身文化价值的期望,和把握文明认知和自我定位的理论工具的需要.总的来说,知识自觉("文化学"的学科自觉)是文化自觉(民族意识觉醒)的派生.  相似文献   

18.
《努力周报》是20世纪20年代颇具影响的自由主义刊物,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努力周报》逐渐成为学界所关注的热点。文章从以其为载体引发的思潮,聚集在其周围的学者群以及其办刊特色等三个方面就相关研究状况做一简要述评,并指出系统、全面的研究付之阙如的状况以及深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努力周报》是20世纪20年代颇具影响的自由主义刊物,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努力周报》逐渐成为学界所关注的热点。文章从以其为载体引发的思潮,聚集在其周围的学者群以及其办刊特色等三个方面就相关研究状况做一简要述评,并指出系统、全面的研究付之阙如的状况以及深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20.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民族文学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20世纪中国各民族文学而言,它无疑是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生长、发育和形成的。它不仅从民族地域文化、民族口传文化、民族宗教文化、民族风俗文化中汲取了丰厚的写作资源,而且广泛接受了时代主流文化、汉族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这种文化与文学的互动虽形态各异,却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民族文学话语形态乃至表述方式的生长机制,并显示出民族文学发展、演变的某些规律,凸显出民族作家文学创作的文化动机。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