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的非自足而又追求自足是城邦存在的基础与发展动力,与此类似,荀子认为,人的非自足性是需要圣王之治的一个原因。亚里士多德的自足城邦需要以节制为前提,较易走向封闭,存在被其他城邦消灭的风险,具有宗教色彩。荀子主张的天下政体几乎没有宗教色彩,相对而言,不易走向封闭且被消灭的风险较小,其虽不追求自足,但更有可能实现经济上的自足。但亚里士多德可能会认为,此天下政体不但是不可行的,而且是不高贵的,它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自足政体。  相似文献   

2.
明王朝作为专制独裁政体,欲以一人治天下,从而疑天下之人:从废丞相开始到官吏选拔、任免、俸禄等政治失误,再到军事与财政、司法政策的一系列失误,最终因农民起义与满族入主中原而导致明王朝的彻底灭亡。  相似文献   

3.
<政治家>是柏拉图的政体思想从理想到现实、从人治到法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一方面,政治家的人治作为理想但不可实现的政体形式而存在;另一方面,法治得到了承认,被认为是人所能及范围内最优的选择.进而,柏拉图依据法律的有无以及统治者人数的多少对现实政体进行了分类,并排出了从优到次的价值序列.柏拉图政体思想的这一转变不仅是其自身政体思想发展的重要转折点,而且对整个西方政体思想史的发展具有关键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政体的本质是国家权力之间关系,即权力在国家机关之间的分配及各权力机关之间的互动关系;在认识、尊重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政体的选择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是完全可能的;政体的选择是政治制度创新中的一种,政体选择的动力与制度创新的动力大致相同,取决于政体选择者与政体需求者各自对选择的收益和成本的估价;最理想的政体应该具备一定的"素质",将政体所应具有的"素质"视为政体模式的评价指标,以此衡量政体的良善与否。  相似文献   

5.
分权政体设计指政治主体依据一定的原则和目标,将政体内部结构各要素进行科学分工、配置,并有效运转,把政治任务、政治责任、政治权力和政治利益进行有效组合和协调的活动.分权政体设计经历了混合政体设计、二权分立政体设计阶段、三权分立政体设计阶段等.  相似文献   

6.
英国是世界上实行资产阶级立宪君主制政体的典型国家,然而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初,英国并没有建立这样的政体.相反,1649年资产阶级曾废除君主制和上议院,在英国建立起共和制政体.但共和制仅维持4年,即为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载的护国主制度所取代.护国主制实施7年,又被斯图亚特王朝的君主统治所代替.此后又经28年的风风雨雨,才确立起立宪君主制的政体,并一直持续至今.那末,英国政体几经变化,何以前几种均难持久,唯立宪群主制能持之以恒呢?本文拟就此略加探讨.  相似文献   

7.
楚汉“复封建”述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秦始皇“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以御海内”,完成了结束列国纷争、建立统一政权的历史使命。空前规模的大帝国,应以何种政体进行统治?当时朝臣中有“行封建”和“行郡县”的两种主张,廷尉李斯力主不可复行封建之制,深得始皇赏识:“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由此废止了由来已久的封邦建国之制,建立了“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的高度中央集权制的政体。一时之间,似乎秦的统治固若金汤,将传之万世了。 不料,陈胜、吴广登高一呼,天下响应,貌似强大的秦王朝使土崩瓦解了。在反秦大起义及其后的楚汉之争中,六国之后和军事实力派纷纷称王;当时的社会舆论更形成了一股声势浩大的“复封建”思潮。这不仅在当时而且对后世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本义拟从两个方面,对楚汉“复封建”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王倩倩 《理论界》2014,(5):20-23
孟德斯鸠将政体划分为民主政体、贵族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这一划分不仅是对亚里士多德的继承和发展,而且他强调政体的核心在于政体的原则。政体的原则是使政体行动的东西,是使政体运动的人类感情,包括风俗、人情、民族性、地理环境等等。每一种政体都有其赖以依存的原则,当这种政体原则发生变化的时候,政体就发生了腐化,造成了政体之间的循环。前三种宽和政体之间的转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要防止政体向专制政体转化,就需要权力的制约和平衡。他认为"最优的政体"是一个最适宜于一个民族特征的政体,是一个包含社会各阶层的中庸政体,是一个在法律的统治之下权力相互制约、相互制衡的政体。  相似文献   

9.
<正> 史学界对商周政体问题的讨论已延续了数年之久,结果是形成了两种影响最大的对立的观点:一是认为我国商周与古希腊一样,实行的是城市国家的贵族民主政体;一是认为从夏王朝创建、君主制形成开始就确立了君主专制的国家政体。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都会抹煞商周政体的本质特点而使之严重扭曲。事实上,无论是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前商周和后商周时期,还是在世界其他民族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找不到与商周政体雷同的政体模式,而只能找到某些方面的相似点或相同点。商周政体的形成、它的结构形态和鲜明特点,都是由我国商周时期社会发展的特定历史环境和社会内部机制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政体问题是政治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政体一般决定于国体,政体的阶级实质由国体的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性质决定.国体体现了一个历史阶段内相对稳定的国内阶级力量的对比关系,它的改变一般要通过革命或长期的经济政治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来实现,而政体则可以随着形势的变易或国家主要政治力量策略的变易而有一定的改变.因为政体是组织人民参政的重要制度,因而它也是一个国家民主水准的主要标志.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有关政体的理论及其实践作简明的介绍与分析,使我们对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趋势,有一个观察的基点.  相似文献   

11.
论民初的内阁制政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初年,中国进行了移植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实验,内阁制政体是其中举足轻重的一项.探讨当时对这一政体的认识和实践,将有助于揭示民初宪政实验失败的必然结局、更全面深入地认识中国民主运动的发展历程.一、民初政体的争论及取向采行何种政体,各派政治势力极为关注和重视,并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他们之间的争论反映其对西方民主模式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各自不同的政治倾向.  相似文献   

12.
与古代城邦社会相比,现代国家的结构已经空前复杂化,但是,现代人却用更加简化的政体二分法来认识现代国家。政体理论不但包括谁统治,还有包括代议制、三权分立、总统制—议会制、单一制—联邦制等如何统治问题上的“政权的安排”;在方法论上,古典政体理论将不同的政体视为一个连续性的光谱,彼此很容易发生转换。但是,因为政治斗争的需要,这种基于事实的客观的多元论政体理论逐渐最终经历了两次蜕变而面目全非:基于事实的多元政体分类演变为基于观念之争的二元对立政体理论;以政体中的一个面向即以选举制为基础的民主面向代替长期积累起来的棱镜式混合制,理论上的误区最终导致很多转型国家的政治建设困境。政体理论需要正本清源,不但应该回到亚里士多德那里,还应该沿着政治与市场关系、新型国家-社会关系两个方向拓展,因为它们都构成了事实上的“政权的安排”。  相似文献   

13.
政体与法治--重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里士多德按照统治者人数多少、统治者为谁服务和阶级三个标准,把政体分成正宗政体和变态政体等两大类六小类十八个品种,认为这十八个品种的政体中的十四种都实行或可以实行法治,说明法治是治者的选择,是否实行法治决定于治者的态度,与采用何种政体无关,而影响治者态度的因素主要是治者的品德和对权力的制约.  相似文献   

14.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以人的行为和经验为基础,归属于实践哲学。这一学说认为,建立城邦(国家)的目的是为了人们生活幸福,追求至善;真正的幸福以德性为基础,德性是灵魂的善、内在的善,德性是现实活动,是思想(思辨)与行为(实践)的统一。城邦政体就是政治权力的分配和归属,各类政体应以正义和平等为建政原则,未能兑现这一原则是政体发生变革的一般原因,而政治力量的均衡或不均衡是城邦政体发生变革的关键。最好的城邦政体应是中间阶层执政,它合乎中道和适度原则,即合乎德性生活原则;议事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审判机构是政体的三大要素,各有不同的职能;中等阶层执政和政体三要素的理论,其实质就是以中道为准则的权力制衡论。  相似文献   

15.
刘玮 《天府新论》2014,(3):7-20
"最佳政体"问题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的终极任务,但是亚里士多德并非在一个单一的意义上研究这个问题,而是将其区分为某个政体前提之下的最佳状态,适合某个人群的最佳政体,适合大多数城邦的最佳政体,不管外在条件限制的"依靠祈祷"的最佳政体,以及依赖超凡德性的最佳政体。本文试图从这五个角度论述亚里士多德的最佳政体学说,最终论证他在哲学家应该为王的意义上与柏拉图的亲缘性。  相似文献   

16.
<正>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体是共和制。共和制政体的主要特征是实行选举制、限任制和分权制。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选举制在理论上就解决了;近年来,限任制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也被逐渐认识到是正确的制度。我们党早在1980年就已经宣布废止领导职务实际上存在的终身制,而实行限任制,或称为轮换制;分权和分权制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共和制政体中还没有解决的最后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从理论上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对于完善我国的共和制政体,完善我国的政治体制,保障和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加速四化建设,都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孟德斯鸠的政体理论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权分立学说是孟德斯鸠脍炙人口的理论,但政体理论才是其政治法律思想的主线。他的政体理论包括政体的分类、定义、性质、相关法律、原则、法律教育、立法、腐化等一系列问题。孟德斯鸠的政体理论在政体划分标准、政体多样性、政体与分权和自由的关系、政体的内容和形式、立宪实践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承前启后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当然,它也存在着夸大自然因素作用、反人民性和妥协性等不足。在我国当前深化改革的转型期,该政体理论及其思想方法不无启迪:发现、借鉴各种学说和制度的合理因素,或进行制度选择并作必要的完善,或大胆地进行制度设计,是取得成功的因应之道。  相似文献   

18.
本文所论之党主立宪制是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一种设想,即建立起一种党主制与民主制相结合的混合型政体。一、党主立宪制概念的逻辑渊源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下列一些政体: 1、自主政体。这种政体存在于原始社会早期。在这种政体下,不存在多数服从少数或少数服从多数。每个社会成员都处于自主状态,社会活动建立在参与者完全自愿的基础之上。2、宗主政体。这种政体主要存在于原始社会后期和奴隶社会前期。其特征是:社会或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宪法、法律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政体在七个方面的成长,揭示了它们在政治学和宪法学研究中的意义,并就如何进一步促进这一政体的成长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0.
封建君主专制是封建国家政体的一种形式,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曾实行过,而且专制的本质也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这种政体在有些国家十分稳固,历经沧桑而不衰;在有些国家则风雨飘摇,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仅留下短暂的篇章。英国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就是属于后一种类型。它自1485年建立至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前前后后不过一百五十余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