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德格印经院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文化古城——德格,有一座著名的印经院.这座印经院在一幢高大的红墙、平顶的藏式楼房里,门口耸立着一根高达数丈的旗杆,上面垂挂着一幅印有许多经文的红布.远处看来,甚为壮丽.据印经院院长罗绒喜嘉说,这座印经院距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了.它是德格第四十三代士司瞿加·巴登泽仁建造的.当时建造  相似文献   

2.
牛颂 《中国民族》2015,(6):76-76
第一次听说"德格印经院",是在国外听外国人说的。2000年悉尼奥运会前,我率团到澳大利亚参加由中国佛教协会举办的中国佛教文化展,我们带去的是雍和宫藏传佛教艺术展。提供展馆的是昆士兰州国立博物馆。馆长在招待晚宴上和我谈起藏传佛教,说她已安排了中国的行程,北京雍和宫还有德格印经院都要去看看。她问我德格印经院在中国的哪个地方,她神往已久,因为只有在那里才有真正的德格版。那时,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部分盟市县旗名称拾趣刘如久刘绍晶图\巴义尔呼和浩特市:系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明隆庆六年,阿拉坦汗建库库和屯(今呼和浩特)。明万历年间定名“归化城”。清雍正十三年至乾隆四年又新建军事驻防城,命名为“绥远城”(即新城),后将“归化”、“绥远”...  相似文献   

4.
达赖活佛系统采用转世制度,始于第二世达赖根登嘉措,确立于第三世达赖索南嘉措,至十三世达赖土登嘉措,共转世十二代。公元1653年(顺治十年)清朝中央政府册封五世达赖罗桑嘉措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并赐给刻有汉、满、藏三种文字的金印一方。此后,清朝一代,迄于民国  相似文献   

5.
契丹是公元4世纪兴起于中国北方的一支少数民族。公元It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请部,建立起了强大的契丹辽朝政权,其疆域“东至于海,西至金山,暨于流沙,北至胜胸河,南至白沟,幅员万里”。(《辽史·地理志》)公元1125年,金灭辽。此后,契丹人逐渐在历史舞台上消失了。有辽一代200余年,契丹人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他们自己独特的民族风俗习惯。以往,民族史学者对辽代契丹人习俗文化的研究多显零散,不成系统,无法反映契丹人习俗文化的全貌。由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张国庆先生等撰著的《辽代契丹习俗史》(辽宁民族出…  相似文献   

6.
清代对西北诸部族(汉文史籍称“西番”、“番族”)的统治,可以说是从年羹尧、岳钟琪率清军“平定”青海开始的,但西北诸部族在清初就开始了和清王朝的接触。《清史稿》、《循化志》都载撒拉族土司韩愈昌于清康熙年间归附了清朝,授都司职衔。接着,其子韩柄于雍正二年清军“平定”青海之际,随从清军赴卓子山“讨伐”番族,立战功,由于岳钟琪的奏请,于雍正七年(1729),让韩炳世袭土千户职。与此同时,韩大用也与韩柄同样的理由,授予世袭土千户。就此《循化志》是这样记述的:早先撒拉族由四房五族构  相似文献   

7.
金秋10月,驰名中外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雍和宫,举行了近百年来最为隆重的一次弥勒大佛开光庆典。雍和宫是北京最大的喇嘛庙,建于康熙33年(公元1694年)。原为清朝第三代皇帝雍正即位前的府邸,乾隆就是在这里降生的。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升为行宫,改名雍和宫。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乾隆为缅怀雍正皇帝的业绩,维护西藏、蒙古  相似文献   

8.
1932年我生于湖南省永顺县老司城一户贫农家庭。老司城位于永顺县城东15公里处,在湘西历史上曾是彭氏土司统治“五溪蛮”的首府,也是我国独一无二的土司“小王国”的古都。这里原设“溪州”,唐末五代改称“永顺府”,宋元置羁縻州,明清改称永顺军民宣慰使。从公元910年的梁开四年到公元1728年的清雍正七年“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制度,这座都城迁移到今猛洞河畔的灵溪镇新置永顺郡府为止,老司城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彭氏土王沿袭35世28代,前后共589年。在鼎盛时期,土王曾管理20州范围,故有“城内三千户,城外十八家”的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9.
名称保安族的名称是由地名而来。据青海的《循化志》、甘肃的《河州志》和《甘宁青史略》中的记载,大约是明初,当时的封建王朝为了镇压少数民族,在今青海省同仁县境内设立了保安站、堡(操守所),以后建筑了保安城。到清朝雍正年间,清政府就在保安城设立了“陕西河州镇镇属保安营”。据《循化志》雍正七年(1729年)记载:“保安城土城一座,  相似文献   

10.
论辽代宗教文化黄震云公元907年(辽太祖元年),耶律阿保机担任契丹可汗职务,至公元1125年(保大五年)天祚帝耶律延禧被金兵俘获,辽亡、辽代历时218年。二百多年间,契丹民族延袭了唐代三教论衡的传统,采用实用主义态度,崇尚自然力的原始宗教和汉民族的儒...  相似文献   

11.
三世章嘉活佛若必多吉,自8岁进京至70岁圆寂,在宫廷任职60余年,经历了雍正、乾隆两代。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宗教、政治生涯中,不仅受命广译佛经,兴建寺院,在宗教、文化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同时,他以佛教高僧的身份,奔波于大漠南北、雪域高原,参与解决许多民族、宗教问题,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鉴此,本文拟就清代国师章嘉若必多吉入藏主持认定八世达赖喇嘛的前后过程及其事迹作一评述。 章嘉国师在其一生中曾两度入藏。第一次是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雍正帝之命偕同果亲王允礼,前往泰…  相似文献   

12.
藏传佛教教派(三)噶举派噶举派是藏传佛教各教派中传承最为繁杂的支派之一。早期,噶举派有两大传承系统,一是“塔布噶举”系统,一是“香巴噶举”系统,后一系统(即香巴噶举系统)由琼波南交巴创立。该派在香地方广建寺院,招收门徒,积极宏扬密法,后一度得到很大发...  相似文献   

13.
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的德格,地处川、青、藏三省交界处,历朝均为藏区政治、军事要塞。因历史原因“德格”一词素有广义、狭义之别,本文所称“德格地区”即历史上德格土司所辖近10万平方公里的全部区域的广义称谓,它包括了今四川省西北部的德格、白玉、石渠,已撤县的邓柯、西藏江达共5个县和青海玉树,西藏昌都的部分地区。历史上的德格地区藏族文化历史悠久,繁荣发达,在整个藏族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一席之地,该地区还因境内寺庙林立,藏传佛教五派具存,历朝历代名僧名家辈出而被人们冠以“雪山下的宝库”、“藏族文化古城”等美称。  相似文献   

14.
一、原书概述 《实相宝藏论释》是宁玛派之隆钦宁提支派的始祖隆钦然绛巴所著。隆钦然绛巴是尊号,意为广智博学大师。本名智美沃色,公元1308——1364年时人,生于前藏约茹的扎浦堆地方。《实相宝藏论》为其所著《七宝藏论》中之一。原书藏文为德格木刻版,汉文为郭元兴译。本文中之引文大多采取郭译。《实相藏论》,主要说明大菩提心即自心本性的实相,属大圆满的思想。与内地禅宗说法大体相似,但禅宗是遮诠,重在不  相似文献   

15.
《民族论坛》2012,(4):44-46
遗产发现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摆手舞土家语叫“合巴”,流传广泛,各地名称不尽相同,如“合巴日”“合巴格资”“合巴骆驼”“跳年”(汉语)等,但表演形式和内容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6.
《魏书·太祖纪第二》载:登国元年(公元386年)春正月戊申(初六),拓跋硅“即代王位,郊天,建元,大会于牛川。复以长孙嵩为南部大人,以叔孙普洛为北部大人。班爵叙勋,各有差”①(卷2,P20)。  相似文献   

17.
西藏入中国版图始自公元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入中国版图始自公元初常征在1997年第1期《河北学刊》上说,吐蕃族出自西羌,不祖鲜卑。西羌入藏始于战国,西藏诸族归汉事在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至今已有一千九百余年,早于元宪宗“郡县吐番”一千一百余年西藏入中国版图始自公元初...  相似文献   

18.
清代丹噶尔民族贸易的兴起和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代丹噶尔民族贸易的兴起和发展杜常顺丹噶尔即今青海省汉源县,以其地有著名的黄教寺院栋科尔寺(建于1652年)而得名。“丹噶尔”即“栋科尔”之异译。清雍正前,丹噶尔为青海和硕特蒙古领地,雍正二年(1724)划归甘肃西宁府西宁县。道光九年(1829)析置...  相似文献   

19.
巴楚文化的研究和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献记载证明,古代称为夷陵的宜昌是巴人和楚人交错并交融的地段。考古发现也证实,这里巴文化与楚文化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作者认为,讲巴楚文化,不是把巴文化和楚文化混为一谈,而是指在峡江地带这个特定的空间内,存在着“似巴似楚”、“亦巴亦楚”的文化。说它是巴文化,它巴中有楚;说它是楚文化,它楚中有巴。起初,是错杂型的;后来,便成为混融型的了。巴楚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是考古学文化,在秦代和汉代由考古学文化向地域性文化转化,在魏晋以后主要是地域性文化。直到现在,宜昌还有巴楚文化存在,并正得到逐步地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0.
卓克基上司官寨座落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县卓克基乡政府驻地背后山腰的台地上。官寨左依连绵起伏的高山,正对着钢足沟的涓涓细流,隔沟相对的是西索村——“卓克基官寨的哨兵”——林比鳞次的嘉绒传统民宅村寨,梭磨河宛如一条银白匹练自背后绕右侧将其紧紧环抱。卓克基,部分史书亦称为“卓克采”,嘉绒藏语的汉语音译,意为“像桌子一样的地方”,来源于卓克基土司官寨所处的台地地貌。卓克基土司始于元朝至正二十三年(1286年)。此前,卓克基属梭磨土司辖地。至正二十三年,卓克基地区的小头目们集体商议,准备迎请一位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