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黄梅戏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辉煌精品《天仙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当前黄梅戏遭遇困境,新编黄梅戏难以被观众认可,“像不像”的问题制约着黄梅戏的发展。黄梅戏创新的首要问题是,观赏者应当了解戏曲审美中平俗与新颖的辩证关系;作曲家应当把握黄梅戏创作的新颖性与可接受性原则,不妨借鉴齐白石的创作经验。用“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创作手法来处理新编戏曲与传统戏曲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文化整合作为黄梅戏艺术发展的重要特征,运载着黄梅戏艺术形态的流变与演进。黄梅戏的文化整合是在“从农村走向城市”阶段得以完成,草台、花台、舞台的空间转换引致了黄梅戏艺术形式的积累转型和文化形态的传承延伸,而正是这些文化形态的交融与涵化,形成了黄梅戏艺术新的文化整合体,催育出黄梅戏艺术新的发展阶段,进而推动其走向成熟,迈向辉煌。  相似文献   

3.
黄梅戏形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的采茶调,由民间艺人为谋生计而带入安庆.黄梅戏念唱以安庆地方话为基调,同时汲取徽剧、京剧及秦腔等戏剧的精华.黄梅戏在上海发展演员大开眼界,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严凤英、王少舫两位大师相互切磋技艺,成了舞台搭档.黄梅戏从国内唱到国外,独树一帜.在继承和发扬黄梅戏传统艺术上,不失时机地谋求发展推陈出新,营造繁荣氛围.  相似文献   

4.
黄梅戏探源     
黄梅戏——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一朵戏苑之葩,它虽然是个地方剧种,但却以唱腔香醇、婉转悠扬、容易上口的艺术风格而红遍大江南北,《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著名剧目更是脍炙人口。但喜爱黄梅戏的朋友可曾知道,从安徽省唱遍全国的黄梅戏却是个十足的"舶来品"!位于大别山尾,地处鄂、皖、赣三省交界处的湖北省黄梅县,土地富庶.自古就是鱼米之乡。而县北的紫云山区,常年云雾缭绕,盛产名荼,而黄梅戏顾名思义则是黄梅的地方戏剧,它既源于斯也长于斯。据专家考证:黄梅戏最早源于明代末年紫云山区的采茶歌,原叫黄梅采茶戏或黄梅调。历经一、两百年的发展,经过历代艺人的不断加工、完善,吸收了汉剧、楚剧、花鼓戏等戏种的特点,到清乾隆、嘉庆年间,逐渐形成了一个  相似文献   

5.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具有鲜明的安徽地域特色。黄梅戏艺术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与艺术表现体系。黄梅戏舞台美术是随着黄梅戏艺术的发展逐步建立、完善和发展起来的,从早期的“草台”到解放前的对其它剧种的借鉴,从解放初期的舞台美术体系的完善到当代舞台美术表现形式的多样和多元化,逐渐形成了黄梅戏舞...  相似文献   

6.
2004年,当代中国研究所的几位同志来看我,说能不能帮他们搞一台诗歌朗诵会?这可是我没想到的,问怎么想起来要搞朗诵会呢?他们说:原来有多少好诗啊!现在怎么都听不到了呢?到书店也找不到……比如《枪,给我吧》、《向困难进军》、《柴达木小唱》;再比如“黄山松,我大声为你呼好!”说着说着竟背诵起来:“枪给我吧/松一松手/同志,是同志在接你的枪!”//“车过鸭绿江/好像飞一样/祖国,我回来了/祖国,我的亲娘!”//“骑马挂枪走天下/祖国到处都是家。”//“我走遍了/我广大祖国的/每一个地方/啊,每一个地方/我的/每一个故乡……”一刹时,刚解放时…  相似文献   

7.
小的时候,我常跟父母去看戏,渐渐地就喜欢上了唱戏。每次看戏回来,我都要模仿比划一阵,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上台演戏,但最终事与愿违,没有走上演艺之路。如今退休了,学戏便成了我的“事业”。每到星期一的下午,我的心情就格外兴奋,梳洗打扮一番后,早早赶到太原市老年大学戏剧班,跟随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花艳君老师学戏(题图照片中右边那位穿红毛衣的就是花艳君老师,中间穿蓝毛衣认真学戏的就是我)。然而,学戏并不像我原来想象的那么简单,戏曲的基本功“四功”——唱、念、做、打和“五法”———手、眼、身、法、步,样样有学问。然而,兴趣是…  相似文献   

8.
黄梅戏语言艺术颇具特色,比兴、反复、比喻、用典等修辞手法的积极运用增强了黄梅戏语言的典雅性、生动性,增加了黄梅戏的可接受度,有助于黄梅戏的传播。韵脚的和谐使用,使黄梅戏便于传唱,同时其押韵可充分体现黄梅方言特点,这是黄梅戏与其他剧种的重要区别之一,是黄梅戏独领风骚的重要标记之一。可以说,黄梅戏的语言艺术是雅俗共赏的优秀文化特产。  相似文献   

9.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深得大众的喜爱。其明快抒情的唱腔、真实质朴的表演风格,在五大剧种中独树一帜。但是近些年黄梅戏与其他戏曲艺术一样,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而与此同时,源于欧洲的集歌、舞剧为一体的音乐剧,因其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符合受众的心理需求,日益博得中国观众的青睐。如何将质朴婉转的黄梅戏与热情奔放的音乐剧相融,使黄梅戏焕发新的艺术魅力,已成为当代艺术家的共同目标。近期由吴琼主演的黄梅调音乐剧《贵妇还乡》就是对黄梅戏未来发展方向的大胆探索。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以来,黄梅戏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与时俱进、顺势而为,产生了丰富的艺术成果,彰显出文艺的时代风貌.但是面对传统文化的嬗变与重构,改革转型中的黄梅戏尚无力完全挣脱文化生态的束缚而获得最优的发展路径,只能在摸索中前进,因而在理论研究、作品创演、艺术传播和体制改革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新时代黄梅戏的发展要重视黄梅戏学科研究,提升作品创演的人民性,建立现代传播路径,做好人才培育基础工作,构建政府主导下的体制改革机制,走守正创新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甘琴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10):82-83
黄梅戏舞台表演艺术的信息系统包括表演系统、音乐系统、美术系统和文本系统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从黄梅戏音乐系统的构成来看,黄梅戏音乐信息系统包括声乐信息系统和器乐信息系统两个最为主要的方面。黄梅戏曲调是黄梅戏唱腔和器乐系统的内在灵魂,在声乐方面,它是黄梅戏唱腔音乐符号的构成;在器乐方面,体现了伴奏乐器的类属和基本风格。  相似文献   

12.
汉魏六朝古诗里,时见四方四维的方位词。提到四方的,有下列各种情形:一,东、西或南、北对举,表示分离或相去遥远。如“东飞伯劳西飞燕”,“君居北海阳,妾在南江阴”。二,四方悉举,表示处处皆然。如“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三,确有所指。如“北方有佳人”,“种豆南山下”。“北方”指李延年的家乡中山,即今河北定县。“南山”指庐山,因在陶渊明故乡浔  相似文献   

13.
自古以来,具有高尚思想情操的人总是热爱着自己的家乡:有诗日:“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过窗前,寒梅着花未?”家乡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总是牵动着我们灵动的思绪;家乡特有的风采。总给予我们几分骄傲、欣喜和责任;家乡的各种知识,给我们一种陌生而熟悉的亲切感,鼓励我们树立更好地建设家乡的雄心壮志。  相似文献   

14.
在电影工业理念下的邵氏黄梅调电影,尝试了走现代性格的戏曲电影之途,为传统艺术在现代艺术中的转换作了有益的实验。邵氏黄梅调电影的艺术特征首先反映在银幕结构上是以主唱段分割的唱段式结构;第二是它的通俗流传,因为其黄梅曲调好听易唱;第三是它的写实风格,体现在写实时空与写实动作造型两方面。虽然邵氏黄梅调电影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戏曲”,但邵氏黄梅调电影自身的艺术“空间”,却给了我们“创新”的可能,它都显示了人们对艺术概念的重新思考——一种建筑在电影基础上的,以大众的市场思考为主的“以戏就影”的黄梅调电影。  相似文献   

15.
黄梅戏曾经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是风靡全国的著名剧种。近些年的衰落是由于文化冲击、市场变化、商业模式等多种因素造成的。黄梅戏要想重现昨日辉煌,必须进行改革。目前黄梅戏的改革所受诟病颇多,原因在于其改革放弃了黄梅戏淳朴自然、优美细腻、质朴清新的艺术特质。在坚持黄梅艺术特质基础上进行改革,西方音乐剧在音乐、舞蹈、题材等方面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有益于黄梅戏改革之路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刘绍义 《中华魂》2013,(14):53-54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的这旬诗,一下子让我回到了童年,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  相似文献   

17.
2012年9月中旬,新的学期开始两周,刘歆迪,这位来自河南省焦作市的18岁的年轻人站在了一扇门前。推开门,里面坐着一位教师,他是北京戏曲职业艺术学院(以下简称北戏)音乐系通俗唱法专业的曹华老师。刘歆迪,神情紧张地唱了一首《当我想你的时候》。然后带着浓重的家乡口音,他问:“老师,我想跟您学唱歌,您看我的条件是否可以?”曹老师说:“这孩子天生就是为唱歌而生的。”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作为我国五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整个黄梅戏演出市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景象。黄梅戏演出市场体系完善,演出形式多样,传播渠道多元化。其发展虽然迅速,却依旧弱小,同时还面临着重重困境:创作人才匮乏,专业团队有待整合;优秀剧目不足,时代新剧有待挖掘;演出票价过高,行业法规有待健全;资金投入不够,政府支持有待加大;产业发展滞后,市场竞争力有待提高。为了更好地促进黄梅戏演出市场的发展,需加强人才培养,促进黄梅戏队伍完善化;建立剧目机制,促进黄梅戏作品优质化;加大资金投入,促进黄梅戏发展科学化;增加市场竞争力,促进黄梅戏发展产业化。  相似文献   

19.
黄梅戏旧称黄梅采茶调或采茶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形成于安徽安庆,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地理环境和地理文化的深刻影响。现阶段,黄梅戏的发展遇到了困难,保护和传承这一民族艺术瑰宝,需要做出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20.
故乡的情怀     
独倚栏杆,闻着秋风凉爽的气息,望着空中飘零的黄叶,我的心已飞到了故乡。所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面我只觉得我的家乡最美。它就是诗人的诗,画家的泼墨丹青,文人的华美辞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