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楚文化在南阳的积淀非常丰厚,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着南阳汉画像的构图、题材、风格、线条等各方面。南阳汉画像保留了楚人的原始宗教思维形式,缺少了北方文化的周礼约束,其艺术表现形式更为大胆、自由。本文通过对楚文化对南阳汉画像艺术形式的影响进行研究,指出文化传承是其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也可为现代艺术创作和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关于汉画“嫦娥奔月”图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怡村 《南都学坛》2006,26(5):14-15
在南阳汉画像石天文图像中,对于“嫦娥奔月”图的定名存在争议,从画像的故事象征意义、画像造型、墓葬图像配置、古文典籍等方面考释,该幅画像仍应维持原名。  相似文献   

3.
南阳汉代画像石刻,内容广泛,涉及天文星象、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间风俗诸多方面,并为国内外文学、历史、考古、绘画等多学科专家学者所重视。本文虽以《南阳汉画像石中的神话画像》为题,但难以概全,仅述及刻勒较多的天体方面,并把重点放在过去一些有关著述中定名失当或释错的神画像上,略作谫探。  相似文献   

4.
南阳出土汉画像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价值。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汉画像的文化价值,需要进一步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通过对汉画像石的普查、清理,出版汉画像石总集,召开汉画国际研讨会,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利用电视传媒平台,构建汉代文化圈等几个方面对汉画像的科学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汉画像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马小兵 《南都学坛》2012,32(3):135-136
<正>一、南阳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南阳位于豫鄂陕三省交界的河南省西南部,优越的山水自然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了以自然生态文化、汉文化(汉画像)、明清官署文化、传统戏曲,玉雕文化、中医药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和宗教文化为结构的具有鲜明南阳特色的文化形态和构造体系,为南阳发展具有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奠定了战略性资源基础。1.文化产业对全市生产总值及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2009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92.2亿  相似文献   

6.
金爱秀 《南都学坛》2007,27(3):18-19
南阳楚汉文化的发展脉络体现在实物方面,就是由青铜文化发展到砖石文化。南阳汉画像不仅在具象上多继承楚青铜纹饰,在制作手法、审美风格以及生死观、宇宙观等方面都和楚文化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7.
苗族多神崇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苗族多神崇拜的三种祭祀方式在历史演进的长河中,苗族创造了自己的苗巫文化——以信鬼好巫、多神崇拜而著称。在古代,苗族文化相当发达,正如历史学家王桐龄在《中国民族史》一书里说:“当时,苗族文化相当发达,第一发明刑法,第二发明兵器,第三发明宗教。后为汉族所袭用。”这充分说明苗族宗教的深远影响。楚湘五溪地的湘西自治州境内的苗民、怀化地区的靖县、麻阳和邵阳地区的城步、绥宁等县的苗民,他们之间相隔百里、数百里,但他们在文化上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信鬼好巫,多神崇拜。如《湘西苗民的信仰》(见《民国年间苗族论文集》)一文中说:“苗民  相似文献   

8.
薄清江 《南都学坛》2008,28(4):35-36
数以千计的南阳汉画像石(南阳汉画)是中华远古本土文化的集大成者和形象载体,也是汉代社会生活的曲折展示。它是佛教全面影响中国之前的比较纯净的中国本土文化的形象展现。它上承浪漫、强悍的楚秦文化,下启魏晋佛教造像艺术。又处在黄河长江之间文化交汇的中原腹地,在汉代被称做"帝乡",是"商遍天下"富庶的人群聚集地。天时、地利、人和共同构筑了以画像石刻为载体的南阳远古文化的厚重和丰富。  相似文献   

9.
河南南阳汉画与汉代谶纬迷信思想王玉金,李建河南省南阳地区有大量反映汉代谶纬迷信思想的画像石刻,截止1990年,南阳汉画馆共收藏汉代画像石1260多块,画像1700余幅,其中,谶纬迷信类的画像就有410多幅,约占四分之一。一、汉代谶纬迷信思想对南阳汉画...  相似文献   

10.
陈同基 《南都学坛》2006,26(4):19-20
南阳汉画像砖、画像石的神秘气息、浪漫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及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特征,形成中华民族的本土艺术精神。汉画像中的动物、神兽和人物、仙灵在形象特征表现上运用了想象、奇幻、夸张、神似的手法,生动奇丽,暗示性地传达了汉画的精神内涵与品质。南阳汉画的奇幻神似的形象特征,在超越时代局限的同时,在艺术成就上实现了艺术的精神内涵创造和艺术形式内涵创造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1.
王蕊 《南都学坛》2004,24(3):16-18
南阳汉画像石中的乐舞题材画像,是汉画像石刻与汉乐舞两种艺术在形式与内在意义上的叠合,由此形成了两种各不相同的艺术形式的双向审美效应。在画像石刻有限的空间中展示乐舞最美的造型,使南阳汉画像石刻达到了美的极致;时间性与空间性、动态美与静态形的融合,共同的造型特征的完美体现,使乐舞的瞬间经典动作借助画像石刻得到了夸张的宣扬与永久的留存,从一种消失性的艺术变为留传性的艺术,并为现代舞蹈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创造灵感与源泉。它以自身特殊的方式,传达着民族文化精神,透露着民族审美心态。  相似文献   

12.
<虎吃旱魃>汉画像石数量并不多,只在河南洛阳西汉壁画墓、南阳汉画像石墓及登封中岳汉代石阕发现少量画像,但是极具研究价值.这些汉画像石均以"老虎食女人"为主题,画像中的老虎皆凶猛异常,虎口下的女子则赤裸上身或者全身赤裸,身形羸弱细小.  相似文献   

13.
周子强 《南都学坛》2009,29(4):18-19
汉画像石是南阳汉代重要的物质文化遗存,独特的造型元素在南阳城市雕塑设计中,通过直接应用和间接应用以及应用的策略,能够清晰地表达与南阳本土文化相适应的城市雕塑特色,反映南阳城市文化的历史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作为各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南阳汉画像石与古埃及壁画因其时间与空间的不同而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南阳汉画像石稚拙、粗犷,讲求气势美,其特征是主题鲜明,表现手法夸张变形、灵活多变,以线造型,具有人神和谐、"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而古埃及壁画单纯、凝重,讲求稳定性,具有规则性特征,表现手法理性写实、平面对称,在造型上讲究正面造型与特殊空间处理,凸显出宗教化艺术世界的文化内涵。通过对比发现,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是造成这些差异的根本原因,任何一种艺术的生存和发展都依附于它的时代和民族,依托于其独有的社会文化。这种对比带来的启示,可为现代艺术创作和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妈祖本是一个巫女,死后成神,这种由巫到神的嬗变,推动了妈祖神灵信仰的最初兴起。妈祖由巫到神嬗变的实现,首先源于中国古老的巫觋信仰,其次得力于宋代福建地域社会浓郁的巫风。在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中,妈祖由巫到神的嬗变并非个案,而是一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土家族歌谣中有厚重的巫文化内涵,原因是它产生于原始宗教社会,又有楚巫、苗巫文化的影响。其表现集中于梯玛神歌,其它各种仪式歌、劳动歌有较浓的行巫色彩。  相似文献   

17.
:南阳汉画像反映了汉代音乐的表现形式 ,主要有乐、舞、百戏等类型 ,其中又可细分为许多种不同的形式、形态。它们既有各自独立的表现方式 ,又可组成一个相对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18.
柳玉东 《南都学坛》2023,(2):118-124
南阳师范学院博物馆现藏一方西王母东王公·天帝出行的汉画像石。西王母东王公与天帝出行合刻一块画像石上的画像就目前而言该石为所仅见。该画像石东王公戴胜,在汉画中较为少见。画像石的时代据考证为东汉早期。画像石构图布局紧凑,雕刻线条粗犷,并采用散点透视法,增强了视觉效果,是南阳汉画中少见的复合图案画像石,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河南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汉文化研究丛书》总主编郑先兴秦汉是中华文明的后轴心时期,它承继、凝聚了远古以来中华文明的精华,开启了之后中华文明的发展道路。《汉文化研究丛书》共13种,分为两个系列:一是汉文化研究系列,包括《西汉后期的文学和儒学》《汉代音乐文化研究》《汉代政治文明》《张仲景中医药文化研究》《汉代史学思想史》《汉代思想史专题论稿》《南阳汉画像与汉代经济研究》《两汉魏晋南北朝人质现象研究》8种,主要探究秦汉时期社会历史的发展及其本质特征。二是汉画像系列,包括《南阳汉画装饰艺术》《汉代乐舞百戏考述》《汉代  相似文献   

20.
董永传说流传两千余年,武梁祠董永事父汉画像是现存研究董永传说的最早图像资料。此画像经过几代学者的研究考释,画面故事虽然已基本阐明,但对其中部分图案的解说仍存在争论。对比南阳汉画像以及武梁祠画像中的各种熊图案可知,汉画像石熊形图案有固定的造型图式,武梁祠董永图中左侧之兽不符合汉画像石里常见的熊图式,可识别为大象造型;结合汉代仙人羽化的观念,可论证武梁祠董永图中董永右上方之图案虽是仙女,却以飞鸟的形态出现,此鸟配合董永左上方的大象,组成了董永孝行感天,"象耕鸟耘"的图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