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赫哲族曾经具有丰富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但是当前赫哲族的文化传承已经危如累卵,保护迫在眉睫.文化生态视角下的赫哲族非遗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本文讨论了赫哲族文化的现状和保护意义及保护方法,希望籍此引起更广泛的注意,使这个古老、优秀、命运多舛的民族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焕发更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2.
赫哲族曾经具有丰富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但是当前赫哲族的文化传承已经危如累卵,保护迫在眉睫。文化生态视角下的赫哲族非遗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本文讨论了赫哲族文化的现状和保护意义及保护方法,希望籍此引起更广泛的注意,使这个古老、优秀、命运多舛的民族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焕发更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3.
现代化过程中的赫哲族:"文化"还是"生产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赫哲族的文化和生产方式具有高度重合的特征.在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赫哲族所面临的不是学术意义上的"族群文化"问题,而是现实生活中的强制性"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问题.如何选择和实施代价小、痛苦少、条件方便的产业转型和升级方案,并基于此发展出新的文化,才是赫哲族当前所需要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分析了赫哲族民族文化现状后指出,经过整合与重构的赫哲族文化具有多元性、现代性、亲合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征,是一种充满现代气息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5.
赫哲族纹饰文化初探姜洪波纹饰文化属精神范畴,并作为精神生活的一个组成部份,曾广泛存在于赫哲人的日常活动中。本文拟就赫哲族纹饰文化的种类形式、及成因特点作一粗浅分析,不当之处,敬请诸多同行不吝赐教。纹饰文化的种类考察赫哲族的生产、生活用品,不难看到,纹...  相似文献   

6.
世居在黑龙江省的赫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赫哲族以其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独特而又罕见的渔猎文化.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化进程,使赫哲族享受到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但其传统文化却受到强烈的冲击并面临严重的生存困境.目前,赫哲族文化传承途径可分为静态和动态传承两类.静态传承中的记录态、展览态和商品态传承往往是把文化当作“对象”加以保存和保管,远离了生活;动态传承中的表演态、节日态、旅游态、教育态根植于生活实践,在传承中发展和创新着传统文化.因此,赫哲族文化传承的途径应以动态传承为主.在动态传承途径中,学校教育以其全员性、目的性、系统性、正规性等优势而成为最根本的文化传承途径.  相似文献   

7.
自清朝开始,外来移民给赫哲族的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带来很大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赫哲族商业经济的发展。移民为赫哲族地区的农业、手工业提供劳动力和技术支持,使商业经济的产生获得基础。移民又充当商品流通的载体,向赫哲族输送充裕的可交换的商品并把当地民族土特产品输出外地。最后,移民在赫哲族地区开设私营店铺,为商业贸易提供良好的交易地点。在移民积极影响下,赫哲族的渔猎产品化程度加深,商业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只有1476人(1982年)。自古以来,赫哲族就繁衍生息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创造了以渔猎文化为特点的原始文化。由于赫哲族没有文字,关于该族的原始文化缺乏记载,使得在赫哲族研究方面可供参考的资料十分匮乏,对其远古时期的研究尤其如此。以往,对赫哲族的研究偏重于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对这些  相似文献   

9.
伊玛堪以东北地区高纬度、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三江流域为地理环境基础,以渔猎为物质文化基础,以萨满教为精神文化基础,以相邻民族文化涵化为多元文化基础而产生并代代相传;作为赫哲族独有的一种口耳相授的古老文学样式,在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哲学、宗教学、美学、语言学、文学等诸多领域中展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赫哲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为赫哲族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佐证资料,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分析赫哲族现实社会与文化处境入手 ,剖析了制约赫哲族社会经济发展的约束因素 ,提出了赫哲族发展战略的基本方案  相似文献   

11.
作为我国六小民族之一,赫哲族人民在漫长的劳动与生活中凝结了无数智慧,其中萨满仪式"温吉尼"便是赫哲族人民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留下的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本文从赫哲族萨满仪式"温吉尼"的发展状况、历史演变以及演变影响因素三方面出发,对赫哲族"温吉尼"的历史渊源、文化价值、传承现状,在时间、性质和内容三方面的演变以及两大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思考。  相似文献   

12.
赫哲族“伊玛堪”作为古老的说唱艺术,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用它生动的语言和演唱形式征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赫哲人,成为赫哲族人民最喜爱的文学样式之一;“伊玛堪”包容了赫哲族的历史、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所有的精神和物质文化,堪称赫哲族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既是研究赫哲族历史、文化、经济、习俗的宝贵材料,又是该民族在记忆里牢固保留的尽可能多的思想文化记录.  相似文献   

13.
徐熳 《中国民族博览》2017,(14):100-101
作为我国六小民族之一,赫哲族人民在漫长的劳动与生活中凝结了无数智慧,其中萨满仪式"温吉尼"便是赫哲族人民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留下的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本文从赫哲族萨满仪式"温吉尼"的发展状况、历史演变以及演变影响因素三方面出发,对赫哲族"温吉尼"的历史渊源、文化价值、传承现状,在时间、性质和内容三方面的演变以及两大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思考.  相似文献   

14.
在陶瓷器、铁器没有进入赫哲地区前,赫哲族人曾以树木为材料,制作了一件件简单实用、贴近生活的木制生产用具和生活器皿,这些充满浓郁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木制品,为研究赫哲族的古代文化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民族学资料。本文试就古代赫哲族木制品的类型、特点及成因等进行粗浅考述,以期对赫哲族的文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赫哲族的源流、分布与变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赫哲族同其他通古斯系民族一样,也是古老的民族。根据考古资料,赫哲族古代文化“至少可以追溯到距今六千年前”的密山新开流新石器时代文化。“赫哲族文化和三江平原上新石器文化存在着悠久的渊源关系。”沿着肃慎、挹娄、勿吉、靺鞨的发展顺序而出现的“黑水靺鞨  相似文献   

16.
在研究Leap motion侦测数据生成运动信息的基础上,以赫哲族为例建设民族聚落,运用Leap Motion与漫游系统进行体感式交互,提高赫哲族文化的辨识度。通过前期数据的采集及总结,完成了对赫哲族建筑/文化体验等模型的构建;通过制作漫游、游戏程序等操作进行交互试验,增强用户临场感,增强赫哲族文化国际性及人与人之间传播能力;提出了对贴图、LOD、DOF、碰撞等技术的优化新方案,改善交互体验,实现了对民族文化的信息数据化、虚拟现实化、体感交互化式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赫哲文化是我国东北赫哲族人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世代创造的一种传统文化;萨满教文化则是流传于世界许多地区的原始宗教文化。二者之间既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又有不同的特点和本质上的差别。 黄任远同志在(《伊玛堪与萨满教文化》一文中提出:“赫哲族原始的萨满教影响到赫哲人渔猎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渗透到赫哲人的传统习惯和道德观念,由此而产生了赫哲族渔猎文化,即萨满教文化”。的结论。这种独特的观点、新颖的结论实在令人难以苛同,特写拙文,同黄任远同志商榷。本人初涉赫哲族文化研究的领域,如有不当之处,恳请黄任远同志赐教。  相似文献   

18.
勤劳勇敢的赫哲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物质财富,同时还创造了丰富多采的口头说唱文学伊玛堪。 文学界的老前辈王平凡在今年五月参加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学研讨会时热情赞扬说:“从赫哲族的《伊玛堪》和鄂伦春族的《摩苏昆》等说唱文学的发掘整理和研究,使我们了解到,在我国黑龙江省的少数民族中,同样存在着史诗般的作品,开拓了我们对史诗认识的视野.” 而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都受萨满和萨满教文化的影响,赫哲族并不例外。伊玛堪是赫哲族的文化遗产,随着近几年的采录发表,填补了我国民间文学的宝库,越来越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瞩目和关注。 本文从伊玛堪和萨满教文化的各自特征出发,论述一下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求教于专家和学者。  相似文献   

19.
伊玛堪是赫哲族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瑰宝,它以叙事史诗为主线,以古代传说为背景,艺术地再现或复制了赫哲族的历史记忆,并从鱼皮服饰、以犬为伴以及独具特色的食鱼习俗等多个层面,对其民族发展中的个性特征进行了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20.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世代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下游地区,在不断净化和积淀自身文明的过程中,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为展现赫哲族自古以来战天斗地的历史画卷,同江市赫哲族博物馆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应运而生了。 赫哲族博物馆位于同江市区北面,濒临松花江边。据有关部门介绍,这栋馆舍是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