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清朝管理官员,除三年对外官一次“大计”和对京官一次“京察”,以及履职引见、年终陈述等外,还有一项特殊的制度--密考。此制源于康熙时期的密折奏事,正式实行于乾隆朝,一直使用至清朝灭亡。由于考语清单是在每年年终奏报,所以密考也被称作“年终密考”。  相似文献   

2.
日前《深圳市政府部门责任检讨及失职道歉暂行办法》正式审议,对于这一全国首例"官员失职道歉"地方立法,舆论一片赞扬之声.(《人民日报》9月17日) 不否认深圳此举的开创意义,也深知中国不同于国外.在国外,由于制度的使然,官员道歉是不需要写在法条上的,但是,我们现有的制度和政治伦理,还不足以让官员养成自觉道歉的习惯.  相似文献   

3.
《领导决策信息》2014,(28):14-14
正前不久,社科院蓝皮书《形象危机应对研究报告2013—2014》评选出"形象最差官员",引发关注。不可否认,由于官员形象缺乏分类管理,也导致了部分群众以偏概全,对公务员群体的整体形象产生误解。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唐钧在《人民日报》撰文提出,改变这一误解,需对官员形象进行分  相似文献   

4.
刘典 《办公室业务》2013,(16):52+56
合理的休假制度可大大提高办公效率,也对弘扬传统文化、拉动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古代,历代王朝的休假制度仅针对从政官员,统治者为了鼓励臣下尽心国事,专心高效地办公,不断在实践中完善休假制度,名目多样,内容丰富,对现行的节日休假制度也有一定的影响和借鉴意义。官员也是要休息的我国秦朝及以前,并没有休假这一说,政府官员每天都要按时上班,若有事只能提前请假,称为"告归"。  相似文献   

5.
李志国 《领导科学》2012,(25):34-35
作秀一词本为中性词,但自进入政治领域以来,由于一些官员秀中的做作乃至作假,致使官员秀惹人非议,给人以贬义的印象.例如,安徽芜湖市副市长骑车送女儿上学等新闻在社会上引起热议.有人习惯性地质疑这是官员作秀,有人认为这不是作秀并为其拍手叫好,还有不少人认为这种行为即便是作秀也要鼓掌欢迎,甚至建议把作秀艺术列为官员提升素质的必修课.上述官员行为是不是作秀只有当事人清楚,但公众的热议告诉我们,并非所有的官员秀都不受人欢迎,关键是在现代媒体政治发展背景下,官员秀怎样做到"秀外慧中",外秀内实,怎样秀得有艺术、有智慧、有内涵.  相似文献   

6.
官员与培训     
张朝丽 《领导文萃》2008,(17):15-22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的今天,政府的职能日益复杂化、专门化,社会对政府机构的管理能力和行政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培训官员,提高官员的素质和能力从而提高政府官员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世界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对官员的培训工作,将培训列入法定职责范围,纷纷建立并完善科学、系统的官员培训制度,我国政府亦不例外。那么,目前官员的培训情况究竟怎样?官员对培训工作的看法如何?  相似文献   

7.
一、官员问责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关于官员的职责和对官员问责的典型记载是成于北宋的《太平御览》,该书对不同官职的问责内容有着明确的规定。比如,职位相当于宰相的司徒官。据《帝王世纪》记载":舜为尧司徒,支孙氏焉。"舜曾为尧时的司徒官,负责管理民众、土地及教化等事情,职位相当于宰相。舜的支系子孙中有以官职名为姓的,称司徒氏。"司徒"这个官职始置于  相似文献   

8.
任武  石慧 《领导文萃》2014,(12):77-79
正公众欢迎官员们show出来,愿意秀,说明为官者在乎民意,连《人民日报》都说,"秀"应该成为官员必修课。只不过,中国官员秀的身段还有点僵硬,没能摆脱"米面油慰问困难户"的老套路。流行美剧《纸牌屋》把白宫权斗编排得淋漓尽致,虽显浮夸,但挡不住好看,尤其是对美国政治细节的展示,让中国人开了眼,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岐山都向朋友推荐。主角弗兰克推动的《教育法案》,引来教师大罢工,一名无学可上的学生出了事故,弗兰克趁机大做文章,在镜头前搂着悲痛  相似文献   

9.
方乐迪 《领导文萃》2014,(23):115-119
正2月12日,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翁钢粮就"两张叔侄冤案"和"萧山五青年抢劫杀人案"两起错案道歉。此前,浙江方面已有多个部门致歉。现如今,官员致歉、道歉、检讨已相对普遍。但官员因何道歉,怎样道歉,道歉效果又如何呢?道歉官员级别不断升高2000年,中国官员似乎还都不习惯面向公众道歉。那一年河南省相继着了两把大火:焦作大火和洛阳大火。死了不少人。然而,翻看当时的新闻,并没有任何官员就这两起灾难向公众道  相似文献   

10.
<正>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是政治文明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政治民主的必然要求。自从1883年英国《净化选举、防止腐败法》出台以来,被称为"阳光法案"的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就成为世界各主要文明国  相似文献   

11.
官员道德失范问题是近些年来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官员道德失范现象已经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针对现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官员道德失范问题,经过修订重新颁布实施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进行了积极回应,制定了严格的官员道德规制条款.这些规制条款分别对官员的政治道德、公务道德和社会生活道德进行了详细规定.这既是党中央选人用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标准的体现,也是加强官德建设、促进全社会道德进步的一剂良药,更是实现依法治国理念的重要基础和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2.
《领导决策信息》2009,(20):10-10
问责制度本身并无意将受责官员打入“冷宫”.如何更好地处置逐渐庞大的问责官员群体.成为一大显性政治问题.2009年第13期《凤凰周刊》刊登题为《大陆万名问责下台官员复出困局》的文章指出.干部是党和国家多年培养出来的.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能力.如果轻易废弃是个损失.也是个浪费。问责官员的每一次复出,之所以容易引起争议.引发民意反弹.  相似文献   

13.
<正>唐朝时,每到年终岁尾,吏部都会公布对官员的考核结果。有一位官员曾经负责运粮,因为一时疏忽,运粮的船只沉没了。这样的事故自然会遭到一票否决,所以他来吏部述职时,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那一年负责干部政绩考核评定的,是考功员外郎卢承庆。卢承庆看过这位官员一年的工作情况后,当场就宣布说:"失所载,考中下。"负责督办漕运却丢失了粮食,是非常严重的失职渎职过错,被评定为中下,对于当事人而言,是咎由自取。唐朝官员的考核成绩共分为九个等级,即上上、上中、上  相似文献   

14.
刘悦斌 《领导文萃》2013,(20):120-123
晚清吏治腐败,官员身边人也有一份"功劳"晚清吏治腐败,已是一个定论,这并不冤枉清朝统治集团。在晚清官场的腐败中,官员的身边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他们往往狐假虎威,利用在官员身边的便利条件,贪污受贿,勒索百姓,有的官员甚至与身边人互相勾结,互相利用,贪赃枉法,祸国殃民。其实,清朝最高统治者不是不知道官员身边人可能造成的危害。为了防患于未然,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官员的任职回避制度,有地区回避、亲属回避、师生回避等。  相似文献   

15.
什么样的官员容易发生形象危机?由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唐钧牵头完成的《形象危机应对报告(2012)》给出了答案。唐钧和课题组成员对2012年前四个月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政府形象危机进行了排名,研究发现,"窗口型"官员、"贴近群众型"官员和"准官员"三类群体受关注度高,形象问题较为严重。"‘窗口型’官员主要是履行执法职能的官员群体,包括城  相似文献   

16.
廖新波 《决策》2010,(1):91-91
近年来,媒体活跃了,政治气氛宽松了,官员们也开始“敢”说话了。 年终盘点,有的媒体也就这个话题进行“投票”,我估计2009年最雷人的官话可能就是“那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我这里不讨论其前因后果,就这句话而言,我认为官员首先要学会如何代表自己发言,是“敢”说话和不说“雷语”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一面是有一批官员纷纷落马,一面是有一些落马官员重新 上任。这种现象提醒我们,必须建立更明晰的官员准入机制及退 出机制乃至复出机制,提高官员的违规风险和道德门槛 "做官的人栽筋斗,宛如猫从高处掉下来,总能四脚着地,不 致太狼狈。"一位评论者援引钱钟书在《围城》中的话评说落马官 员"重拾乌纱"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邓全伦 《领导文萃》2013,(19):76-78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要求各级党政机关依据相关标准,全面清理领导干部的办公用房。在更多专家看来,要确保官员办公室真正"瘦身",必须对官员的"超标"行为提出具体的惩罚性措施,完善监管机制,才能有效地消解政策示弱效应。官员办公室"禁限令"  相似文献   

19.
正当前,我国的官员"懒政"现象较为突出,并成为一个极为重要和十分紧迫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既要把基本情况搞清楚,又要将根本症结分析透彻。为此,本文首先从当前官员"懒政"的行政生态背景分析入手,然后以机制设计理论为视角,对当前官员"懒政"的原因进行深度剖析,最后提出治理官员"懒政"的可行路径。一、官员"懒政"的行政生态背景1.中央从严治官强化了官员行为的制度约束。自党的十八大以  相似文献   

20.
近10年来,在官员中倡导学,习,成为中共执政的一个醒目动向。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已演化为一个制度性的样本,地方政府的读书学习热情也被激发出来。《嘹望东方周刊》与《中国图书商报》联合在黑龙江、江苏、重庆、广东、陕西五省市,选取了县处级到厅局级的100名官员作为样本,围绕阅读问题展开调查。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倡导者、决策者和执行者,官员们的读书状况怎样?他们喜欢读哪类书?他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