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好这门课程对儿童的一生一世有着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是一门育人课程,培养学生学做人,做一个对生活"有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有爱心和责任心有良好行为和个性品质的人."这门课程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注重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但事实上这门课的很多教师对活动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迷惑.《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就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杜会》课,笔者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它是集道德、历史、地理、法律、社会生活于一体的综合课程,那么,如何在这门课程中实施素质教育呢?这是很多老师困惑的问题。在这里,我浅谈一下自己的心得。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综合课程,是对儿童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在不少农村小学,对这门课程重视不够。本文指出了两种有待矫正的现象,阐述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品德来源于生活,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也就是说品德课程是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一门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在执教过程中,必须贴近儿童生活,立足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师如何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活泼、主动地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生命的满足,最大化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倡导设计,建构、组织起学生发展需要的各类活动,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主体活动中实现自身品德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采用活动教学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标准》中对品德与社会课程定位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要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  相似文献   

10.
何代俊 《科学咨询》2009,(16):90-90
新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晤,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由此可以看出其人文性的特点.通过近一年来的探索,我在理解和挖掘<品德与社会>课程人文性素材,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有了一定的收获.下面,从两个方面来谈一谈: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网络环境下《品德与生活》教学整合,使传统的课堂教学由无形到有形,由无声到有声,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态到动态,具有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艺术性等优势,而且多层面、多角度提供儿童了解世界窗口,从而为儿童成为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一门重要学科,它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着育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培育孩子们对生活积极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文明公民。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社会学科,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一门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养成的课程。是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事物、掌握科学知识、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和养成良好品质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是集历史、地理、品德学科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在小学教育中如何进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张静 《科学咨询》2015,(4):16-17
品德与社会学科,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一门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养成的课程。是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事物、掌握科学知识、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和养成良好品质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是集历史、地理、品德学科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在小学教育中如何进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中对课程的生活化是这样描述的: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  相似文献   

17.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仍有些"假、大、空",特别是农村小学这种状况尤甚.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许多,如: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等.如何才能使当前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所谓的副科,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由此可以看出其人文性的特点。通过近一年来的探索,我在理解和挖掘《品德与社会》课程人文性素材,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有了一定的收获。下面,从两个方面来谈一谈:一、理解人文精神的涵义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促进人的身体素质、精神品格健康成长和人格的完善放在首要地位。那么,《品德与社会》教学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人文精神呢?…  相似文献   

19.
当前许多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尚存许多不足之处,这对于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不利的,以下是笔者的一些看法。一、当前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及成因当前农村小学由于受到师资、办学理念和教育主管部门考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怎样才能上好一堂小学思想品德课,我觉得可以采取“引、听、说、评、做”五个步骤进行.一、引“引”,顾名思义就是引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出学生的兴趣.比如:我上《与邻居和睦相处》时,我是这样引入的: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对联,老师这儿也要贴对联,说着出示上联,“远水难救近火”,下联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