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当前中国在粮食生产、供需、贸易等层面仍存在较大粮食安全保障压力,其主要表现为:中国粮食生产遭遇增产瓶颈、种植成本持续上涨、水土资源约束及生态承载压力加剧等困境;粮食供需面临品种结构偏离、产销区域结构失衡等问题;粮食对外贸易中出现外粮依存度上升而国粮自给率下降、国际粮食贸易供应来源和运输路线过于集中、国际粮食贸易摩擦加剧、融入国际粮食治理体系受阻等难题。中国亟需从生产、供需和贸易三个维度构建高水平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牢牢守住耕地数量及质量红线、提高农业经营规模水平、加快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提升粮食可持续供给能力;优化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破解粮食产销区域失衡难题;提升外粮资源自主管控能力、参与国际粮食安全治理,降低国际粮食供给输入性风险,全方位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美国《1996年农业法》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1996年联邦农业完善和改革法》取消了60多年来的农业产品价格和收入政策,必将对世界粮食市场产生深刻的影响。中国是粮食进口大国之一。要在美国挑战的压力下保证中国粮食安全,必须立足于国内农业生产,提高粮食自给水平,缓解粮食进口压力;寻求有效的粮食贸易保护,减少粮食贸易风险  相似文献   

3.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历朝历代都把粮食问题摆在治国安邦的重要位置,但中国真正解决吃饭问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建国以来粮食安全思想经历了单纯重视粮食生产、逐渐重视粮食流通、强调粮食贸易的变迁过程。发展到今天,当谈及粮食安全的时候,很少会单纯指生产安全、流通安全,或者贸易安全,更多的是指一个粮食生产、流通、贸易综合协调的粮食安全体系。粮食安全思想的内涵表现出由封闭向开放演变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60年粮食安全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粮食安全始终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头等大事,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粮食安全,从经营体制改革到改革开放、从生产发展到流通保障、从科技进步到政策调控与扶持等各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使我国在漫长的经济建设历程中,粮食安全始终没有成为经济增长的障碍和瓶颈,特别是在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波和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背景下,中国依然能够独善其身,泰然处之,粮食供给安全,社会和谐稳定,取得了粮食安全供求平衡的大好局势。但是,从未来和发展的视角看,中国粮食安全有潜力也有隐患,有波动也有挑战。据此,中国应切实落实粮食安全保护政策,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推进科技进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积极有效的推动粮食安全水平的提升,保证粮食长期稳定持续安全。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国际粮食价格剧烈波动,我国粮食进口数量剧增,对外贸易依存度提高,粮食供需处于弱平衡。粮食作为大宗商品进入金融市场,表现出金融属性,粮食金融市场的主要功能为价格发现、投资投机和资源配置。粮食金融化进程经历了资源配置和财富分配两个阶段,有效的资源配置会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粮食安全,而粮食财富化则会导致粮食价格扭曲,威胁粮食安全。21世纪以来,我国粮食金融化程度不断提高,国内粮食金融支持体系不完善,国际资本不断渗入并控制我国粮食产业,我国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粮食安全应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了提高国家粮食安全性,可以采取加快土地流转进程,发展粮食金融,加强粮食金融市场监管,提高粮食调节能力等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6.
加入WTO对中国粮食市场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粮食进口增加以后的利弊分析和相关因素分析,认为未来20年内我国的粮食进口大体将保持在 3000~3500万吨左右,不会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实质性威胁,但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有较大影响。提出了加入WTO后,必须来取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中国粮食安全研究的新进展:一个文献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粮食安全对中国而言具有异乎寻常的意义,在学术界围绕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也形成了许多研究成果。从概念界定、粮食生产和需求、国内粮食市场、国外粮食贸易以及粮食安全的基准和测度等方面,对现有关于粮食安全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指出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指明方向,将有利于深化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市场开放对中国粮食供需平衡的影响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国内粮食产业竞争力弱 ,市场开放将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中国粮食由价格和行政措施支持下的供需均衡机制 ,并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 ,影响到中国粮食政策目标的实现。因此 ,应利用过渡期和WTO的有关条款及时调整我国的粮食政策  相似文献   

9.
我国未来粮食安全形势十分严峻。从影响粮食安全的潜在威胁来看,无论主体因素还是客观因素都会对生产主体的行为选择施加影响,并通过其行为表现出来。粮食生产主体的行为选择既是理性的,又表现出非理性。因此,需要从建立粮食价格保护制度、完善粮食补贴方式、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增加农业设施建设投入、建立多元化的科技长效投入机制、建立健全农业人才队伍整体培养机制等方面对粮食生产主体加以理性引导和激励。  相似文献   

10.
杨中柱 《南方论刊》2012,(10):17-20
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随着国内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和人均收入的增长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的粮食需求增加及土地、劳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转移,使我国粮食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应对挑战,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一是发展低碳农业;二是稳定耕地和粮播面积与质量;三是提高种粮比较效益;四是优化粮食产业结构与区域布局;五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六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相似文献   

11.
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宾  朱宏斌  党晓虹 《兰州学刊》2006,(6):55-56,108
中国古代既是粮食大国,又是“饥荒之国”,重视粮食生产和粮食储备是古代粮食安全的最基本的内涵,有“食为政首”之论,经过长期的思想、文化、制度方面的积累,形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粮食安全观念和特征,对于解决当前粮食问题也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玉米与大豆临时收储政策改革为突破口的粮食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顺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破解粮食“三高”等突出问题的重要举措。但是,粮食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对粮食安全保障也产生了巨大冲击。粮食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短期冲击效应明显,长期稳定机制尚未有效建立;粮食市场波动明显加剧,粮食生产者面临着较强的收入不确定性冲击;玉米高库存问题得到扭转,但粮食供需结构性矛盾依旧存在;在需求刚性增长约束下进口数量激增,进口安全风险防范压力明显增大;粮食生产者直接补贴政策存在溢出效应,粮食生产者支持政策有待完善。新形势下,应加快粮食安全保障顶层制度设计,健全粮食生产稳定机制,完善国际粮食进口风险防范机制,加强粮食产业安全保障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3.
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政治家与经济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将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是中国在面临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等约束条件下的战略选择。通过对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粮食生产以及农业与粮食安全在治国方略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可以认识到从重视粮食生产到重视可获得性再到粮食安全的国家战略组成,是国内外粮食安全研究的一个基本研究轨迹。  相似文献   

14.
经过前期粗放式发展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理应进入规范和完善期,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却存在着关注焦点不是粮食生产、国家粮食安全以及农民福祉,而是合作社外衣掩盖下的个人或利益集团的利益最大化等"失真"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失真"导致耕地"非农化"、支粮资金被套取、粮食作物被经济作物替代以及农村资本外流等,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了新的威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失真"与法律不完善、内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以及政府官员设租、寻租行为等密切相关。为此需要加强准入审核、完善粮食生产补贴机制、健全粮食目标价格机制、加强农村资本监管,以防止和矫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失真",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5.
中心城市粮食安全系统包括粮源子系统、消费子系统、产业子系统、监测执法子系统、目标子系统、应急子系统等子系统.中心城市粮食安全系统主要由粮食储备、粮食供应、粮食波动与粮食生产、粮食需求、粮食调控描述.中心城市粮食安全水平主要取决于该中心城市粮食产业发展政策、居民消费水平、粮食安全应急机制、质检执法网络状况等粮食安全的内在环境,粮食产业发展政策对中心城市粮食安全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粮食安全问题是关乎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从粮食生产和粮食供给的微观角度来看,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取得显著成就,但同时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也存在一些隐患,包括耕地和水资源短缺,粮食种植结构与消费结构不适应,种粮收益逐年下降,粮食生产劳动力老龄化严重,现有的粮食补贴方式具有不可持续性以及粮食浪费现象严重等。因此,需要从健全耕地保护监管体系,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优化粮食产业区域布局,构建生态高值粮食产业体系,推进新产业新模式融合发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完善粮食动态补贴机制,倡导全民节约等方面着手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7.
农产品国际贸易自由化趋势下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未来的 30年里 ,保证粮食供给、确保粮食安全 ,是我们始终需要重视的战略问题。国际粮食贸易自由化趋势的形成和强化将对中国的粮食生产结构调整、粮食进口、政府对粮食流通的调控等产生影响。我们必须从提高粮食生产和利用效率、加快粮食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强化政府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适时适量增加进口等方面做好工作 ,以实现长期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1990—2020年中国粮食主产区生产数据为样本,对粮食种植碳排放量与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的脱钩关系进行研究,并分时间段、分地区考察脱钩状态的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上主产区的技术脱钩关系和强度脱钩关系明显好转,粮食种植低碳化趋势明显;河北、江苏、江西、山东和湖北的技术脱钩和强度脱钩均处于强脱钩状态,辽宁、安徽、河南、黑龙江和内蒙古的技术脱钩和强度脱钩均处于弱脱钩状态,湖南和四川的强度脱钩关系要好于技术脱钩关系,吉林的技术脱钩和强度脱钩均处于增长连接状态。鉴于主产区各省份呈现的脱钩类型及脱钩程度存在梯度差别,本文进一步分析发达国家粮食种植低碳化实践经验,为中国粮食种植低碳化发展提供价值启示与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中国粮食安全的系统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全新的角度系统地概括了粮食安全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中国的粮食安全既面临着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 ,也面临着科技落后、投入不足、政策波动、观念陈旧、生产规模小及市场需求变化和国际化趋势的严重挑战。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途径在于 :依靠现代科技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确立正确的粮食政策 ,充分利用国内外粮食资源和市场。  相似文献   

20.
长期的价格扭曲,使得市场机制在粮食供需调节中的主导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国家行政力量的过度干预,导致粮食产销各利益主体间利益关系严重失衡。粮食主产区和粮食生产者的利益大量转移给粮食主销区和粮食经营者,从而影响了粮食生产者的种粮积极性,进而对我国的长期粮食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协调粮食产销利益关系,解决粮食产销利益失衡问题对保护粮食生产者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