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文章对三种“副 名”用例中的相关词——“凡”、“只”、“位置词”进行了分析,指出:该三种词在词类划分或归类上存留一些问题,因此作为“副 名”例证,用以证明副词可以修饰名词,是缺乏说服力的。另外,“很 名”的组合视为副词修饰名词也不妥,应看作词类活用现象。  相似文献   

2.
有人认为 :“为了”在名词性成分前面是介词 ,它和后面的成分一起构成介词短语 ;而在谓词性成分前面是连词 ,它和后面的成分一起构成复句中的一个分句。有些人却认为 :“为了”无论在名词性成分前面 ,还是谓词性成分前面 ,都是介词 ,它和后面的成分一起构成介词短语。这些争议实质上反映了介词短语的内部构成条件存在分歧 ,也就是在“介词短语 =介词 ?”上的分歧 ,也让人们难于分辨介词和连词。笔者在本文中以“为了”为例 ,考察了介词短语的结构和功能 ,并试图明确“为了”的词性和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3.
近十年对词类活用的研究李延安一”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一个很突出的现象。不了解词类活用的道理、不能正确理解和解释被活用词的词义,阅读古文就会遇到困难。自从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从词有定类的观念出发,提出了“假借”之名,实际上从理沦上解决了古汉语词类...  相似文献   

4.
尽管对形名修饰结构的句法生成与语义解释存在异议,但是学者们都将普通名词和形名结构本身赋予的语义类型.因此,形名修饰结构的研究重心就落在了形容词的语义类型如何确定上.形名结构是自然语言中的普遍现象,而汉语形名结构则体现出自身的特点,比如形名结构中出现虚化成分“的”字等.混合范畴类型逻辑将多模态组合范畴语法的前提敏感特征带入了范畴类型逻辑,使得范畴类型逻辑可以对自然语言现象进行更为准确的刻画,这种逻辑工具对处理汉语这一意合型语言无疑具有值得期待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程度副词 名词”的组合现象广为流行,这种组合不属于程度副词修饰名词,而属于词类活用中的名词活用,从修辞的角度来说,即为转品。  相似文献   

6.
副词“很”修饰粘着动词时很有特色。粘着动词不能单独受副词“很”修饰,后面必须要带上相应的成分。粘着动词受“很”修饰时,后面所带的名宾成分不能用介词结构提前作状语。粘着动词受“很”修饰后,其宾语语义选择受构式制约。“很”修饰粘着动词结构层次为“很+VO”,而不是“很V+O”。  相似文献   

7.
英国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在《语用学原则》一书中认为他提出的“礼貌原则”是对美国哲学家格莱斯所提出的语用中的“合作原则”的补救 ,这样他便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有时说话时不遵守“合作原则”所体现的四条准则。在笔者看来 ,“礼貌原则”固然有其合理的一面 ,但其不足之处亦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8.
在中文中 ,修饰名词的成分称作“定语”;在日语中 ,修饰名词的成分称作“连体修饰成分”,两者在句子结构上承担的功能和意义大体相同 ,即起到修饰、限定名词的作用。然而 ,中文的“定语”和日语的“连体修饰成分”在结构和意义上并非完全对应。本文将以日语的“内在关系的连体修饰结构”为中心 ,探讨其与中文的对应关系 ,旨在寻求在这方面中日文互译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量词是汉语中带有鲜明特色的一类词。量词可通过与数词、指示代词结合或重叠充当一定的句法成分,这常为人们所论及;但量词可以受定语的修饰限制,则不为人们所关注。据本文考察,量词受定语修饰限制主要表现为“数词+定语+量词”、“定语+量词”两种语法结构框架;量词带有定语是其体词性特征的体现,而非名词特性的残留。  相似文献   

10.
汉语里对“被”字句的研究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焦点问题,“被”字句又叫做被动句,无论中文还是英文都有表示被动的句子。有的研究者对“被”的研究提出了“动词说”和“介词说”,有的研究者将这两种学说合二为一,提出了“双重地位说”。古代汉语中,“被”字被解释为介词,而动词说认为“被”是动词或动词词类。而这一“双重地位说”本身就是存在漏洞的,通过例句分析,可以得出句子虽合乎语法,但并不符合句法。本文将通过“格的吸收”理论。分析“被”字句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1.
“词类活用”说之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词类活用”说是古代汉语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语法理论,倡导者是陈承泽。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的常见现象,它不同于词的兼类;使动用法固然可以用使成式词语解释,但也不能因之否定它的存在。分析词类活用现象应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综合考虑,不可偏执一端  相似文献   

12.
汉语实词的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在1955年写了一篇题为《关于汉语有无词类的问题》的文章,目的只在于解决有或无的问题,还来不及讨论词类划分的具体方法。现在我想谈一谈汉语实词的分类。为什么只谈实词而不谈虚词呢?因为象词类这么一个极端复杂的问题,为时间所限不可能一次谈完。如果分个先后,我认为应该先谈实词。某些语言学家认为汉语没有词类,实际上也只是说汉语的实词不能分类;至于虚词,则一般认为可以分类。为了和1955年那一篇文章密切结合起来,先谈实词是比较适当的。这并不是说汉语虚词的分类就没有问题了。现代汉语里有没有其正的介词?连词和介词要不要分立?要不要立“助词”一类?这都是尚待解决的问题。至于某一个虚词(例如“被”字)应归哪一类,问题就更多了。我们现在不谈虚词的分类,只是把问题暂时保留下来罢了。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的提出 很多语法学家都提到过一类特殊动词:心理动词、思想动词或心智动词等等。虽然各家取名不同,所收范围大小不一,但所指大致相同,下列动词也大致在所收范围之内:渴望、考虑、希望、尊敬、喜欢、知道、认识、激动等等;而且大都说明它们相对于其他动词的语法特点是能受程度副词“很”修饰。这就把心理动词看作基于同一语义特征(与心理现象有关)而语法功能一致(受“很”修饰)的特殊词类。  相似文献   

14.
文章依据存在主义哲学对于“过去”(即历史)问题的看法,即所谓史学中的事实只不过是人们对于历史事件的解释,而这种解释由人们对于其“将来”的规划所调节,力图揭示史学研究的一个潜在性质:无论知觉与否,“求真”之真,将随着人们对“将来”谋划的变化而变化,不存在一个本体论意义上的、永恒的原子事实。根据这个性质,扬弃“信古”与“疑古”两种史学态度,说明“层累历史”现象的合理性与必然性,肯定“层累历史”的价值。在结语部分,则逻辑地提出“基于将来的释古”的史学研究命题。  相似文献   

15.
系词"是"的成因再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指示代词“是”用于主谓之间复指主语时,往往可以重新分析为强调主语的标记,由于在语流中它与谓语联系得更紧密,它也有可能被看作是强调谓语的标记。用“是”强调谓语经常可以起到确认的作用。以名词性成分为谓语的无系词判断句在使用时受到了限制,客观上需要一个系词作判断标记,“是”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  相似文献   

16.
一、“汉语语法图解公式”的贡献“三分法”的内容及其合理性笔者在《汉语句法分析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83.3)一文“词在句结构中的地位”一题中说:“句中词群的全部成员,可分为三种:一、句法结构成分词、二、句法结构关系词、三、非句法结构词。”这是就词在句中的地位而讲的;现在再进一步说明,这也是对汉语词类进行再概括分类的类别。这就是说,汉语词类不管分多少种(按现在所谓通用“暂拟系统”,词类分名、动、形容、数、量、代、副、介、连、助、叹十一种),不同语法书上的  相似文献   

17.
“几乎”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副词。“几乎”的第一个义项为“表示接近于某种数量大或者程度深的情况”,第二个义项为“表示接近于某种非寻常的状况”。“几乎”与“差不多”、“差点儿”语法意义也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8.
杜诗中“转”字用例 70见。然而人们多将其理解作动词而不知其有用作副词的情况。本文通过诗文中的大量语料证明 ,杜诗中许多“转”字从其语法功能来看 ,经常置于谓词性词语前作修饰、限定成分 ,可训副词“更加”。  相似文献   

19.
针对“什么是汉语的‘词’”、“如何划分汉语的词类”、“如何利用现行的词类体系进行语法分析”等问题,丁声树、朱德熙、吕叔湘、赵元任等学者都曾进行过积极的探索。不过,从他们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词本位”理论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困境:(1)确定汉语的“词”困难重重。(2)词类划分问题难以统一,词类划分结果分歧较大。(3)利用现行的词类体系进行语法分析时无法避免繁琐与循环论证诸问题。  相似文献   

20.
汉语“受动结构”归属动名词化而“动受结构”为分词化现象,前者可被状语修饰,核心动词可以被重叠使用,后者动态性偏弱;受动/动受结构都可以充当体词或谓词,受动结构充当谓词时有限制,该结构以古代汉语仂语化及宾语前置为基础,受西方合成词影响而产生,在韵律上符合汉语长短格音步,并遵从Cinque提出的非核心成分获得最重音指派的规则;受动式的核心成分是表达施动意义的动名词短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