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社会对汉语新闻英译的需求增大,对汉语新闻英译质量的要求也更高,但目前汉语新闻英译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会直接影响对外传播效果。以往的汉语新闻英译研究缺乏系统性,未能提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原则来,"看译写"理论不但能为从事汉语新闻英译实践的译者们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原则,而且能够告诉译者们应该怎样去做才能切实提高汉语新闻的翻译质量。本文以"看易写"原则为理论框架,从新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汉语新闻英译实践,以提高翻译质量,希望能够开拓汉语新闻翻译的研究视野,进一步深化汉语新闻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2.
翻译实践中常常看到一些译者在英译汉语软新闻时并未遵从传统的翻译理论 ,而进行了大胆编译 (删除或增加某些内容 )。本文从软新闻的文本特点及其传播功能出发 ,通过对中英文化差异制约软新闻宣传效应的实例分析 ,认为软新闻独特的文本特点、中英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以及软新闻对宣传效应的刻意追求 ,使得传统的翻译标准和翻译方法有时在英译汉语软新闻时失效 ,而编译则在此领域有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3.
新闻英语的翻译既体现了一般的翻译过程,即理解与表达,也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此认知过程包括初步理解过程,即词汇、句子的初步理解,又包含对文章主题、语境的识别.在新闻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即个体认知能力、语言水平、社会文化环境,会导致翻译偏差.所以译者需要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即对各个领域的知识都有所了解,并且还需提高对新闻各个领域专业词汇的敏感度,增加对各种社会文化环境的了解.这样才能减少翻译出现错误,使译文更准确.  相似文献   

4.
从纽马克翻译理论中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出发,重点针对新闻翻译中的词汇、修辞的不同特征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并且对所选新闻中的一些词汇、修辞翻译进行了例证分析,并提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对新闻翻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指导作用,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从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角度分析合肥市电视新闻翻译初稿材料,剖析了导致新闻翻译出现"此非彼"现象的原因:一是对原稿的理解有偏差,二是受原文束缚;并以新闻词汇"代表"等为例,分析交际翻译理论在汉语新闻英译中的应用。从文本类型、读者、翻译目的三个角度提出"此非彼"的规避方法,一是译者要树立良好的职业精神,二是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三是及时更新语料库。  相似文献   

6.
法国文学理论家杰哈·简奈特所提出的超文本成分及其研究方法,主要是针对文学作品而言的.如今,超文本范畴已经从纯文学作品拓宽到非文学作品,其定义已经涵盖了文本产生的文化环境、经济条件、政治体制及审查制度等大环境因素.将这一概念应用到新闻翻译中,分别对几组新闻的英汉互译进行考察,试图探究影响新闻翻译的超文本因素.研究结果显示,读者期待视野、赞助人、传统价值观、翻译目的、传播媒介和市场因素等均对新闻翻译施加影响,从而更好地揭示了新闻翻译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论为英语新闻报刊文体的翻译提供了一个规范标准。要达到这一标准,就要对新闻报刊文体中新鲜词、约定俗成的语汇、借用词、名词词组以及扩展的简单句、频繁的被动语态和平实的语言等有基本的认识,以便选择符合现代汉语规则的、适合多数中国人阅读的语言形式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新闻英语的基本语言特点,讨论了跨文化交际对英汉翻译的影响,并以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试图解决新闻英语汉译中所遇到的问题.英语新闻的翻译除了要遵循一般英译汉的原则,在进行基本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两种语言的转化之外,还应注意到新闻英语自身的一些特点,做到在形式上更贴近新闻的语言语体表达特点,在表达效果方面体现出新闻的简洁、严谨.  相似文献   

9.
一词多译是指在不同的上下文中赋予某个词语不同的译法。为了使译文富于变化,一词多译是翻译中很常见的现象。但有时候在英语中很难找到不同的词语表达汉语中的某些相关词语。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又不得不采用多词一译,即用一个英语单词及其变化形式翻译数个意义相近的汉语词语。  相似文献   

10.
认知语境在美国新闻编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美国新闻中存在的意识渗透会给受众造成误导,新闻编译者可以通过对认知语境的分析,推出新闻中特定关键词的内在含义,并决定翻译目标语的表达,从而做出适当的翻译,排除误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