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8 毫秒
1.
浮云馄饨     
李广荣 《社区》2012,(20):43
《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有多种说法,但也看出馄饨名字的渊源。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  相似文献   

2.
李星民 《山西老年》2014,(12):52-52
山西民间过冬至节,保留着许多传统遗风,特别是饮食特色鲜明,还形成了一些山西名食,香沁后人。冬至,自汉武帝采用夏历后,与正月始分,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古称"冬节""日短至"。此日是阴阳转化点,有"冬至一阳生"之说,古人视为吉日庆贺,《汉书》有:"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贺冬之食在山西民间多为馄饨或饺子。  相似文献   

3.
刘永锐 《山西老年》2013,(12):46-46
“冬至”是冬季一个重要的节气,所以也叫“冬节”。农谚有“过了冬(冬至),日长一棵葱”之说,是因为冬至这天白昼最短,黑夜最长,过了冬至后.  相似文献   

4.
祭祀在先秦时期占有重要地位 ,作为周代特殊封国的鲁国祭祀更应该受到重视。鲁国拥有郊天之重祭。郊天不仅有夏历正月祈谷之郊 ,还有冬至日圆丘之郊。两郊皆是郊昊天上帝而以后稷配享 ,且冬至日郊天亦需卜日  相似文献   

5.
冬至     
正冬至,俗称"冬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12月22日前后。冬至是二十四个节气中很重要的一个节气,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最南端南回归线。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复卦值事,冬至一阳生,过了冬至,白天渐长,黑夜渐短。《七十二候集解》:"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冬至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相似文献   

6.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用圭表观测日影,发现了冬至现象,并进而认识到,作为年与年之间的终始交接点,冬至具有阴极阳生、终而复始的特性.这种知识性的认识是制订历法的首要依据,又被概括成哲理信条,尊奉为天道,成为一种自然法则;战国后期到西汉初,已普遍行用昼夜百刻制、十二时辰制及四分历,星占术以内行星晨始出东方标示冬至时辰,历家则测得二十八宿赤道距度值与二十四节气太阳所在赤道宿度表,又运用分数算法,从冬至之日划分出冬至时刻,由此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基本概念,使古代冬至观念呈现出不同的理论形态.古人认识冬至是一个逐渐趋于精确的过程:仲冬→仲冬之月→冬至之月→冬至之日→冬至时刻,这些认识成果分别处于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严格的区别.以此观之,《尚书·尧典》所述的测时方法,诸如辨识物候、星象、斗指,计量漏刻及观测日出方位等,都仅能测得一个时段,其纪时方法也仅能识别四季,因此没有规定一年以何时为终始,年与年之间处于循环无端的模糊状态.这一口传史料在形成文字时使用了一些后世的词语,附会之言亦在所难免,其历年长度数值“(眷)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则属于战国以后的认识.这就需要对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认识加以辨别,如果用后世知识去改写这种初始文化,就无法认识其中所蕴含的特有的思想意义,也不利于认识其后逐渐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和哲学.  相似文献   

7.
星期天,姥姥在家里包馄饨。 只见姥姥的两只手上下飞舞,忙个不停,包出了一只只圆圆的馄饨。一会儿工夫,面板上就站满了可爱的小馄饨。一开始,我帮着姥姥拾馄饨,从面板上拾到盘子上摆好。看到姥姥包馄饨,我有点眼馋了。姥姥仿佛看出了我的心思,  相似文献   

8.
宋人过冬至     
闫成军 《社区》2014,(35):39-39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民间古老而重要的节日。冬至又称“上元节”、“冬节”、“大冬”。在当年北宋的京城开封,冬至是朝野最重视的节日之一。《东京梦华录》记载:“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冬至这天的开封城内,无论是官员还是平民百姓都换上新衣,摆设酒宴,祭祀先祖,来往祝贺。  相似文献   

9.
馄饨担     
朱秀坤 《社区》2013,(17):64-64
苏州与上海的绉纱馄饨是叠成护士帽一般形状的,舒翘而挺拔.如水乡妹子一般清丽可人,开水锅里一煮,笊篱捞上来,溜滑而透明.真正的薄如蝉翼,肉红的馅料很是诱人,吃在嘴里,滑如凝脂,鲜香味浓。同在江南的无锡大馄饨。  相似文献   

10.
在我家乡陕西东府一带,每年的腊八节,在旭日东升之时大家会守着从祖辈传下来的习俗"冬至馄饨腊八面",吃一碗热气腾腾、飘香四溢的腊八面,周身的经络和骨骼都舒坦惬意。家乡文化底蕴丰厚,风俗节令也蕴含典故,极有讲究。每个节日母亲都过得富有仪式感。腊八那天母亲总在东方微微泛起鱼肚白时就开始忙活。她醒好面,就开始打扫庭堂、擦洗锅碗瓢盆,把前一天泡发的形状各异、五颜六色的豆类煮好,再配上家乡黄灿灿的小米和各种菜蔬,便开始精心烹做腊八面了。  相似文献   

11.
常州味道     
田沐 《社区》2014,(11):29-29
最简单而直接的乡情要算是家乡的“味道”了。早年在北京刚参加工作时便遇到一位同乡同事,每日一有空就凑到一起,亲近亲热自不必说了,所谈最多的还是常州的“吃”:小笼馒头、大麻糕、三鲜馄饨等等,连小馄饨、豆腐汤这等不人流之物在我们交谈中都是极致美味,每每说得口水横流心旌摇荡,  相似文献   

12.
冬至是潮州民间一个重要的节日。历史上潮州的冬至习俗与福建东南地区关系密切。潮州现存冬至习俗有筅炱、谢神、祭祖、过冬纸、做粿、搓汤圆、制作落汤糍等。本文用文献记载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潮州市湘桥区厦寺村为个案,真实记录潮州市区的冬至习俗,揭示了潮州市区冬至习俗背后所蕴藏的潮州当地文化,进而探讨了冬至习俗在城市化背景下的嬗变。  相似文献   

13.
缪士毅 《山西老年》2012,(12):53-53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在漫长的岁月中,冬至逐渐形成了一些有趣的文化,值得品味:冬至别称冬至在古时有不少别称,有的称"南至",因冬至日太阳行至最南而得名;有的称"短至",因冬至日白天最短而得名;有的称"严节",如梁元帝《纂要》:"冬日玄英……节日严节";有的称"亚岁",古代过冬至节其隆重仅次于过  相似文献   

14.
说“馄饨”     
清代人余庆远在其《维西见闻记》中说道:“馄饨,即《元史》所载革囊,不去毛而趸剥羖皮,扎三足,一足嘘气其中,令饱胀,扎之,骑以渡水。本蒙古渡水之法;曰皮馄饨。元世祖至其宗,革囊渡江,夷人仿而习之,至今沿其制。”在蒙古人时代,利用这种“皮馄饨”渡河,确实非常流行。十三世纪中时,出使蒙古的欧洲小教友会修士加宾尼在其著述《蒙古史》中具体地描述了这种渡河方法:“(蒙古)贵族们有一张圆形的轻皮,他们在这张皮周围的边上做成许多圈,以一根绳穿过这些圈,把绳抽紧,就做成一个皮袋。他们把衣  相似文献   

15.
《北方人》2006,(12)
徐晓恩:女,33岁,河南省南阳市人,巧味馄饨食品有限公司经理。1997年下岗, 2001年开始经营“巧味馄饨”,2003年在市总工会的帮助下,借助小额贷款成立南阳市巧味馄饨食品有限公司。如今,徐晓恩在南阳市、县开办15家“巧味馄饨”连锁店,并在全国各地发展了3.5家加盟店。  相似文献   

16.
《春秋》、《左传》都有些朔日的记载。《春秋》所记的只限于“日有食之”;《左传》则在日食之外,多了两则“日南至”(即冬至),一则是“僖公五年(公元前六五五年)正月辛亥朔”,另一则是“昭公二十年(公元前五二二年)二月己丑朔”。用现代科学知识加以推算,凡是“日有食之”的干支日名,基本上都正确;而两个“日南至”的合朔和冬至的日名,都是错误的。这就有了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朱英 《小康生活》2005,(7):49-49
老年人常吃水饺、馄饨、包子和馅饼等各种带馅食品,既能增加各种营养,又有益于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8.
19岁辍学青年奸杀同村同宗女孩 肖秀民是广东省廉江市石城镇荔枝坑村村民。2013年12月22日,冬至。这天,荔枝坑很多村民早早出门置办冬至的晚餐。但肖秀民一家,没有动静,也没有心情。  相似文献   

19.
去年秋天,母亲查出患了胃癌已到晚期。每天早晨,父亲还会像往常一样,和母亲一起去晨练。我站在窗前,看着父母并肩而行,有说有笑,忍不住想哭……以往,母亲每周都会包上一顿馄饨,给父亲解馋。父亲说,外面哪家餐馆的馄饨和母亲包的都不是一个级别的,母亲包的馄饨是皮薄馅匀,吃起来是香而不腻。父亲每当说起母亲包的馄饨,脸上满有神采;而母亲听到父亲夸奖的话时,总是笑个不停,有时候在厨房一边洗碗还一边高兴地哼唱小曲。自从母亲患病后,她就改变了习惯,每周要包上3次馄饨。父亲也变得越来越能吃,吃起馄饨来是狼吞虎咽。母亲在一旁埋怨说“:你看…  相似文献   

20.
蒋荣 《社区》2012,(13):24-25
3月8日上午,江苏省无锡市崇安区江海街道“七彩家园”社工服务中心里传出阵阵笑声,原来这里正在举行一场庆“三八”包馄饨比赛。只见10多名自发参加活动的社区“巧妇”,正娴熟地裹馅儿、粘皮,不一会儿就亮出了一只只饱满的馄饨。其实这些“巧妇”还有一个身份——“七彩家园”馨福家庭社工服务项目的服务对象,她们全是单亲母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