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人比和阿拉伯人民间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中、阿两个伟人文明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阿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一直保持着极其广泛的友好合作。进入21世纪,随着国际形势出现新的发展和变化,中国和阿拉伯世界在实现发展目标上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中阿合作的基础在进一步充实和加强。  相似文献   

2.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友好交往与相互合作源远流长,基础深厚。长期以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始终是中阿交往合作的主旋律。新时代、新形势下,作为共建“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天然合作伙伴,中阿双方秉承友好交往的历史传统,顺应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共同致力于强化政治互信,完善合作机制,拓展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涵,建立起“全面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中阿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在政治、投资贸易、社会发展、人文交流、和平与安全各领域合作中不断取得丰富成果和显著成就。2022年将要举办的中阿峰会,必将进一步加强中阿战略伙伴关系,推进中阿全面合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时代的中阿合作,不仅为中阿两大民族实现复兴的进程注入了强大动力,让两大民族复兴之梦紧密相连,而且为促进南南合作树立了典范,为推进地区治理与全球治理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中国和阿拉伯国家拥有长期友好交往的历史.冷战期间,双方政治领域的合作硕果累累.近年来,双方在"中阿合作论坛"的框架下展开全方位互利合作,取得了重要成就.但中东地区形势动荡、美国推行"大中东"民主计划等因素对未来双边关系发展构成了挑战.中国的中东政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调整的,这为中阿双边关系的健康发展注入了活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和阿拉伯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本文将从阿拉伯语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阿拉伯语教学发展的历史,揭示中阿关系史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5.
中国和阿拉伯国家拥有长期友好交往的历史。冷战期间,双方政治领域的合作硕果累累。近年来,双方在“中阿合作论坛”的框架下展开全方位互利合作,取得了重要成就。但中东地区形势动荡、美国推行“大中东”民主计划等因素对未来双边关系发展构成了挑战。中国的中东政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调整的,这为中阿双边关系的健康发展注入了活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人民之间的交往很早,远在伊斯兰教兴起前,中阿之间就已有了联系.两千年以前,阿拉伯半岛就为中国人民所了解,被称为“条支”“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两通道的开辟,使中阿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阿拔斯王朝的第二代哈里发曼苏尔决定在巴格达建立新都时曾说:“这里有底格里斯河,可以把我们和遥远的中国联系起来.”因此到了唐代,中阿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公元七世纪初,伴随着“穆罕默德的宗教革命”,阿拉伯半岛在政治上统一了,建立起强大的哈里发国家.此时的东亚出现了强  相似文献   

7.
公元7世纪到13世纪,中阿两大文明同处于世界文明的顶端.在长达数百年间,中阿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频繁交往,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文明和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两大不同文明的繁荣和发展.唐宋时期中阿文明的交往,不仅在中阿关系史和人类文明交流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弥足珍贵的当代价值.这种交往对今天中阿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及对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都有可资借鉴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2010年5月13日,在天津举行的"中阿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天津宣言》,宣示着在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框架内建立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中阿战略合作关系。此次会议回顾和总结了过去6年来中阿合作的发展历程和宝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提升双方合作水平的渠道,标志着中阿合作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无愧为中阿合作历程中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9.
中阿人民相隔千山万水,但中阿人民的友好关系却源远流长。这两个民族历史上都曾为人类创造出灿烂的文明,现在又同属第三世界,面临着许多相同的问题。中阿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正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阿拉伯人经常提到的关于中国的名言,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所说的千古流传的佳句:“要探求知识,哪怕它远在中国。”阿拉伯人一直把这句话视作“圣训”。我曾到过阿  相似文献   

10.
2004年9月14日,中国的长城和埃及的金字塔见证了中阿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时刻:这一天,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在阿盟总部开罗举行,双方签署了<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宣言>和<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行动计划>两个文件,酝酿已久的中阿合作论坛从此正式启动,真可谓是众望所归,水到渠成.让我们以历史为线索,回顾其间的风雨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