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0世纪 80年代初 ,邓小平在科学总结世界社会主义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从那时起到 90年代初 ,邓小平不断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新鲜经验 ,又对怎样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 ,并系统阐述了必须坚持的主要点 ,从而进一步指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一、必须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制定切合中国实际和符合客观规律的政策办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面对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时 ,就把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经过艰难探索和浴血奋斗 ,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并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初步探索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认真总结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 ,成功地探索并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党的建设 ,继续丰富、发展邓小平理论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 2 1世纪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时 ,就把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经过艰难探索和浴血奋斗 ,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并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初步探索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认真总结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 ,成功地探索并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蓬勃发展 ,并经受住了严峻考验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继续丰富、发展邓小平理论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 2 1世纪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从社会主义改造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其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研究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可以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一项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创造性伟业。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经验,将对世界社会主义在新世纪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历史不能割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既凝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党和人民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的心血和智慧,也饱含着前29年党和人民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和教训。如果说三中全会后诞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奔腾不息的长河,那么,它最早的源头就在三中全会前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深入研究这段曲折探索的历史轨迹和经验教训,对于我们深刻、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表示着党对科学社会主义运动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与科学把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历史逻辑、中国特色、成功实践问题进行理论梳理,有利于增强对道路的科学认识,坚定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与决心,提高他们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与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向新的更高境界。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贡献刘富书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三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即:中国民主革命道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8.
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毛泽东是奠基者,邓小平是创新者。本文对毛泽东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略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从1956年至1976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这一初步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奠定重要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理论来源和历史依据,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积累宝贵经验,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大胆探求真理树立光辉典范。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留下深刻的启示:应充分认识分析判断形势对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极其重要性,充分认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倍加珍惜已获得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真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10.
最近,由天津师范大学青年学者郭亚编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一书,已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一部比较全面地和系统地论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构想、探索、开辟、确立和发展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著作。 第一,该书在论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历史轨迹的同时,对历史分期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和  相似文献   

11.
在认真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国进行了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探索和改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30年的改革实践和创新探索中,从根本上实践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和必要基础,为人的全面发展不断走向更高层面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辩证关系,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所在,在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等方面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道路问题对中国未来发展极为重要。党的十八大要求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是确保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动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不仅可以确保我国未来发展道路不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而且可以超越存在严重弊端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扭转苏东剧变给社会主义发展带来的不利局面;同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还可以确保在与资本主义比较竞争中凸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并且为其他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探索符合自己国情发展道路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4.
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的历史,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因素和事件很多,但是给人们留下印象最深、份量最重、意义最大的是:新中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分别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创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始创于毛泽东 ,形成于邓小平 ,深化于江泽民。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6.
社会因法治而文明,时代因法治而进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道路选择至关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核心要义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从历史经验、现实需要、未来要求、国际进程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具有客观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相似文献   

17.
韩振峰 《河北学刊》2007,27(5):137-14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长期艰辛探索的必然结果。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道路。  相似文献   

18.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对于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 ,毛泽东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索。毛泽东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取得了成功 ;第二阶段 ,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 ,历经曲折 ,最后误入歧途。本文通过对毛泽东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的简单梳理 ,强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艰巨性和永恒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的创新。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逐步开创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国之路,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勇于实践,又勇于理论创新,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