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文学艺术是怎样产生的呢?历来众说纷纭。然而,雄霸西方数千年的说法,是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雄霸中国数千年的说法,是儒家学派的物感说。以下试对二者作些说明和分析比较。关于物感说与摹仿说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美学名著《诗学》里指出:“一般说来,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人的天性。人从孩提的时候就有摹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摹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摹仿得来的,人对于摹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  相似文献   

2.
<正> 亚里士多德的艺术起源学说,是西方两千多年前遗留下来的唯一较为完整的艺术起源理论。它是人类童年结出的一颗智慧果。仔细咀嚼一下这个果实,不仅非常有趣,而且非常有益。1.并非只是“摹仿说”西方学者历来都是用“摹仿说”来概括亚里士多德的艺术起源学说的。五四以来,我国的文艺理论家们对于这种说法也从未提出异议。六十  相似文献   

3.
悲剧和美、崇高、丑、喜剧是作为与美的本质、艺术的本质密切相关的五个基本范畴。但是它们作为美学范畴并不是一下子同时产生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从西方美学史来看,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在他的《诗学》中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美学概念、范畴。亚里土多德的《诗学》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美学,而是一种制作学,说具  相似文献   

4.
“丑”的问题,历来都是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欧洲美学史上,自亚里士多德把“丑”的问题作为审美范畴提出来以后,就引起了一些颇难解决的问题:丑能否转化为美?丑在艺术中是否可以有其地位?丑是否能够作为审美的对象?丑与美的关系究竟如何?这些问题是经常引起讨论的。不同时代的美学家对丑这一审美范畴有着不同的看法。下面试比较一下莱辛和罗丹在丑的问题上的美学观点。莱辛(1729—1781)是德国启蒙主义文学家,其主要美学著作是《拉奥孔》。莱辛在  相似文献   

5.
李丕显的《寻美探幽——美学初鸣集》(中国铁道出版社1995年11月版)是作者近20年美学研究艰辛跋涉的一次检阅和总结。全书共分三编:上编侧重于审美对象,审美意识以及美学研究整体等的哲学探讨,侧重于从哲学角度推究一些重要美学课题,包括美学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某些存有争议或误读的问题和亟待深入研讨的问题等等。中编是对国内美学学派、美学观点的评述,重点虽在实践观点美学体系和朱光潜美学思想,论析中实际上已经涉及各个主要学派和多类重要观点,另外还有对新人新作的点评赏析。下编侧重于艺术问题的讨论,主要有艺术创造、形象思维、艺…  相似文献   

6.
董赟 《天府新论》2004,(Z1):196-197
以<诗学>中的摹仿概念为研究对象,阐述亚里士多德将艺术的本性归于摹仿的具体思想,在澄清亚氏摹仿概念的同时,追问其背后的思想支撑,并进一步的提出亚氏诗学中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7,(7):86-90
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的一些美学观点遭到激烈的批判。这些观点包括:美学的哲学基础不仅仅是反映论,还要加上历史唯物主义;艺术和科学的区别不仅在反映现实的形式方面,而且在反映现实的内容方面;艺术的本质在于审美反映。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观点不仅是正确的,而且仍有鲜活的生命力,充分显示了朱光潜某些美学理论的原创性和前沿性。  相似文献   

8.
(一) 我国傣族最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论傣族诗歌》一书(以下简称《诗论》),翻译出版己十多年了。当1981年这本书出版时,在文化界曾引起一场不小的旋风。人们争相研读、品味,并纷纷从各个方面高度评价它的发掘。十年过去了,现在来看,当时的评价并不过份。傣族《诗论》无论其思想内容,还是学术价值都不亚于古代的西方诗学理论和汉族古代文论。《诗论》呈献给我们的美学思想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它的诗学本体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公认的西方诗学的奠基性著作。《傣族诗论》应该说是我国傣族诗学理论在古代的集大成之作。如果说亚里士多德《诗学》的主要贡献是确立了西方美学的主要概念并第一次用科学的观点、方法来阐明美学概念,研究艺术问题,那么,傣族《诗论》的主要贡献则在于第一次从诗学本体的角度揭示了诗歌与宇宙起源,人类起源乃至于语言发生之间的关系。《诗论》全书共分九章,其中七章都是探讨宇宙起源、人类起源乃至于语言的产生、文字的出现以及它们和诗歌(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作者在全书的结语部分说:“归纳以上所讲的一切,最后的结束语是:有  相似文献   

9.
亚里士多德“摹仿”的真实涵义 ,应是艺术对大自然创造过程本身的摹仿。这实质上是艺术家以出自心灵的形式之于创造材料的实现过程。因此《诗学》中关于诗的真实问题根本上不是诗人对现实反映的正确与否 ,问题在于诗人将其形式之于材料的实现方面是否达到整一、和谐 ,以体现出诗自身内在构成的可然性与必然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一)鲁迅对作为美学范畴的喜剧,有着深刻而独到的理性思考,他关于喜剧理论见解特别是讽刺的美学原则,对世界喜剧理论史和喜剧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在美学理论发展史上,许多著名的美学家对与悲剧相对称的喜剧,都作出了自己的理论阐释。亚里斯多德从古典静穆戏剧观角度阐明了喜剧。他认为,喜剧摹仿丑,而丑不含恶;滑稽表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美学是再现论的美学,还是表现论的美学,这个问题在前几年的中西方文化比较的热潮中,得到了很热烈的讨论。大多数人倾向于认为西方传统美学和艺术偏重于再现、摹仿、写实,而中国传统美学则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然而叶朗在其《中国美学史大纲》一书里,却针对此种观点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引用了大量的典籍,来证明中国传统美学是非常注重对客观自然的认识和再现的。在这里,我们不想详细地评价这两种看似对立的观点的是与非,我们只是想指出对于中国传统美学的表现与再现的认识,必须基于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的民族特质的把握,如果没有这种把握,而单纯地用西方传统美学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来看待中国传统美学,把它与西方古典美学作  相似文献   

12.
古希腊时期的"摹仿说"是西方文论史的萌芽范型,是影响欧洲文论史最久的艺术观念,雄霸了两千年之久。柏拉图虽然不是首创者,但是他深刻阐发了"摹仿说"的深义。而亚里士多德则奠定了"摹仿说"在文论史上的宗祖地位。  相似文献   

13.
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中提出了描述可能之事和普遍之事的诗高于历史的观点,看似与其《形而上学》中现实高于潜能、第一实体是个体的论断矛盾,实则二者源于共同的存在论根源,即世界的合目的性。通过对《诗学》的文本分析及其与《形而上学》的比较,这一矛盾得到了解决:诗需要在有限的篇幅内表现出世界的合目的性,通过描述可能和普遍之事,在可直观的范围内摹仿作为现实和整体的第一实体。  相似文献   

14.
“象·数·形”是《周易》开创的天人合一、时空互渗的三维思维模式,它引发了中国美学和艺术对尽意之象、境界、气韵、悟性以及生命意味的执著追求。“形—数”这一物我对立、时空分离的二维思维模式与文化模式,启示后人对西方美学和艺术在形体摹仿结构、秩序、比例以及科学分析的不懈探索。“象”是中国美学独一无二的逻辑起点;“形”是西方美学的逻辑起点。《周易》关于象、数、形三者间的关系的精辟阐释包蕴深刻的抽象与具象的辩证法,奠定中国美学独特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形象反映,抑或是对艺术家个人心灵的情感表现?这是文艺理论上引起多次论争的重大课题.艺术反映说和艺术表现说分别代表了一个方面的观点.这两种理论主张都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它们的产生是同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结合着的,因而组成了一个历史——文化的系统;这两种理论主张也都是对艺术活动过程的说明,因而又组成了一个过程系统.我们下面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来论证两种理论观点的适用范围和不足之处,同时通过这一论证来说明我们当前文艺理论研究中的一些偏差,使理论探讨具有现实针对性.恩格斯曾经指出,“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使由以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文艺的反映说和表现说也是如此,它们都有悠远的历史传统.文艺的反映说,在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那里就已露端倪,他提出过艺术是自然的摹仿的命题,稍后于他的德谟克利特也阐发了这一观点.他们的艺术思想成了当时希腊人对艺术的普遍看法.到后来柏拉图和亚理斯多德分别对艺术提出责难和进行辩护时,也是以文艺摹仿现实的观点为依据的.柏拉图认为,存在着理念、现实和艺术三个不同的世界,理念是永恒的,现实是实在而短暂的,艺术是虚幻的.艺术是对现实的摹仿,现实是对理念的摹仿.  相似文献   

16.
朱光潜的美学思想融贯了中西美学两大传统,《诗论》1是这一特点的集中代表:朱光潜借助西方美学不断克服和突破中国传统诗论的"零乱琐碎",并使其体系化和系统化。格罗塞及其代表作《艺术的起源》对朱光潜产生过至关重要的影响。朱光潜《诗论》与格罗塞《艺术的起源》的相关研究至今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文章以此为契机,从内容书写、观点承续以及篇章结构等方面对《艺术的起源》与《诗论》进行详细解读,从而揭示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对朱光潜《诗论》的深刻影响;同时,朱光潜接受格罗塞美学思想并不是亦步亦趋的,而是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艺术起源论:艺术不受生产方式决定,而是基于心理学的根源;文艺表现个体性价值。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德国学者汉斯·科赫在《马克思主义与美学》中深有感触地指出:“在马克思的观点中,似乎还没有哪一个观点曾象这段简单的文字这样在美学理论中引起众说纷纭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字字珠玑。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俄狄浦斯王》、《窦娥冤》二剧为实例,分析、比较了亚氏理论和中国清代戏剧家李渔的戏剧思想,尤其详细地分析、鉴别了亚氏悲剧的至理名言,而实现了管窥中西戏剧差异之目的  相似文献   

19.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这是我国美学界尚在讨论的问题。公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三种:(1)美学是研究美的规律的科学;(2)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科学;(3)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跟艺术的哲学和科学的科学。最近,周来祥同志在他的两部美学专著《美学问题论稿》和《论美是和谐》中,以同一篇文章登载两处这一醒目的形式,提出了一个鲜明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摹仿”一词大概起源于远古希腊时期宗教祭祀、典礼的秘仪活动。公元前五世纪,这一术语的应用范围从祭典领域转移到了哲学和技艺领域。“摹仿说”两大奠基人——古今的哲学巨匠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其在认识论中和叙述字中都拥有相同和不同的解读。柏拉图认为诗人画家的摹仿只触及灵魂中的低下部分,与理念世界的真实存在相去甚远,无补于城邦治理和公民道德,败坏社会风气。而亚里士多德的认识论迥异于柏拉图。在他看来现实事物包括人的活动,就是真实存在,诗摹仿人的活动,也就是在创造艺术真实。摹仿不只是映现外在形象更是人的一种求知活动,以形象方式获求真理,形成关于人自身的创新知识,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是对柏拉图摹仿说的一种扬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