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民的广义的心理状态,与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在心理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从传统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形成一冲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人的精神素质,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青年鲁迅对“中学”和“西学”都有广泛的接触和了解。他从比较和参照中看到传统文化的许多缺点,西方文化的某些优长,并从而使他在择善而从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富于时代色彩的新的文化意识。考察一下青年鲁迅在当时是如何更加着重于积极从西方文化中吸取先进的思想观念,对于我们今天在借鉴外国时如何摆脱单纯的技术设备,管理制度的引进而特别注意于更新自己的文化意识和心理结构,将会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2.
潘珺  王韬 《探求》2005,(3):60-63
从美国20世纪50年代和现代分别对日本和伊拉克的“现代化改造”的成功和失败可以看出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从而引出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应如何处理“传统”和“现代”之间关系的问题。本文提出了这一过程中要走出的空间和时间上的两大误区,以及要注意保留传统,将传统和现代很好地结合,并在现代化进程中发扬和推进传统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日本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发展比较迅速。从这个发展过程来看,日本很好地吸收了外来的异质文化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日本人擅长学习外来文化,接受外来的新文化很快,并且很快经过消化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回顾历史,可以说日本的传统文化是从中国学来的。早在大约公元六世纪,中国的文字、思想就通过朝鲜半岛传到了日本。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是先生,日本是学生。概括地说,世界上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融合的情况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某种文化对另一种外来文化有“拒斥反应”。例如,中国文化有三千多年独自发展的历史,一直没有受到过外来文化的冲击。直到十九世纪,西欧文化才大举传到中国。所以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有“拒斥反应”。即使在中国文化内部,道教与儒教之间也有某些对立与互相排斥的现象。日本采取锁国政策  相似文献   

4.
在日本实现近代化的过程中,日本传统文化曾同西方文化发生过激烈冲突,也产生了变形。但是它的一些主要特征不但延续和继承下来,而且在“高速增长”的经济奇迹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以至西方也提出了在文化方面要“请教东方”的口号。这一事实给人们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在非西方国家实现近代化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不仅可以继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文化多样性与当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的过程会给民族文化带来各种各样的改变。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标准在发生着变化。全球化所带来的结果是,人们要把不同地方的艺术放在一起评价。不同的民族文化,有着自身的符号表意传统,这种传统会融化到民族和文化的血液之中。传统还会回潮,会以某种形式顽强地保存下去并展现出来,不断以新的形式活在当代。人是传统的承载体,文化的多样性,意味着个人保持自己的传统的可能性。一个开放的社会与一个封闭的社会的区别在于如何看待这种文化的差异。在不同的文化中,“进步”会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各种不同的文化有着各自的现代化道路,因而,现代化是复数的。不同的文化有着自己的传统,它们在走向现代的过程中,有可能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寻求和生成自身的现代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的现代文化。现代性也是复数的,不存在单一的现代性。当代社会正在出现一种区别于“后现代性”的“当代性”,它意味着许多重要理论的突破和重要传统的复归,人们可以通过它“回到未来”。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日本的传统与现代化》’一文中曾强调,日本现代化的历程表明,日本在坚持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收西方文化成果,对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的转化,逐步实现传统自身的完善,建立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冲突·井存融合”的模式,以推进现代化。本文则试图从文化模式的抉择,来探讨“日本的传统与现代化”这个总课题。  相似文献   

7.
在日本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对待文化传统及西方文化,即在和洋文化融合中,如何坚持日本文化的主体,这是研究包括文化现代化在内的日本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的目的在于探索东西方文化对立激化的国际环境下,日本文化在多元文化社会中发扬其创造的主体,肯定日本的自我,并发挥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营养,一方面注意坚持自身民族文化,一方面又努力促成外来文化与原有文化的融和,这是日本文化的一个传统,也是不断促进日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动力。历史上的大化改新如此,明治维新亦是如此。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日本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发生了激烈冲撞,也发生了变异,但是它的一些主要特征不但延续和继承下来,而且在实现经济高速度发展,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关于家庭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在当今世界上有三种不同的理论与实践模式,一种是西方社会的“冲突论”,另一种是日本社会的“改造论”,第三种则是中国社会(或者说华人社会)的“融合论”。三种不同的模式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家庭文化与现代化的密切关系。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家庭,在不同的社会中对不同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一、“冲突论” 以欧美为代表的“冲突论”的主要观点认为传统家庭文化与现代化进程是冲突的、不协调的。现代化的进程将抵制传统家庭文化,并使传统家庭走向淡化和解体。 美国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科特·帕森斯在谈到家庭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时,强调了家庭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的解组过程。他认为  相似文献   

10.
印度是一个多宗教多民族的国家。她非常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重视人的精神信仰,重视道德教育。这在世界文明古国中也是比较突出的。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印度面临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以及西方文化的侵袭问题,这些又都突出地反映在学校的德育之中。因此,研究  相似文献   

11.
王小红 《唐都学刊》2002,18(2):96-100
西方对东亚崛起在“现代意义”上的理论关注 ,最初起始于明治维新后的日本 ,而且主要是从文化和种族的角度去加以关注的。继日本之后 ,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也迅速崛起 ,这就客观上促进了东亚文化解释理论的发展。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 :“现代儒家”文化理论 ,庸俗儒家主义理论 ,东亚现代化“情感模式”理论 ,亚洲价值论等。文化解释理论研究者认为 ,文化因素已成为东亚崛起和发展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12.
盛邦和 《日本学刊》2002,(3):110-122
丸山真男接受西方现代化理论 ,对什么是现代化的表述 ,与西方语境并无两致。他与国粹、国学者都保持不小的距离。然而他对现代化论中的“西方中心说”显然抱怀疑的态度。他提出“历史古层”的史学观 ,采用精神考古的方法 ,以丰足的资料描述现代化在日本固有文化中“自行”演化的历程。不过 ,丸山在学理思想上依然对西方科学技术、民主制度、理性思维表示热忱的欢迎。工具、制度层面的西学论与文化层面的传统论的结合是丸山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3.
日本近现代史中传统与现代化的四重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近现代史中传统与现代化的四重关系乔清举把“传统”和“现代化”还原到历史过程就会发现,所谓“传统”,是近代以前的历史过程;而所谓现代化,其实是近代化,二者在英文里本来是一个词(modernization)。“传统”与“现代化”在西欧和东方有不同的关...  相似文献   

14.
与日本对世界的其他重大影响相比 ,日本的现代化方式对世界的影响要重大得多。这种影响清楚地表明 ,你并非一定要采取“西方的”文化来实现经济现代化和达到繁荣昌盛。日本从 1 5 0年前打开国门之时 ,就打算只保持自己文化中的一点而不管其他 ,即所谓“日本精神 ,西方事物”。日本是怎样成功地做到这一点的呢 ?在某种程度上是源于它对国门缝隙的控制 ,这种缝隙会使种种新思想和新做法流传进来。当时的日本将军们把同欧洲人的所有经济和其他方面的交流限制在西南港口长崎的一个微型人造岛上。当美国人于 1 85 3年将舰队开进江户 (今东京 )湾 …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的文化研究看似热闹,实仍处在脱颖阶段。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是:学人们往往热衷于中西文化优劣长短的比较。这也是自五四时期梁漱溟、胡适以来文化研究的共同弱点。当然,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且有其必要性。但若仅局限于对中西文化孰优孰劣、孰短孰长的比较,缺乏对中西文化各自的价值系统作深层的探究,其结果往往只是浅层的,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不可能得出普遍性的结论。我根据自己1985年以来在新加坡、香港、日本及西德、美国等地访问讲学的亲身感受,认为:无论是已经走向现代化的国家,或是正在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发生过“文化危机”,就是说自身本来的传统文化遇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日本在赶超欧美发达国家的过程中,依靠国家政权的保护和强力推动,对外摆脱了国家垄断资本的支配,对内避免了听凭市场的自发作用,从而有力地保证了本国现代化的进展。美国现代化问题专家布莱克在《现代化的动力》—书中指出:“在现代社会中,政府拥有远比以前更大的责任和权限。”日本政府在日本的现代化过程中则显示出比其他国家更有效的作用。美国社会学家沃格尔在《独占鳌头的日本》—书中也指出:“日本人的成功并不在于日本传统的民族性,以及由来已久的美德,而是由于日本具有独特的组织能力、政策及计划等才能达到预期的成功。”在追赶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战略目标指导下,  相似文献   

17.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济的现代化是在吸取欧洲的成果的基础上展开的,它的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学也不例外,始终是一种外来的进口科学。但日本现代史的发展证明它是在吸取西洋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日本化”的加工。在社会科学方面,同样地也出现了社会科学的“日本化”的消化过程,“大塚史学”就是在西洋经济史学方面“日本化”的一个重大成就。这里所说的“日本化”意思是指日本学者在西方科学成就的基础上,经过辛勤的创造性劳动,建立了他们自己的科学体系,使外来的进口科学完全变成了日本自己的社会科学,并立于世界现代社会科学之林。  相似文献   

18.
近代日本历史展开的过程极为独特。当西方列强东至,迫使东方诸国纷纷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时候,日本却成功地摆脱了这种危机,走上了“欧化”道路,成为亚洲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不能不说日本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它使日本民族不是被动地去接受西方文明的冲击,而是主动地吸收并从属西方文明。因此,探讨日本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对欧美文明的认同和选择的文化深层原因,不仅能够揭示异质文明间冲突和融合的文化现象,而且对认识日本历史的特殊性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并逐渐在学术界形成了一个热点。在众多类似题材的著作中,李逖平的《圣人与武士——中日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比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力作。这部著作以比较哲学的方法,探讨日本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型的途径,并力图以此为鉴,寻觅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契合点,探索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有益模式。因此,它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意义上,  相似文献   

20.
美国学者劳拉·海因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日本人满脑子是别人的经济行为怎样使他们受害,而从不考虑自己的经济行为对他人有何不良后果。这种“受害者情结”,与他们在政治上(特别是战争问题上)的“受害者情结”一脉相承。1 日本人的这种“受害情结”不仅表现在经济和政治思想领域中,战后日本文学也表现出了十分浓厚的“受害意识”。  日本战后文学曾出现了大量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在对日本发动的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给日本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也把日本这样一个侵略他国,给世界各国,尤其是东亚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